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在生活中,面对刚刚认识的人,我们通常都不会坦率地诉说自己个人的事情,因为任何人都会有警戒心,并有所顾忌。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没有几个值得信任的朋友。
小华和小莉同一年进入单位,年龄相近、爱好相近,连身材长相都有几分相似。一开始那阵儿,俩人像双胞胎一样出双入对,一起美容、健身、看电影。只要一个人一开口,另一个人就觉得正好说出了她想做的事,那股和谐劲儿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但是,小华后来慢慢发现,这种心灵上的“一点通”仅限于与个人隐私无关的事情上。
例如,有一天小莉没有一起吃饭,回来小华就问她:“今天又和谁一起共进午餐的呀?”本是一句玩笑话,小莉却一本正经:“哦,和外边的人。”一看她不便说,小华便知趣地不再追问。可是下午她分明听见另一女同事说中午和小莉一起吃饭,如何如何。
小华开始纳闷儿:这有什么可隐瞒的吗?我又不是为这种小事吃醋的人。
有一天,小华接到好久没聚的小莉的电话:“今天早上,我和邻居因为洗手间漏水的问题发生了一点冲突,结果打了一架。”然后开始哭。
“这么严重呀!都是邻里,怎么搞这么僵?也不念从前的情面?”
“从前没什么情面,都没说过话。”小莉坦言。
“那其他邻居也没劝劝?”小华提出疑惑。
“他们都从我们家门前经过,探探头就走了。”小莉又开始哭。
小华想到她的处事方式,觉得以她那样的处事方式,确实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发生这种情况,也不奇怪。
在社会生活中,人毕竟在各种各样的圈子里生存,如果把自己包裹得太严,结果之一是别人伤害不了你,但更严重的是别人也亲近不了你。平时不向邻里、朋友伸出友好的手,在困难时,很可能就没有人伸出手来拉你一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不仅不会损坏我们的形象,还能快速地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使我们更受欢迎。因而,我们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暴露自己。
不过,社会究竟是复杂的,我们在暴露自己的时候也要懂得一些分寸,以免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1)暴露的要真实
一旦打算向对方传达你的真实感情,那么请把自己个人的感情如实地告诉对方,不要有所隐瞒。否则容易引起对方的否定,也不能成功传递自己的感觉。
(2)要看场合、对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提倡“自我暴露”,但这并不是让你去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问情由地胡乱暴露一通。在某种情况下,人们由于出自礼貌,或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而自我克制,掩盖自我意识的真实性,是生活的需要,与虚伪并不是一回事。例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别人重重地踩了你一脚,你可能很疼,当对方对你表示歉意时,你肯定会说“没关系”。
(3)相互性原则
要懂得“自我暴露”中的“相互性原则”。就是说,你最喜欢那些和你“自我暴露”程度水平相同的人。当一个人的自我暴露与对方相当时,才能让对方产生好感。比对方暴露得过多,则给对方以很大的威胁和压力,对方会采取避而远之的防卫态度;比对方暴露得过少,又显得缺乏交流的诚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4)循序渐进地暴露
自我暴露不能太突兀,必须用温和的方式循序渐进,免得引起对方的惊讶。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忧虑和不信任感。对方会认为你不稳重、不敢托付,从而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请记住,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发展得比较慢的,它的建立要靠信任和与别人相处的不断体验。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须以逐步深入为原则。这样,你才能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赢得他人的心。
(5)别侵犯隐私
无论关系多么亲密,对方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关系亲密或者是情侣、夫妻、亲子关系,而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对方不愿意暴露的领域。否则,对方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从而导致对你的接纳程度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