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反应,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他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其他均食动物性食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他陆生脊椎动物,它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两栖动物属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幼体,幼体用鳃呼吸,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后,在陆地上生活,用皮肤及肺呼吸。两栖类皮肤光滑无鳞,富于黏液腺,经常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眼球角膜呈凸形,适于陆生;耳朵结构略呈复杂机制,已有中耳,可感受声波,并可通过耳咽管平衡鼓膜内外压力;嗅觉尚不完善,但已具味觉感受器。两栖动物通过身体的保护色,或通过分泌毒液来防御敌人。
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中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习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现存的两栖动物,从机能结构上和个体发育上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
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动物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得了—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来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以反映它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陆地上和水中的生活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水中的温度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30℃,而陆地上的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陆地上的湿度变化很大,对于陆栖动物来说,存在着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面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两栖动物的祖先是肉鳍鱼类,但是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尚不明确。过去一般认为以泥盆纪的真掌鳍鱼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是两栖动物比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说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或者肺鱼类尚待研究发现。
最早的两栖动物是出现于古生代泥盆纪晚期的鱼石螈和棘鱼石螈,它们拥有较多鱼类的特征,如保留有尾鳍,还不能很好的适应陆地的生活。鱼石螈和棘鱼石螈代表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但是新近的研究表明它们只是两栖动物早期进化的一个旁支,不是其他两栖动物的祖先类型,真正最原始的两栖动物尚待发现。进入石炭纪后,两栖动物迅速分化,并在古生代的最后两个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达到极盛,这个时代也因此称为两栖动物时代。
现代两栖动物的起源到现在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无尾目起源于迷齿类,而有尾目和无足目起源于壳椎类,也有人认为三者的共性很多,有着共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