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恋人分手、夫妻离异、朋友反目、员工跳槽,自古而然。
“好聚好散”的话,虽然人人都会说,但是果真要分手了,毕竟不开心。心头堵得慌,总好像有一口恶气,要冲天而出——尤其是自觉有理的一方。
于是,不免要为自己的无辜讨个说法,进而不免破口,乃至动手。
然而即使一切都做了,还是不开心。
两千两百多年前,北方燕国的君主燕惠王,就处在同样的境地里。原因是曾经被已故的老燕王奉为上宾的乐毅,跳槽去了燕的敌国——赵国。
乐毅跳槽,自有他的理由,因为燕惠王还是太子时,就跟乐毅合不来;继位后,又中了别人的离间计,把乐毅的职位给顶掉了。
但燕惠王无法容忍部下的背叛。他特意派了一位使者,专程去赵国数落了乐毅一通。
燕惠王的数落,听起来也不无道理:乐将军您为自己打算当然可以,但是,您拿什么来报答我们老燕王生前对您的知遇之恩呢?
受了数落的乐毅,给燕惠王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回应,其中就有“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的话。
乐毅的回应,今天看来仍不免有“絜其名”的嫌疑——“絜”在此通“清潔”的“潔”字,写成简体字,就是“洁”——因为他在信中,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辩白。
他甚至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从前伍子胥没有早早地预见君主的气量有所不同,所以才落得个被投江的可悲下场。
如此看去,双方都不免有点说过头了。
其实,在人生的某些场合,比如分手、离异、断交,既然是覆水难收,那么不图一时的痛快,说一堆令人不堪的话,以及不只顾自己洗刷名誉,而锐意攻击对方,也许是明智之举。
不说令人不堪的话,是因为那样的分手,在你依然可以有最后的尊严。
不只顾自己洗刷名誉,是因为你虽然离开了故地,却永远也无法抹去曾经的一切。
原文
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卷八十《乐毅列传》7/2433)
今译
古代的君子,与人断绝交往时不说令人不堪的话;忠心耿耿的臣子离开服务的邦国,不会只顾自己洗刷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