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十年修得同船渡”。大家熟识,结为朋友,自然是有不少缘分。朋友遇到困难时,大多数人不会无动于衷。可是,在帮助朋友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不少技巧,否则会弄巧成拙。
纪敏是舞蹈专业毕业,刚到电视台做编导时,对相关程序、方案策划、组织等等都不熟悉。好在她的运气不错,遇到了很有耐心又善于帮助人的玉歆师姐。
玉歆不仅是文艺部主任,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大好人。她在台里上下从未与人红过脸,乐于助人是出了名的,如果你遇到什么困难事不找她,她一定会认为你看不起她。纪敏的到来,更是让她有了“用武之地”,她对纪敏从工作到生活,简直是手把手地教。
快到年底,台里准备举办一次关爱女性的“粉红丝带”活动,分管领导让纪敏在11月初拿出活动策划方案,眼看11月上旬就完了,可纪敏的策划方案还是初稿。玉歆知道后,主动提出晚上过来帮她一起完善策划方案。纪敏知道玉歆的儿子快考试了,她晚上得辅导儿子功课,一听说玉歆过来帮助,虽然心里求之不得,可又实在不忍心让玉歆耽误辅导儿子的时间。玉歆不乐意了,说是看不起她,纪敏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晚上,两人在办公室里,玉歆修改一页,纪敏在电脑上录入一页,直到满意的活动策划方案出炉。纪敏打心眼里敬佩、感激玉歆。
1年很快过去了,纪敏在玉歆无微不至的调教下,成长很快。不仅可以独立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而且成了台里的中流砥柱。一次,台里指名要纪敏负责与民政部门联合录制一档室外专题节目,录制现场外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群众,恰巧又赶上宣传部领导来现场指导工作,因此纪敏心里还是挺紧张的,但表面上依然表现得很沉着。就在她有条不紊她指挥现场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准备开拍时,玉歆出现了,她一会儿说栏目标牌位置不合适,一会儿又说主持人弧形访谈桌角度不好,而且每说一处毛病,她都要亲自把它们纠正。更让纪敏尴尬的是,录制中途玉歆看到纪敏一头大汗,便当着多人的面说:“瞧你这孩子累成什么样了,你先下去歇会儿,我来替你盯着。”纪敏也知道玉歆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出自一个热心大姐的关怀体贴,可这种场合下,玉歆能替得了吗?玉歆还是把她当做刚入门的小姑娘,不分场合地替她做这做那,在她面前指手画脚,纪敏哪还有一点自尊和颜面啊。
通过这次现场录制“事件”,纪敏深切地感到,她必须从玉歆的工作和生活圈子中抽身出来,否则,她就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姑娘,永远是一个需要玉歆帮助的新手。玉歆是何等精明之人啊,她发现纪敏开始疏远自己,心里不爽了。玉歆心想:我这么无怨无悔地帮她,完全是一种无私行为,也不图她什么回报,这孩子还不领情,真是不识抬举。
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玉歆哪里明白啊,任何人虚心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想掌握某种技能、技术,而实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纪敏在玉歆的调教下,专业知识很快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她当然希望别人能认可她的能力并尊重她,但玉歆一个劲地“乐于助人”行为却让纪敏在别人眼里始终是个需要帮助的对象,纪敏当然心中不悦。因此,在单位帮助同事,一定要把握适当的“度”。助人者要在别人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帮助,而不是让别人越来越依赖你的帮助。一些有经验的助人者会故意让对方犯一些错误,然后进行恰当地指导,这样,才能让对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更快地成长。正所谓“助人成长胜过助人为乐”。
在单位里,帮忙有多种方式,比较受欢迎的是“点到为止”型和“雪中送炭”型,而“包办代替”型或“越俎代庖”型则尽量要避免。毕竟谁也不比谁傻!
此外,在合作中,玉歆慢慢将纪敏当做自己的好友,对她无话不谈,常常找她诉说心中的不快,有时在上班时间都会打电话过来不停地说上一两个小时。可纪敏却觉得她们的友谊还没到那个份儿上,但又不忍心拒绝,常常搞得精疲力尽。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第二个问题:在帮助同事时,切忌带有交换利益的念头,所谓的我帮你一寸,你得谢我一尺,否则就破坏了“规矩”。一旦对方没有自己期望的那种回应,不仅会失望,还会觉得对方忘恩负义,自己的心态就会失衡。
对玉歆来说,帮助别人是与别人建立友谊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能通过帮助别人来交换友谊。友谊最要紧的是双方互相接受和信任,而这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合作以及深入的交往,才能逐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