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说明“面子”在人们传统道德观念之中的地位之重。可以说,中国社会对人的约束主要就是廉耻和脸面,然而若因此就一切以“面子”为重,养成死爱面子的人生态度也未必是好事。
国人爱面子可谓由来已久。鲁迅曾在《说面子》一文中说道:“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的脸》中也尖刻地指出:“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挂,也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可见面子对国人来说多么的重要。
话又说回来了,爱面子本来是一件好事,起码可以表明一个人还有自尊心和自己的人格。但是生活中爱面子只是一种虚荣的表现。打个比方,某人定亲时女方大要彩礼,尽管是捉襟见肘还要顾及面子,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把彩礼凑齐。更有甚者,为了面子锒铛入狱的也不乏其人。可见,面子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为面子所累。
有一句话叫做不看僧面看佛面,总之面子是大事,面子是不能没有的,也是不能不给的。但有的时候好面子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让我们回顾历史: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刘备屈尊就卑三次拜访诸葛亮,才使得诸葛亮出山。想想看,刘备将面子放在何处呢?
与之相反的是隋炀帝,这位暴君死于兵变,是被绳子勒死的,很惨。但掩卷长思,我们发现,真正要了他性命的,是他一直醉心的面子工程。做事重表不重里,不顾客观条件许可和实际效果,只管在表面上做得轰轰烈烈,漂漂亮亮的大事,做给外人看,以求别人的称赞艳羡,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隋炀帝这个人,极好面子,在规模、耗费等问题上为了面子而做得十分过分。而且从登大宝之前“琴瑟弦断尘满”的面子操作中获得过巨大的好处,所以,很可能那种夸饰浮华的运作原则已深深植入他的潜意识,而最终导致他走火入魔。
说到这里,我们都可以看出面子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人走向高尚,也可以让人走向深渊。走向高尚的人和走向深渊的人相比,关键在于能否去“正视”面子二字。聪明人爱面子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愿望,即使受到挫折,犯了错误也能放下面子,知错能改,从而创造出辉煌的伟业。糊涂人爱面子是因为虚荣心在作怪,一旦遇到没面子的事,往往会为了面子导致小事酿成大事,最终毁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面子。所以说,只有正视面子,才会真正的不失面子。
中国人讲面子讲了几千年,几乎所有人都将面子宝贝一样放在手心捧着,绞尽脑汁维持着。讳疾忌医、邯郸学步、沐猴而冠、夜郎自大……面子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德国有位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教授马特斯说:“中国人的面子,就是一种角色期待,中国人是作为角色而存在的,而不是作为人本身存在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马特斯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而我们仔细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便得出“面子让我们每个人失去了自我”的结论,所以,我们有句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阿杰刚参加工作不久,朋友到这个城市看他。阿杰陪着朋友在这个小城转了转,就到了吃饭的时间。阿杰身上只有50元钱,这已是他所能拿出招待对他很好的朋友的全部资金,他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儿,可朋友却偏偏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阿杰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随她走了进去。
两人坐下来后,朋友开始点菜,当她征询阿杰意见时,阿杰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此时,他的心中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里紧紧抓着那仅有的50元钱。这钱显然是不够的,怎么办?
可是朋友一点儿也没注意到阿杰的不安,她不住口地夸赞这儿可口的饭莱,阿杰却什么味道都没吃出来。结账的时刻终于来了,彬彬有礼的侍者拿来了账单,径直向阿杰走来。阿杰张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朋友温和地笑了,她拿过账单,把钱给了侍者,然后盯着阿杰说:小杰,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说‘不’,可你为什么不说呢?
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把这个字说出来,这是最好的选择。我来这里,就是想让你知道这个道理。
和故事中的阿杰一样,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面子问题都是很关注的。人都会有很强的自尊心,都会爱惜自己的面子,谁也不愿意自己脸上无光。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遵循“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的原则,这口气如果不顺畅的话,就会感觉自尊心遭受打击,面子受到损坏。
实际生活中,太要面子会让许多人得不偿失。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之路原本艰辛,我们何必再给自己套上面子的枷锁负重而行呢?放下面子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放下的是面子,舍弃的是心灵重负,得到的是幸福成功。学会放下面子,才能真正解放心灵,求得成功。只有走出面子的怪圈,突破心理障碍,才会早日取得成功。
中国还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人无廉耻,万事可为。说的是不要脸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可以不顾一切地去为非作歹,而是说人有时为了一个理想或大目标,不妨采取一些超出常规心理的做法,打破传统的认知定势等,以成就更大的事业。有些时候,不为面子所限,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憾,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比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