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生轨迹上绕不过去的一环,从职业规划开始,到得到第一份工作的喜悦,再到成长为资深员工的蜕变,这其中蕴含了太多的选择、机遇、成长和得失。我们对待工作,要像对待孩子一般,用力、用心、用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工作,获得良好的发展前途。
我们知道很多人选择职业道路的时候,主要的根据就是未来财富增加的数量与速度。我们并不是说金钱有什么不好,也不是说对钱的渴望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金钱往往导致你忽视真正想要的其他事物,也往往会掩盖更重要的信息。
因为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工作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工作与生活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面对不同的工作形态,你就得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休闲等方面做各种不同的安排。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2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里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里的食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适当位置上,第三间房子里的食物悬挂在房顶。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里的猴子一死一伤,伤的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间房子里的猴子也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里的猴子活得好好的。
究其原因,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一进房间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于是,为了争夺垂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动干戈,结果伤的伤,死的死。第三间房子里的猴子虽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先是各自凭着自己的本能蹦跳取食,然后随着悬挂食物高度的增加,难度增大,两只猴子只有协作才能取得食物,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食物,很好地活了下来。
做的虽是猴子取食的实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才与岗位的关系。岗位难度过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与水平,选拔不出人才,反倒成了内耗式的位子争斗甚至相互残杀,其结果无异于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岗位的难度太大,虽努力而不能及,甚至埋没了人才,有如第三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的命运。
如果这个实验引申到职场该意味着什么呢?在你选择工作的时候,不可完成的工作等于没有选择工作。所以选择自己可以完成的工作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同的选择,造就的职场生活也是不一样的。
有人问慕斯勒:“你为什么爱画画?”他回答说:“问我为什么要画画?这个问题像似你在问:鸟为什么要飞?鱼为什么爱游?花为什么爱开一样。因为鱼是鱼,鸟是鸟,花是花。问我为什么爱画画?因为我是我,我是个爱画画的我,你为什么不去问时钟为什么要走?”
伯尼斯·西格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无论你是否赢得大奖或是你得知自己即将告别人世,你都将在接下来的12个月中做相同的事,这样你才算是过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这一刻,你才活得有意义。
你选择了某种职业,它就决定了你的兴趣、能力是否能充分得到发展。假如你选择时是依据你的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特征等要素的话,它会让你感到好像穿对了鞋子,很适合,并且能有所发挥,生活也会充满了希望、成就与满足;假设选择时忽略或未顾及兴趣、能力等要素,则生活会感到空虚、无聊、厌烦与不满。
你的生涯抉择将决定你在什么地方工作或居住。例如一个从事野外地质勘探的人,不可能跑到北京王府井或上海南京路长期工作或居住;一个选择从事贸易工作的人正好相反,较可能选择热闹繁华的大都市,而不太可能到山区和野外。大都会与山区野外的生活方式当然有明显的不同。
不同的生活抉择,影响你的生活作息与工作时间。选择服务行业(例如餐饮、美容等)的人,与选择坐办公室工作的人生活作息非常不同。前者的工作时间较长,不是正常的上下班时间,假日也照常工作;后者却是朝九晚五的固定时间,假日休息。
不同的工作决定了你与什么人一起共事,建立怎样的人际关系。选择销售珠宝的行业与社会福利工作,所接触的对象就很不同。前者面对的是经济状况较良好的人群,而后者接触的是生活困苦需要帮助的人。面对不同的两群人,工作时的穿着、言谈、态度,甚至形态都是不同的。
不同的工作当然也会影响家庭生活,比如负责公关工作的人,可能晚上的应酬就会比较多,回到家的时间较晚,这样每天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就会较少。如果喝了比较多的酒再回家,很可能还会影响到家人的休息,影响到家庭关系的和睦。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将仙人掌移植到潮湿多水的土壤里,那么它耐旱的特性和优势不仅不能为它带来好处,而且有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损伤,而沙漠地带,才是它真正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