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位置,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成功的门槛,从而迈进了成大事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成大事者,梦想成大事,才华获得赏识,能力得到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才智高低,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把自己放在了对的位置,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史蒂芬·斯皮而伯格就是个例子。他因为高中时成绩非常差,没有任何电影科系愿意准许他入学。相反的,他走进电影工作室,认真学到了他所需的技能。今天,他不但制作了许多评价极高的影片,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导演。
毕加索刚出道时原本想当诗人,结果他的诗被极具鉴赏能力的丝泰茵夫人评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转意。幸好有这位贵妇的提醒,否则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画家了吗?
其实,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属的地方适不适合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许多人渴望自己能够走出困境,获得成功,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因此身心疲惫,失望至极,甚至感到自己的人生都索然无味。还有一种人总是信誓旦旦地准备每一次的重新开始,结果还是陷入失败的怪圈中。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换句话说,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奇怪?
显然,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并非一种怪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我们的大脑限制了我们的手脚,因此我们掌握不了出奇制胜的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在日夜渴望自己成功的同时,实际上对自己知之甚少。常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其实,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总是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对很多人来说,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他们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实,不必看轻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模仿别人做的事,很少有人去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所以不能够成功的人只能怪罪自己。
一个男孩子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没有一点男子气概,非常敏感多愁,老是觉得周围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防范和躲灾的想法在他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不可救药。
男孩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风风火火、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特征。
在父亲那粗暴、严厉且又很自负的斯巴达克似的培养下,他的性格不但没有变得刚烈勇敢,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致使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他在困惑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常独自躲在角落处悄悄咀嚼受到伤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着又会有什么样的伤害落到他的身上。看到他的那个样子,简直就没出息到了极点。
看来,懦弱、内向的他,确实是一场人生的悲剧,即使想要改变也改变不了。因为他的父亲做过努力,已毫无希望。然而,令人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男孩后来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卡夫卡为什么会成功呢?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东西,他内向、懦弱、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好适宜从事文学创作。在这个他为自己营造的艺术王国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的懦弱、悲观、消极等弱点,反倒使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他以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压抑、苦闷为题材,开创了一个文学史上全新的艺术流派—意识流。他在作品中,把荒诞的世界、扭曲的观念、变形的人格,解剖得淋漓尽致,从而给世界留下了《变形记》《城堡》《审判》等许多不朽的巨著。
总之,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在了解了自己的特长,把自己放在对的位置,并懂得发挥之后,就会很快绽放出最亮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