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在乱世当中诞生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在鲁南阳都县,即今山东沂南的一个家学传承的官宦之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在泰山郡任郡丞。
据说,他们的祖上原先并不住在阳都县,而是住在诸县,即今山东诸城西南。他们的祖先是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手下的将领葛婴,后来被陈胜杀害。汉文帝时,为了追录葛婴反秦之功,便将他的孙子封为诸县侯。
从此,葛婴的后代便世代居住于此,并把地名和姓氏合在一起,以诸葛为姓。
诸葛氏是齐鲁地区的显赫大族,在西汉时曾出过大名鼎鼎的司隶校尉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琅琊诸县人。诸葛丰以刚直著称于世。他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
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执法公允,不畏权贵,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百姓很尊重他。元帝嘉奖他的节操,授予他符节,加封为光禄大夫,给予很高的荣耀。
诸葛丰在执法中触及元帝的宠臣时,被元帝下令收回符节,降为城门校尉。从诸葛丰开始,历史上的司隶校尉不再掌握符节了。
诸葛丰降为城门校尉后,继续上书检举官员们的不法行为,反被元帝说他诬陷好人,予以治罪。本要服刑,见他年老,故罢官为庶人,后病死。
诸葛丰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之远祖,《汉书》有传。
到东汉初期,这支诸葛家族才从诸县迁到阳都,到了诸葛珪这一辈,已经在阳都定居近一个世纪了。
诸葛亮刚刚诞生的年代,正是东汉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的时期。
诸葛亮之父诸葛珪给大儿子取名诸葛瑾,希望他像美玉一样洁白,也希望朝廷政治能像玉一样洁净。如今,继一男二女之后,诸葛亮又来到这个世上。
婴儿呱呱坠地的哭泣声,让诸葛珪从对眼前乱世的感慨当中惊醒了过来,7岁的大儿子诸葛瑾大叫着:“爹,爹,俺娘给俺又生了一个弟弟。”
诸葛珪答应一声,一丝喜悦涌上心头,拉着诸葛瑾的小手,疾步向后院走去。
进到房间,诸葛珪安慰了妻子章氏几句。从接生婆手中接过了孩子,仔细地端详了起来。
手中的儿子胖乎乎的,浓密漆黑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蛋,仿若粉雕玉琢一般。面孔方正,天庭饱满,两只眼睛不断地转动着,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诸葛珪不由心中一阵高兴,转头对床上的章氏说:“这个孩子目隆清莹,骨爽气俊,长得既像爹又像娘,长大后定是个有作为的人。”
章氏脸上露出了笑容,对诸葛珪说“老爷就给儿子起个名字吧!”
诸葛珪是个饱学之士,闻言不由边踱步边思索了起来。透过窗孔向屋外望去,天空一片瓦蓝,天色已经大亮。院内老竹新蔓,清爽怡人,玫瑰吐秀,百鸟啁啾,空气中溶泛着翡翠异彩,给人一种心情旷达的感觉。
诸葛珪看着这些情景,捋捋胡须,微笑着对夫人说道:“这孩子生在天亮之际,嗓音洪亮,就起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吧!”
章氏觉得这个名字好听而且大气,心中满意,于是点头同意。她从丈夫手中接过诸葛亮,轻放在被窝中。
诸葛珪给诸葛亮起的这个名字,也意在让这个孩子发扬家族光明正直的家风,希望黑暗的朝政变得光明起来。
诸葛珪也知道,自己的希望一半可行,另一半却可能会落空。诸葛珪相信有自己严格的教育,有世代家风的熏陶,孩子们的成长不会使自己失望。
但是,对于朝廷政治他就不敢说了,诸葛瑾的名字已经叫了七年了,朝政并没变得像玉一样洁净。
现在,黑暗的朝政能变得清明吗?望着诸葛亮襁褓中那甜甜的笑脸,诸葛珪心中不禁感慨道:这个孩子生不逢时啊!
自幼就聪明好学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诸葛亮已经从一个咿呀学语的稚子长成了珠玑满腹的孩童。
3岁的时候,诸葛亮已认识数百字了,4岁便能诵读诗词,5岁时,父母把他送到官办的文学馆读书。
由于诸葛亮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业上进步很快。师长讲课时,他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力求弄懂弄通,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有几次,诸葛亮就历朝名士施展文韬武略、智谋兴邦等事例,提出一些问题,竟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语。
不仅如此,诸葛亮自幼才华过人,博闻强识,读书过目不忘。他曾向老师借来一本《晏子春秋》,只读一遍,就能背诵如流,一时间在学馆中传为美谈。
学堂内有个老学究,喜欢下棋,在阳都很有名气,听说诸葛亮精通棋艺,老先生特地把他叫到屋中对弈,结果一胜四败,白发人败在学童之手,使人惊叹不已。
汪家庄有位亲戚,想造条大船出外做生意,但计算不出造船需要多少材料。亲戚就向诸葛珪请教,诸葛珪回答不出,在一旁的诸葛亮却说:“可以先造条小船,计算好材料数量。再看看要造的那条大船相当于小船的多少倍,大船所需材料的数量也就计算出来了。”按照诸葛亮的办法去做,船很快造成了。
在学馆里面,有个叫朱波的学童,倚仗其父是奉县的县丞,骄横不法,浪荡成性,经常欺侮同班其他学童。
对于朱波的所作所为,大家都非常气愤,背地里喊他“小霸王”。但是,诸葛亮从不惧怕朱波,经常直言斥责他的恶行。
朱波因为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比自己父亲的官大一级,嫉妒诸葛亮,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有一次,朱波又无故毒打了一名学生,诸葛亮和几位小伙伴一商量,用计先支走朱波的家丁,在放学的路上,把朱波骗到荒郊野外,在历数其恶行后,众人拳打脚踢,把朱波狠打了一顿。
从那以后,朱波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主持正义的诸葛亮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少年朋友,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亮哥”,学馆里的教学秩序也相应地好了起来。
诸葛珪尽管远在泰安做官,但仍非常关心子女们的学习和生活,不时托人捎回书籍让他们阅读,每次回家都提出问题对孩子们考问,诸葛亮回答得最好,常得到父亲的称赞。
一次,叔父诸葛玄对两个侄儿进行考问。老大诸葛瑾对《尚书》《左传》等有一定的见解,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鼓六艺感兴趣,诸葛亮则喜欢钻研治国权谋方面的书籍,有问必答。
诸葛玄感慨地说:“老二将来要成为一个治世的能臣。”
受优良传统熏陶
诸葛珪生活在东汉政治最糟糕的时期。从诸葛珪记事时起,他就常听大人讲宫中宦官和外戚轮流秉政的故事。
自从汉章帝刘炟以后,东汉朝中继位的皇帝都很幼小。和帝10岁继位,殇帝诞生不到百日继位,安帝13岁继位,顺帝11岁继位,冲帝两岁继位,质帝8岁继位,桓帝15岁继位。
“襁褓皇帝”和“童年天子”都是有名分和地位,但却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统治经验,因而不可能真正独立行使最高首脑的权力。真正的权力由皇帝的母后及娘舅家族掌握。这就出现了外戚秉政的现象。
但是,当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以后,他们就希望从外戚的控制下摆脱出来,于是他们就依靠宫中与外戚不同的另一群人宦官的力量把外戚扳倒。
诸葛珪所生活的时代,正赶上新一轮外戚反对宦官的斗争。这次斗争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有士大夫集团的参加。
早在桓帝时期,郭泰、贾彪便被太学中万余名学生推为领袖,他们和李膺、陈蕃、王畅等互相赞誉褒扬。当时被这种方式赞誉的除了李膺、陈蕃、王畅外,还有范滂等人。他们痛恨宦官专擅朝政,以诛除宦官澄清政治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报复。
宦官们找了个借口,把士大夫集团的领袖人物诬为“党人”,将他们罢官、逮捕、通缉,制造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桓帝死后,灵帝继位。灵帝继位时只有12岁,是由外戚窦武和他的女儿窦太后策立的。窦武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通过小皇帝控制朝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撤销了党锢禁令,联合党人,企图把宦官势力打下去。
不料,宦官们却事先知道了消息,他们抢在党人前面,又一次制造了“党锢之祸”,这一次对党人的镇压更加严厉,领袖人物入狱身亡,其他人则在全国范围内遭到搜捕通缉。被捕的百余名党人全部死于狱中,再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总共约有六七百人被牵连进来。
此外,朝廷还下了一条严厉的禁令。党人永远不许为官。这条禁令是灵帝建宁二年发出的,到诸葛亮出生这年,党人仍在被禁锢之中。
诸葛珪虽不是党人,但他的政治立场却是站在党人一边的。诸葛珪痛恨宦官专权、误国、殃民,他不愿意与朝中恶势力同流合污。
诸葛家族累世家学,社会地位很高。诸葛家族与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关系密切,按照其社会地位、政治关系,诸葛珪可以在朝中为官。但他觉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他只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级行政长官郡守的副手。
在别人眼里,这是个肥缺、美差,但诸葛珪却牢记祖先教诲,忠于职守,从不贪赃枉法,昭雪了不少冤案,深得百姓拥护,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尽管当了多年的官吏,家中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在泰安任上,诸葛珪和现任郡守王禄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王禄的官职是掏钱买来的,他虽然对治国兴邦之道一窍不通,但对百姓却如狼似虎、敲骨吸髓。
诸葛珪当然不会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因此每每遭到斥责、排挤。
诸葛珪回家曾对夫人谈起准备辞官务农之事,章氏没有明确反对,婉言劝阻道:“朝纲败坏,少数人无力回天。惹恼了太守,今后的处境更难。为了孩子们,你就忍气混日子吧!”
但诸葛珪仍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同奸邪势力作斗争。
相对而言,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更是洒脱,他干脆断绝仕宦的念头,什么官也不做,却仍和被朝廷通缉的党人领袖刘表等人秘密往来。
尽管诸葛珪认为孩子们生不逢时,政治前途渺茫,但作为家学的传承者,他并未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他教孩子们学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及《管子》《商君书》《六韬》等诸子学说,更以自己的正直品格影响着孩子们。
比起同时代人,诸葛亮是个不幸中的幸运儿。诸葛亮出生在具有丰厚文化土壤的齐鲁大地。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西周初期,太公及其后代便在齐地实施“仁政”,周公的后代在鲁地实施“礼教”,从而为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儒学先圣孔子、孟子在这里产生并不是偶然的。
这里深厚的文化土壤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诸葛亮日后对儒法思想的融会贯通,对传统政治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都与齐鲁文化的熏陶有关。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具有优秀家风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