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看重知识学问、讲求博学广闻的家族。诸葛家族累世经学,从诸葛亮的父亲、叔叔与汉末名士刘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关系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名士之流。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自幼刻苦好学,年纪不大时便到京师游学,学习《诗经》、《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诸葛亮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不畏强暴,惩治外戚许章的事迹被史家记入史册,诸葛亮每读《汉书》,都能从祖先那里感受到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骨气。
诸葛亮的父亲、叔叔同情党人,不与宦官为伍的充满正气的行为,更是深深地影响了诸葛亮。叔叔诸葛玄,给他讲了许多党人的事迹。
如党人领袖陈蕃,15岁时曾独居一室。他父亲的朋友一次来到他家,见院内屋里脏乱不堪,便问:“你为什么不将屋子打扫干净来迎接客人呢?”
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再比如,党锢事件发生后,朝廷下令逮捕党人。党人领袖范滂听说县中正在为拘捕自己而为难时,便到县衙投案。
县令郭揖表示宁可弃官不做,也要放范滂逃生。
范滂却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他从容地诀别家人,然后慷慨就义。
党人这些忧国忧时、心怀济世、疾恶如仇、不畏强暴、舍生殉道、敢做敢当的品质,深深地震撼着诸葛亮那幼小的心灵。
诸葛亮从叔叔那里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污蔑别人钩党不轨的人正是祸国殃民的国贼,而那些身背图谋大逆罪名的党人却是国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而是要看他们怎么做。
失去了父母双亲
早在诸葛亮4岁的时候,就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虽然黄巾军主力很快遭到镇压,但黄巾军余部坚持斗争二十余年,给东汉朝廷以沉重打击。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东汉朝廷解除了党锢。
党锢的解除,给士大夫集团在政治上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他们关心政治、匡时济世、舍生殉道的精神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灵帝为了加强地方政权的力量,平定各地区的反抗,采纳了太常刘焉的建议,设立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州牧,一改郡县两级的行政体制。
出任州牧者,多为朝廷重臣,掌握州中财、政、军大权。
东汉朝廷本想通过镇压黄巾起义,以加强中央的统治。
但当黄巾起义的风暴过后,统治者惊奇地发现,欲恢复原来的秩序已根本不可能了。
各地方豪强势力拥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装军阀集团。在中央朝廷,士大夫集团的势力不断壮大,成为地方豪强在中央的政治代表。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死,少帝即位。在此期间,外戚何进企图在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下除掉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所杀。
士大夫集团中的实力派袁绍又将宦官斩尽杀绝。随后地方军阀董卓进入京城,掌握朝政。
关东的实力派又以讨伐国贼董卓的名义扩展自己势力。至汉献帝初年,全国各地先后形成了几个大的武装割据集团。
这是一个中央集权土崩瓦解的时期,一个地方实力派争夺地盘的时期,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一个只能谋求局部统一,然后再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的时期。
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诸葛亮是不幸的。
但从另一角度看,诸葛亮又是幸运的。
因为这又是一个政治舞台风云际会的时代,一个为实现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从而出现的龙争虎斗各显英雄本色的时代,一个呼唤英雄、需要英才的时代。
如果说,诸葛亮家乡丰厚的文化土壤是他成长的地利,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影响是人和,那么这个时代就是他成长的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使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人才群星中最灿烂、最耀眼的一颗。
那年夏天,黄巾军一万多人奉张角之命进入阳都县。每到一地,打官府,抢食粮,活捉当地的最高长官处以极刑。
黄瞳县令没有满足义军的要求,双方在阳都县境内展开了激战。
由于力量悬殊,官军吃了败仗,义军杀了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义军走后,土匪无赖趁机而动,打家劫舍为害乡里。
很多人家都遭了难,诸葛亮家的房屋也被烧了几间。
学堂上不成课了,先生们纷纷逃难出走,诸葛亮只得辍学回到家中。
几年来,泰安郡的郡守换了三任,一任比一任贪婪无厌。
开始时,他们要利用诸葛珪熟悉民情,安抚民众,一旦站稳脚跟,便荒淫奢侈,聚敛钱财,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
诸葛珪洁身自好,忧国忧民,不肯同贪官污吏合作,而在这污浊不堪,群丑登台的混浊世界中,少数清官是无法同邪恶势力抗衡的。
在这其中,太守王禄最为贪婪暴敛。王禄也曾一度失官,因九姨太碧莲长得如花似玉,风流多情,王禄忍痛把她送给州刺史做妾,博得了上司青睐,又换来一顶官帽子,重新到泰安来做官。
黄巾军主力转移后,王禄纵兵掳掠,残害百姓,滥杀无辜,中饱私囊,使得诸葛珪非常愤慨。他表面曲意奉承,暗中却故意作梗。
一天,王禄在奉高、弗县抢了四十多名民女,挑选有姿色者肆意奸淫,还杀死了十多名不从和反抗者。
诸葛珪当面劝阻,私开幽室,放跑了六个姑娘,使王禄大为不满,恼怒在心。
王禄趁朝廷使者来泰安挑驴供皇帝玩乐之际,派诸葛珪承办此事,暗中却买通宦官,挑了一头瘸驴充数。
到京城后事情暴露,皇帝恼怒,免去了诸葛珪的官职,令王禄将其毒打一顿,驱逐回家。
王禄公报私仇,终于如愿。
汉灵帝中平五年,是一个多灾多难年月。
这一年,接连发生的几件事,犹如雪上加霜,使诸葛亮家的家境每况愈下,日渐艰难。
在这一年里,诸葛亮舅舅的死去,使诸葛亮全家悲痛不已。
舅舅家住在依山靠水的章家村,家有良田千余亩,深宅大院,由于善于操持,收入丰厚,在方圆数十里算得上是富裕人家。
舅舅为人豪爽正直,又讲义气。对待乡亲们他乐善好施,对待奸诈之徒,他疾恶如仇。
有一天夜晚,七八十名盗贼闯到了舅舅家中,见物就抢,见人就杀。
章家的人急忙持械反抗。由于敌众我寡,在激烈的搏斗中,舅舅不幸中矢丧命。
十多名家丁被杀死,七八名侍女被抢走,剩余的仆人四散逃命。
诸葛亮母亲自弟弟去世之后,就一直精神恍惚,面容惨淡,茶饭不思,郁郁寡欢。
大约在诸葛亮6岁的时候,诸葛亮的母亲章氏因病去世。
章氏是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母亲,她不但支持长子诸葛瑾到京师洛阳去游学深造,学习儒家经典,还教诸葛亮认字,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母亲章氏经常给诸葛亮讲经史、传记,讲兵法、医学,传授给他琴技、棋艺,使诸葛亮博学多才。
特别是她讲的历代名人自强不息、发愤攻读、建功立业、造福于民的故事,更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诸葛亮的心,鼓舞他不断上进,立志在茫茫大千世界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母亲的去世,使诸葛亮感到失去了一位世界上最亲爱、最慈祥的启蒙老师。
哥哥诸葛瑾也中断了游学生涯回乡为母亲守孝。
失去母爱是不幸的,但诸葛亮感到比自己更不幸的是弟弟诸葛均。
他那幼小的年纪,正是需要母亲爱抚的时候。
诸葛亮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他觉得应该以自己的兄长之爱,去减轻弟弟失去母爱的苦痛。
不久以后,为了照顾家庭,抚育孤弱,诸葛珪又续弦娶妻,把孩子们的继母领进了家门。
新来的继母很爱孩子,诸葛亮兄弟们对继母也很尊敬。
母亲的去世,虽使诸葛亮失去了启蒙老师,但诸葛瑾的还乡,又使诸葛亮有了可以请教学问的兄长。
然而,好景不长。诸葛亮8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
与艰苦生活斗争
封建时代,父亲是一家之长,家中的顶梁柱。顶梁柱的崩折,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长子诸葛瑾已经15岁,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8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叔父那年40多岁,是个胸富韬略、文武兼备的难得人才。年轻时,也和山阳高平人刘表同拜名士王畅为师,熟读儒家经典,通晓治邦之术。又拜名师学习武功,精通演兵布阵,般般武艺娴熟。
后来,刘表进京去找王畅谋求官职,叔叔因看到父亲在泰安任上政务繁忙,自己家生活困难,毅然舍去做官的机会,回到阳都,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诸葛玄还和南山雁一道,教习本族青年学文习武,保卫家园,使贼寇闻风丧胆,不敢贸然来犯。
眼下世道艰难,五兄妹成为拖累,叔叔要照顾老的小的,身上的担子自然很重。
从那以后,叔叔和婶婶对他们嘘寒问暖,百般照顾,使众兄妹渐渐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恢复了往日的天真与快乐。
一年秋季,因为干旱,导致了许多人家收成不好,穷困潦倒。有些因为粮食被盗贼抢了的农户,整个秋冬都是在吃糠咽菜,饥一顿饱一顿地艰难度日。
诸葛亮家在过去还有一些积蓄,在村寨中也算是富裕人家。但是因为土地歉收,也少了舅舅的接济,又因为父母的先后去世花费了许多的钱,家中的生活也逐渐拮据起来。
这年夏季,阴雨连绵,庄稼收成不好,第二年又遭受了水灾,第三年是蝗虫,加上各级官吏如狼似虎地敲诈百姓,巧取豪夺。更有一些贪婪之徒肆意侵占,公开抢劫。搞得阳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从父亲去世到如今,已有四个年头了。而此时风雨飘摇的汉朝也发生了很多变故。
汉灵帝死后,先是何皇后的儿子少帝执政,后是和诸葛亮同岁的汉献帝登基。奸贼董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被十几路诸侯合兵讨伐,揭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
阳都县的百姓,又跟着遭了大殃。今天是兵灾,明天是匪患,刀光剑影,烽火连天,百姓们日夜忧心忡忡,惶恐不安。
离孙家黄瞳十几公里的青山堡,被土匪头子张修占领。张修凶狠残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经常派人四处抢掠,搞得一方百姓不得安宁。
张修几次前来攻村寨,由于诸葛玄和南山雁的武功高强、指挥有方,使匪徒们没有捞到便宜。拉锯战的结果,双方都损耗了很大实力。
但是,村寨里面缺少防御的箭支,多日的战斗使得村里人们的生活更加穷困艰难。
诸葛亮也在这连年战争,艰难困苦当中逐步地成长了起来。
终于有一次,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诸葛玄以及南山雁带领村寨的精壮人员将张修一伙匪盗击退,并且处死了张修。
而在此时,诸葛亮家也陷入了入不敷出、缺衣少食的境况当中了。家中值钱的东西,也都渐渐地变卖充作家用,侍女和仆人们也大都遣散回家。
少时曾到京师游学,潜心于《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研究的哥哥诸葛瑾,又娶了陆家庄陆员外的爱女陆秀英为妻。为操办婚事,不得不向外借了一笔债,一时间很难还上。
旱灾、水灾、蝗灾、荒灾、兵灾、匪灾,这些令人担惊受怕的灾难,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苦难的生活逼着诸葛亮全家人去寻找新的出路。
最后,经过商议,诸葛玄决定按照当年诸葛珪的嘱咐,去投靠南阳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