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02100000007

第7章 节庆习俗的形成(7)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根据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今天广大农村尤其华北地区基本上二也是按照这一历法安排农活的。《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民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足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演变成纪念性节日的。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物候、时顺的标志,而节日则往往包含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家。后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文公便命手下三百放火烧山烧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遍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和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文公追恨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

(二)清明习俗

1.扫墓

清明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或称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受尊敬的人。秦以前就有祭杞活动,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而在寒食节之后扫墓,发始于唐明皇。以后代相传,相沿成习俗。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无不祭祀祖先,也称扫墓。借以寄托哀思。孔子在《论语》中说:“国之大事,在祀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傺之以礼。”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对宗庙祖坟的至尊至敬的习俗。扫墓之风在古代一直士分重视,唐朝甚至下诏令倡导。

扫墓的主要活动,是前往亲人或纪念人物的坟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坟头。民间普遍以为,逝者住于地下,坟穴是房屋,坟堆便是房顶。经年雨水冲涮,杂草丛生,坟堆多有破毁,所以要除草、填土.在坟沿修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入坟中。在修好的坟墓后,便陈设鸡、鱼、肉、糕饼点心、酒、水果等供品于坟前,点燃香烛.行叩拜礼,烧纸钱和冥衣,或把纸钱压在坟头,后敬酒三杯,默哀以表悼念之情。如新坟则有哭诉。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记时人扫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楹(ke.古代盛酒的器具),轿马后挂楮钱,粲粲(can)然满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楮钱即纸钱。纸钱是特制的,又弥“光明”、“往生钱”,是给鬼魂或逝者于冥间使用的钱,或剪成外圆内方孔的钱形,或就用黄纸(方形)代替,或折作银锭形。纸钱源于古代的冥钱、瘗(yi,掩埋,埋藏)钱。复商代时以贝币随葬,周以铜币随葬,战国时已有用泥钱取代真钱瘥埋的方法,魏晋时纸钱出现。《旧唐书·王屿传》:“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俚俗稍以纸剪钱为鬼事。”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有的地方在上坟时还祭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双亲后又拜左右邻墓,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坟墓。这自然是因为坟墓在土中受土神管辖的缘故了。

清明时民间多迁坟、立墓碑、修坟等事。在一些地区。还有举行二次葬的习俗。如广西的汉、壮族部分地区,在逝者逝去满三至四年后,要捡骨重葬。在清明时挖开坟堆,以伞遮挡日光,把人骨捡起,用纱纸擦试干净,以香火熏过,按人体骨骼次序,先后放入特制的“金罐”(陶罐),盖好,移到新挖的坟穴边,以一只公鸡放入坟穴中以求吉利,再将公鸡抱起,把“金罐”放入,修好坟堆。以后上坟就只到新坟上来。这种二次葬之俗。

是原始时代的遗风。在仰韶文化时就已出现二次葬。过去在福建、广东、广西都有此俗。

以主所述,多属于旧俗。如今已多加革新,扫墓也有只用鲜花束、花圈了。并且,由扫个人亲人之墓,发展到祭扫革命先烈之墓,祭扫中华民族的先祖之墓如黄帝陵等,其俗也已恢复,其思想内涵就更为深远了。

2.踏青

堕青即春游、探春、寻春。清明踏青历史久远,史书亦多有记载。社甫《清明》诗有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可见当时清明赏花游玩已成了时尚。

《旧唐书》记:“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当时帝王也往风景优美的地方踏青游玩,已不限于上已才有春日嬉游之俗了。清明时照样去野外游赏。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人们自郊外踏青回来,轿子上插满杨柳杂花的描绘。清明郊游热闹盛况,可见一斑。《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1i,古时妇女的佣巾),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明代,明人谢肇涮(zhe,同“浙”)《五杂俎》卷二:“北人重墓祭。余在山东,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当时使有善歌者,歌白乐天《寒食行》,作变馥(zhi,古代五言之一)之声,坐客未有不堕泪者。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线未灰,舄(xi,鞋)履相错。

日暮,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其实在北方。也仍有扫基兼踏青游戏的。《帝京景物略》写:北京人扫完墓,也要在树荫下草地上坐下,摆开祭墓酒菜,饱食饮酒。

晚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男女弦(qu,袖口)服靓(iiang.漂亮)装,画船箫鼓,如抗州人游湖。厚人薄鬼.可以为常。”可见《五杂俎》之记并非虚言。到了今天,扫坟兼游春之俗也仍沿袭下来。

3.插杨柳

从魏晋南北朝至唐,逐渐形成清明插柳之俗。当时,由于寒食断火,清明后,由宫廷用杨柳点火赐近臣,受赐者以此为荣。点火后,将柳插于门楣,以永炫耀,后相沿成习。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术曰: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为冥三节之一,柳能驱邪,清明自然捕戴御条以避邪:《梦梁录》戴:“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清嘉录·插杨柳》记载:“清明日,满街呼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谚云:“檐前插青柳,瓜夫休望晴。”插柳之俗唐代极盛,甚至还发展到妇女戴杨柳球于鬓角,以示红颤不老。俗云:“清明不戴柳,清明成皓首。”

插柳、戴柳、佩麦叶之风俗,全国大多地区一直沿习到解放。50年代,民间仍在清明时门上插柳,现已不见头上戴柳,而身上佩麦叶却一直流传到60年代,文革开始,此风俗退出历史舞台。

清明插柳之俗,原出于宫廷点火之柳,后来能长期流传则与民间认为柳能避邪有关。而戴柳之风义融避邪和防红颜衰老于一起,故也能广为流传,久传不衰。佩麦苗则属避邪,民间有麦苗可驱虫蚁之说。今日,清明时,晋南民间仍有少数老年妇女于上坟回来插柳于门和佩麦苗于身的习俗。

清日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有些地方妇女忌外出上路。傍晚前,要在大门前围一条石灰线,以避邪。

4.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软,是植树的最好季节,有人据此称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我国政府规定,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每年的这一天,举国上下植树活动蓬勃展开,年年新绿不断。

5.荡秋千

踏青之余,清明也有多种游戏,例如打秋千即是一件很吸引人的游戏。

秋千,源于北方。刘向《别录》:“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记录了汉代的秋千游戏情况。而后,流传到了唐代,秋千已成为皇宫中的游戏之一。《开元天宝遗事》记:“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由于人们在秋千上飘荡,如凌空仙子,唐玄宗还给取了个“半仙之戏”的称呼。宋代后,秋千之戏逐渐普及到民间之中。如山东秋千活动,如《济南府志》记:“季春三月清明插柳妇女归宁作秋千戏,士女盛饰结伴游春。”在山东一些地区,老人与小孩一齐出动荡秋千,欢呼为戏,有一种直秋干,供老人使用。而年轻人则玩转秋干、翻秋千等,花样百出。还有一种旋转式秋千,是在广场上竖巨木,上放转盘.系嘛绳,置木板,戏者坐于木板上,以人力推转。又浙江旧有水秋千,在吴兴县一带流行,用大农船扎成,饰以彩旗巾幔,前仓竖竹杆,高一丈二尺,供男女青年爬上高杆作表演。这是可以与《东京梦华录》等书中记的水秋千之戏相对照的。

6.放风筝

放风筝亦是清明之戏之一。风筝源于古代巫术,认为把风筝放飞,也就带走了邪气、晦气。在《红楼梦》中亦有记述。春季风盛,是放风筝的好天气,儿童追逐奔跑,也可渲泄阳气,故清明多放风筝。在南宋《武林旧事》卷三中记当时在杭州西湖断桥上的风筝比赛:“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yuar,老鹰),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在清代,《清嘉录》记:“纸鸢,俗呼’鹞(yao,纸鹞,风筝)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又以竹芦粘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曰’鹞鞭‘。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即把鹞子都放了,表示送走晦气之意。另外.清代郑板桥有诗句记述山东潍坊县的放风筝活动。

关于风筝的作用,还流传有许多故事:如春秋时公输班首创以风筝上。乘风飞上进行战争侦察;楚汉之争时,韩信让人坐在风筝楚营上空,唱凄婉的楚歌以涣散楚兵军心。如今,风筝作为手工艺品之一,还出口远销,如天津的风筝就在美、英、意、法等20多个国家的上空飞翔。而山东潍坊自1984年4月创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以来,许多潍坊风筝已飞向世界各地。

六、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旧传统的端午节。

《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即事物开始的意思;午是十二地支,意为月初午日仪式。唐代,因唐玄宗八月初五生,避讳“五”字,故将“端五”改为“端午”。宋代,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义称“端阳”。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山西人至今还有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或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但流传最广的是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的。屈原是当时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三阊大夫,因楚王听信谗言将其削职放逐,在楚国被秦征服后他抱石块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百姓因为爱戴、尊敬屈原,舍不得这位贤臣离去,曾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到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为了不让鱼虾蟹伤害屈原之体,人们就把包好的粽子、鸡蛋扔进江里。年年祭祀,这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吃粽子为习俗的端午节。

(二)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端午最盛大的节日活动,也是最重要的节日活动是划龙舟竞渡比赛。这种奋发向前、激烈拼搏的体育活动,惊心动魄,每年总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参加,龙舟,又称龙船,是民间视为龙的特殊船只。民间的龙舟赛,多在端午时举行(亦有二、三、四、六等月举行),但并不限于五日,也有在初一至初五、或至十五举行。不过,仍以端午举行为主,在地点上,则多在南方水域进行。较盛的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其次则是安徽、台湾、上海及香港、澳门等地。北方的龙舟,则限于开封、北京、天津、承德、西安等地.这只与古代帝王游艺有关。国外则有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东亚、东南亚国家有,多受中国影响。甚至加里曼丹、新几内亚等地亦有龙舟(独木舟)竞渡之戏,均由我国南方传出,我国南方可谓是龙舟的家乡。

关于龙舟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或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说是纪念曹娥、伍子胥。历代学者们对龙舟起源也各持已见。其中,闻一多先生认为起源于古代对龙神图腾的祭祀节俗。正是因为尊崇龙神、祭祀龙神,所以古人也视自己的舟船为龙,以祭求龙神的保佑。他们在舟船上画雕龙形,祈盼于惊涛骇浪中的渔猎生活能够平安、逢凶化吉,这就产生了祭祀龙神的盛大祭日。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rao,划船的桨)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船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桡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桡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

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同类推荐
  • 云阳风情录

    云阳风情录

    云阳被列入国家、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迹有40多处,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张飞庙、磐石城、彭氏宗祠、千年盐业古镇……遍布全县的文化遗存宛如历史前行中镌刻在岁月间的印痕,成为今天云阳人的骄傲和财富。
  • 古寺之谜

    古寺之谜

    悬空寺作为现存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寺庙为什么能悬而不坠?“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古已有之。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学究竟源自何方?布达拉宫这一世界屋脊上的“白宫”最初是为女人而建?杭州灵隐寺中是否有那位传说中的济公?雍亲王的府邸被乾隆改成了喇嘛庙,是出于孝心还是另有目的?法门寺何以能使整个大唐帝国疯狂,它的地宫中埋藏了怎样的天机? 千年古寺,衍生无限传说:匪夷所思的佛像传奇,珍贵无比的佛家法器,趣味浓郁的佛国典故,神奇诡秘的佛教传说。让我们走进奇妙的世界,探索中国二十座著名古寺。
  • 唐诗万象:唐朝风情面面观

    唐诗万象:唐朝风情面面观

    本书从唐人尚诗、盛世风趣、仕进多途、文士风流、佛道盛行、女性风采和开放兼容等七大方面,较系统构筑了唐代社会的文明画卷,并且通过对相关唐诗的研读来展示这一文明。
  • 难忘的沽河人

    难忘的沽河人

    朋友,你若足踏胶东,就能叫你吃之不尽的享受,就能叫你产生走之不舍的心情。胶东真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呀!上有天宫,下有胶东的美称呀!真是不愧为之。
  • 蒙学:蒙学教育读本

    蒙学:蒙学教育读本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家教蒙学与文化内涵。包括《家范》《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菜根谭》《蒋氏家训》《明太祖高皇帝訓》《曾国藩家书》《潜川徐氏家规》《合族公议条例列后》《孝友堂家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三字经》等。
热门推荐
  • 大道论

    大道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紫墙

    紫墙

    本书是“京味文学丛书”中的一册,“京味文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以及它的涵盖范围等等,历来有着争论和岐议。有关这些问题,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北京为写作背景,熟练准确地运用了北京语言特色,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北京人的生活与思想情感的作品。有着风格迥异的鲜明个性。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读者的喜爱,有的甚至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 强者之主

    强者之主

    佛道两家皆说:“众生平等。”就是说天下原本是没有邪恶之分,怎奈众生皆有七情六欲,因此,就出现了邪修。。。。。。
  • 书江湖之尨羲珠

    书江湖之尨羲珠

    南宋绍兴十八年,高宗皇帝赵构年号建炎四年即为绍兴,迁都临安。临安府中,一夜皇后吴氏临产,却没想到天明后年幼的麟儿离奇失踪,赵构却隐藏真相下诏麟儿病逝离去,吴氏的家传尨羲珠也随之不见。时光流逝,十七年后宋孝宗赵昚登基三年即为元乾道,金陵寺惨遭灭门,虚胤凌姣困入密洞,灵鹫宫少主上官阙卿意外相救,与其三人结拜!而后又相识天墉城弟子百里河图。相识后,结伴同行临安!看失踪十七年的麟儿百里河图与灵鹫宫少主上官阙卿及金陵寺小和尚虚胤还有如花似玉的凌姣如何保护尨羲珠送上长留山。期间四人引乱江湖世事,各大邪门正派争相抢夺尨羲珠寻知至阴童子。
  • 焰花

    焰花

    今日微弱火点,你怎知它不可化作燎原之火?更甚,岂止燎原?
  • 道劫轮回

    道劫轮回

    生逝红尘,遍尝百般疾苦。辗转万世,唯求轮回超脱。修炼一途,破红尘,求大道,超轮回,成一念夙愿。
  • 桃子很爱你

    桃子很爱你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使吗?如果你相信,我带你去天堂吧。
  •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阅读,是通往人类文明的旅程,100位先行者的心得与感悟,洒播了一路的智慧之光,像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沿着满径的书香走来,我们一定会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本书精心擷取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伟人的读书心得,按编年的方式编排,分为上、中、下三卷,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人读之有轻松之感。
  • 妃不寻常:邪帝霸宠小妖妃

    妃不寻常:邪帝霸宠小妖妃

    “你疼吗”他望着她的眉眼尽是柔情,她捂着胸口快要窒息,这不是废话吗,刀插在你身上试试,“疼”,“我也疼”说的满是理所当然,她翻了翻白眼,我疼关你屁事,“为什么”,他揉了揉她的头,“因为我的心在你身上”“……”
  • 快穿女配心很累

    快穿女配心很累

    夏末怎么也没想到,在和好基友看搞笑电影时,笑的太激动被自己的口水呛死了,死后被绑定了一个叫14233的系统,为了活下去她只能拼命完成任务。。。。。某天,夏末忧郁的成45度角抬头望天,眼角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对14233说道:“我感觉咋俩八字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