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02100000007

第7章 节庆习俗的形成(7)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根据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今天广大农村尤其华北地区基本上二也是按照这一历法安排农活的。《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民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足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演变成纪念性节日的。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物候、时顺的标志,而节日则往往包含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家。后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文公便命手下三百放火烧山烧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遍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和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文公追恨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

(二)清明习俗

1.扫墓

清明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或称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受尊敬的人。秦以前就有祭杞活动,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而在寒食节之后扫墓,发始于唐明皇。以后代相传,相沿成习俗。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无不祭祀祖先,也称扫墓。借以寄托哀思。孔子在《论语》中说:“国之大事,在祀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傺之以礼。”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对宗庙祖坟的至尊至敬的习俗。扫墓之风在古代一直士分重视,唐朝甚至下诏令倡导。

扫墓的主要活动,是前往亲人或纪念人物的坟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坟头。民间普遍以为,逝者住于地下,坟穴是房屋,坟堆便是房顶。经年雨水冲涮,杂草丛生,坟堆多有破毁,所以要除草、填土.在坟沿修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入坟中。在修好的坟墓后,便陈设鸡、鱼、肉、糕饼点心、酒、水果等供品于坟前,点燃香烛.行叩拜礼,烧纸钱和冥衣,或把纸钱压在坟头,后敬酒三杯,默哀以表悼念之情。如新坟则有哭诉。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记时人扫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楹(ke.古代盛酒的器具),轿马后挂楮钱,粲粲(can)然满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楮钱即纸钱。纸钱是特制的,又弥“光明”、“往生钱”,是给鬼魂或逝者于冥间使用的钱,或剪成外圆内方孔的钱形,或就用黄纸(方形)代替,或折作银锭形。纸钱源于古代的冥钱、瘗(yi,掩埋,埋藏)钱。复商代时以贝币随葬,周以铜币随葬,战国时已有用泥钱取代真钱瘥埋的方法,魏晋时纸钱出现。《旧唐书·王屿传》:“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俚俗稍以纸剪钱为鬼事。”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有的地方在上坟时还祭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双亲后又拜左右邻墓,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坟墓。这自然是因为坟墓在土中受土神管辖的缘故了。

清明时民间多迁坟、立墓碑、修坟等事。在一些地区。还有举行二次葬的习俗。如广西的汉、壮族部分地区,在逝者逝去满三至四年后,要捡骨重葬。在清明时挖开坟堆,以伞遮挡日光,把人骨捡起,用纱纸擦试干净,以香火熏过,按人体骨骼次序,先后放入特制的“金罐”(陶罐),盖好,移到新挖的坟穴边,以一只公鸡放入坟穴中以求吉利,再将公鸡抱起,把“金罐”放入,修好坟堆。以后上坟就只到新坟上来。这种二次葬之俗。

是原始时代的遗风。在仰韶文化时就已出现二次葬。过去在福建、广东、广西都有此俗。

以主所述,多属于旧俗。如今已多加革新,扫墓也有只用鲜花束、花圈了。并且,由扫个人亲人之墓,发展到祭扫革命先烈之墓,祭扫中华民族的先祖之墓如黄帝陵等,其俗也已恢复,其思想内涵就更为深远了。

2.踏青

堕青即春游、探春、寻春。清明踏青历史久远,史书亦多有记载。社甫《清明》诗有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可见当时清明赏花游玩已成了时尚。

《旧唐书》记:“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当时帝王也往风景优美的地方踏青游玩,已不限于上已才有春日嬉游之俗了。清明时照样去野外游赏。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人们自郊外踏青回来,轿子上插满杨柳杂花的描绘。清明郊游热闹盛况,可见一斑。《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1i,古时妇女的佣巾),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明代,明人谢肇涮(zhe,同“浙”)《五杂俎》卷二:“北人重墓祭。余在山东,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当时使有善歌者,歌白乐天《寒食行》,作变馥(zhi,古代五言之一)之声,坐客未有不堕泪者。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线未灰,舄(xi,鞋)履相错。

日暮,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其实在北方。也仍有扫基兼踏青游戏的。《帝京景物略》写:北京人扫完墓,也要在树荫下草地上坐下,摆开祭墓酒菜,饱食饮酒。

晚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男女弦(qu,袖口)服靓(iiang.漂亮)装,画船箫鼓,如抗州人游湖。厚人薄鬼.可以为常。”可见《五杂俎》之记并非虚言。到了今天,扫坟兼游春之俗也仍沿袭下来。

3.插杨柳

从魏晋南北朝至唐,逐渐形成清明插柳之俗。当时,由于寒食断火,清明后,由宫廷用杨柳点火赐近臣,受赐者以此为荣。点火后,将柳插于门楣,以永炫耀,后相沿成习。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术曰: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为冥三节之一,柳能驱邪,清明自然捕戴御条以避邪:《梦梁录》戴:“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清嘉录·插杨柳》记载:“清明日,满街呼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谚云:“檐前插青柳,瓜夫休望晴。”插柳之俗唐代极盛,甚至还发展到妇女戴杨柳球于鬓角,以示红颤不老。俗云:“清明不戴柳,清明成皓首。”

插柳、戴柳、佩麦叶之风俗,全国大多地区一直沿习到解放。50年代,民间仍在清明时门上插柳,现已不见头上戴柳,而身上佩麦叶却一直流传到60年代,文革开始,此风俗退出历史舞台。

清明插柳之俗,原出于宫廷点火之柳,后来能长期流传则与民间认为柳能避邪有关。而戴柳之风义融避邪和防红颜衰老于一起,故也能广为流传,久传不衰。佩麦苗则属避邪,民间有麦苗可驱虫蚁之说。今日,清明时,晋南民间仍有少数老年妇女于上坟回来插柳于门和佩麦苗于身的习俗。

清日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有些地方妇女忌外出上路。傍晚前,要在大门前围一条石灰线,以避邪。

4.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软,是植树的最好季节,有人据此称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我国政府规定,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每年的这一天,举国上下植树活动蓬勃展开,年年新绿不断。

5.荡秋千

踏青之余,清明也有多种游戏,例如打秋千即是一件很吸引人的游戏。

秋千,源于北方。刘向《别录》:“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记录了汉代的秋千游戏情况。而后,流传到了唐代,秋千已成为皇宫中的游戏之一。《开元天宝遗事》记:“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由于人们在秋千上飘荡,如凌空仙子,唐玄宗还给取了个“半仙之戏”的称呼。宋代后,秋千之戏逐渐普及到民间之中。如山东秋千活动,如《济南府志》记:“季春三月清明插柳妇女归宁作秋千戏,士女盛饰结伴游春。”在山东一些地区,老人与小孩一齐出动荡秋千,欢呼为戏,有一种直秋干,供老人使用。而年轻人则玩转秋干、翻秋千等,花样百出。还有一种旋转式秋千,是在广场上竖巨木,上放转盘.系嘛绳,置木板,戏者坐于木板上,以人力推转。又浙江旧有水秋千,在吴兴县一带流行,用大农船扎成,饰以彩旗巾幔,前仓竖竹杆,高一丈二尺,供男女青年爬上高杆作表演。这是可以与《东京梦华录》等书中记的水秋千之戏相对照的。

6.放风筝

放风筝亦是清明之戏之一。风筝源于古代巫术,认为把风筝放飞,也就带走了邪气、晦气。在《红楼梦》中亦有记述。春季风盛,是放风筝的好天气,儿童追逐奔跑,也可渲泄阳气,故清明多放风筝。在南宋《武林旧事》卷三中记当时在杭州西湖断桥上的风筝比赛:“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yuar,老鹰),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在清代,《清嘉录》记:“纸鸢,俗呼’鹞(yao,纸鹞,风筝)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又以竹芦粘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曰’鹞鞭‘。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即把鹞子都放了,表示送走晦气之意。另外.清代郑板桥有诗句记述山东潍坊县的放风筝活动。

关于风筝的作用,还流传有许多故事:如春秋时公输班首创以风筝上。乘风飞上进行战争侦察;楚汉之争时,韩信让人坐在风筝楚营上空,唱凄婉的楚歌以涣散楚兵军心。如今,风筝作为手工艺品之一,还出口远销,如天津的风筝就在美、英、意、法等20多个国家的上空飞翔。而山东潍坊自1984年4月创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以来,许多潍坊风筝已飞向世界各地。

六、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旧传统的端午节。

《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即事物开始的意思;午是十二地支,意为月初午日仪式。唐代,因唐玄宗八月初五生,避讳“五”字,故将“端五”改为“端午”。宋代,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义称“端阳”。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山西人至今还有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或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但流传最广的是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的。屈原是当时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三阊大夫,因楚王听信谗言将其削职放逐,在楚国被秦征服后他抱石块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百姓因为爱戴、尊敬屈原,舍不得这位贤臣离去,曾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到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为了不让鱼虾蟹伤害屈原之体,人们就把包好的粽子、鸡蛋扔进江里。年年祭祀,这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吃粽子为习俗的端午节。

(二)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端午最盛大的节日活动,也是最重要的节日活动是划龙舟竞渡比赛。这种奋发向前、激烈拼搏的体育活动,惊心动魄,每年总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参加,龙舟,又称龙船,是民间视为龙的特殊船只。民间的龙舟赛,多在端午时举行(亦有二、三、四、六等月举行),但并不限于五日,也有在初一至初五、或至十五举行。不过,仍以端午举行为主,在地点上,则多在南方水域进行。较盛的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其次则是安徽、台湾、上海及香港、澳门等地。北方的龙舟,则限于开封、北京、天津、承德、西安等地.这只与古代帝王游艺有关。国外则有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东亚、东南亚国家有,多受中国影响。甚至加里曼丹、新几内亚等地亦有龙舟(独木舟)竞渡之戏,均由我国南方传出,我国南方可谓是龙舟的家乡。

关于龙舟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或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说是纪念曹娥、伍子胥。历代学者们对龙舟起源也各持已见。其中,闻一多先生认为起源于古代对龙神图腾的祭祀节俗。正是因为尊崇龙神、祭祀龙神,所以古人也视自己的舟船为龙,以祭求龙神的保佑。他们在舟船上画雕龙形,祈盼于惊涛骇浪中的渔猎生活能够平安、逢凶化吉,这就产生了祭祀龙神的盛大祭日。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rao,划船的桨)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船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桡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桡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

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同类推荐
  • 中华典故(下)

    中华典故(下)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哈罗!美利坚: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生活琐记

    哈罗!美利坚: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生活琐记

    本书分为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工作娱乐、社会生活、五十述怀共五个部分,是一部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秀,作者用十分生活化的语言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记录了旅居美国20多年的点点滴滴,在嬉笑怒骂中饱含人生哲理。本书反映的一些问题,比如华人子女在美国的教育和身份认同问题,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具有深刻的意义。
  •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本书介绍了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春节的饮食与保健;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端午节的医疗保健;中秋节饮食重时令等。
  •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巴比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已远去,但其跌宕起伏的历史、神秘莫测的文字、辉煌雄伟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至今依然让世人惊叹和折服。
  • 竹影清风

    竹影清风

    《竹影清风》共收入各种风格、题材散文共60余篇。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数为自传体散文,回顾了一个农民出身的青年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初登文坛以来的三次文学创作高潮,家庭环境的艰辛和坚持文学创作的决心并决心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也有抒情杂评和调侃性幽默小品;还有人物传记、土特产品介绍等。
热门推荐
  • 起源祖神

    起源祖神

    天道之外,起源之体,无意而生!一个少年,一把神剑,踏上了追随起源的道路……
  • 微型小说名家名作

    微型小说名家名作

    本书收录了冰心、贾平凹、冯冀才、孙犁、王蒙、沈从文等数十位作者的几十篇微型小说佳作。沈从文的代狗,冯冀才的珍珠鸟,冰心的落价,王蒙的雄辩症……爱好小小说的你,愿你在这本集子中有所收获,把握生活,开拓视野,汲取优秀思想的营养。
  • 始焉

    始焉

    万物有始有终。初时洪荒百族,焉时巫妖乱舞。
  • 日勿火羊千尔玉

    日勿火羊千尔玉

    他和他又一次相遇了,他们还能认识彼此吗?
  • 最相随

    最相随

    最相随你不在的日子/我像丢了魂/总在空荡的街道/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天堂和地狱/是你所在的地方/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我就一下子陷入黑暗说好要一起走/你怎么就先撒开我的手没有你的生活/我要如何过活带我走/不管你在哪里牵着我/有你在的地方我才会看见彩虹我只要和你一起/不管生死/我都追随因为我爱你/最是相随
  • 依依顾往

    依依顾往

    在即将步入剩女行列时偶遇高富帅,从未走过桃花运的言一可不敢摘这朵大桃花,顾子清怎能允许!本文轻松愉快,看同门师兄妹斗智斗勇,看师兄如何将萌宠师妹收入囊中。
  • 十世扶桑

    十世扶桑

    “苦情痣,爱恨浮沉前世绊,转世轮回几人盼。忘川河,彼岸花,花叶生生两不见,相恋相惜永相失。前世缘,千年熬,几度轮回.奈何.....”“姑娘歌声脆耳悦人,词句悲中带着决绝,可是在等人。”“千里闻一墨,一墨渡往生,你是墨连城。”“姑娘可相信往生,有人买了你的命吧,我欲渡你往生。”--“此去路途危险,九死一生,你,走吧!”“你说渡我往生,你去哪,我就去哪!”--“听闻灵山至尊血可以生死人,即使你魂魄散尽我也会拉你回来。”--“灵山已毁,至尊不在,你说,我该去哪寻你。”
  • 妖道轮回

    妖道轮回

    吾为妖,万年沉眠,今朝苏醒!是为妖,万古霸主,现如流寇!誓为妖!重现妖族辉煌,负我妖族者,唯杀!我是妖,天地间仅存的最后一只妖,不是那些传说中的什么狐妖狼妖,妖便是妖,那些不过是成精的动物而已!
  • 心檐滴雨

    心檐滴雨

    她和他认识十多年但却熟识几年,而在这几年里他们发生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从相识,分离,相聚,相识,分离,一路曲曲折折他们是否能够在一起?
  • 我不是外挂

    我不是外挂

    穿越了,还直接成神了,这种好事儿摊在谁身上,恐怕都会大笑三天,改名傲天,气焰滔天,自此逆天。可是,摊上这种好事儿的他,却怨气冲天。为什么被困在神庙附近不得而出?为什么无法被人看到、听到、摸到?宅了19年,马上就要魂飞魄散的时候,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看到我的姑娘,这姑娘还特别不待见我!费了好大劲儿才和她混熟,结果——姑娘,我真是神,不是鬼!还有,别拿我当外挂,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