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02100000006

第6章 节庆习俗的形成(6)

其实,龙这种神物或动物,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它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神,说它能兴云布雨,泽及万物。据一些专家考证,龙乃是上古时许多部落的图腾,被视为人们的保护神。龙的形象是蛇、虎、狮、鹰、鱼、马等等动物的“综合体”。可能是一个强的部落征服了一个弱的部落,就将其图腾并在自己的图腾上,并来并去,就并出了一条四不像的“龙”,成了更大的保护神,甚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后来的古代帝王将自己说成龙的代身和代表,龙的身价就更高了。耍龙灯,无非是祈求这位圣物降给吉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始于何时,尚未见确切记载。不过,据传说,早在汉代,民间已有此俗,在久旱不雨或大雨不止时,人们就画龙或模制出龙的样子,抬着游行,伴以锣鼓,有的还歌舞相随,这大概是耍龙灯的开始。这一活动,到唐宋时期就已在民问普及。如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一书中就这样写道:“草缚成龙,用青布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后来这种龙越制越精美,南方多用竹子结扎为骨干,北方多以木和铁丝编扎成龙头和龙身,外面用布或丝绸缝制成龙形,绘上五彩六色。舞龙时,要由十数人乃至数十人举起龙灯,在锣鼓声中有节奏地起舞。由于这种舞蹈形式热闹非凡,喜庆气氛浓郁,深受群众欢迎,所以经民间艺人不断研究改进,到明清时已发展成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当时耍龙灯用的龙在制作上已更加讲究,以便舞蹈。龙头栩栩如生,精美诱人,龙身由多节组成,每一节称“一档”,每节长约二米左右;一般为单节,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有的长达数十米。龙内装上蜡烛或灯,称为“龙灯”和“龙灯舞”;有的不点蜡烛,称为“布龙”和“舞龙”。前者多在夜间舞,后者多在白天舞,各有妙用。舞龙者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训练,所以舞起来非常优美喜人。

“耍龙灯”和“舞龙”还有竞技之意。一般民间在春节期间不但在本村表演.还到外村表演,有时几个村的龙灯队赶凑到一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者各逞妙技,引得围观群众人山人海,目眩神摇,喜笑颜开。在舞法上,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村有各村的“绝招”,花样繁多,技艺高超,什么“蛟龙漫游”、“龙头穿花”、“神龙摆尾”、“飞龙在天”、“神龙戏珠”、“龙腾四海”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舞姿时而高耸,好似飞入云端;时而低降,好似潜入大海:时而宛转腾挪,犹如春风漫舞;时而奔腾咆哮,犹如追波逐浪;时而轻摇细动,又似漫步云端狮子舞,又称为“舞狮”。

我国民间敬畏狮子,赛过老虎,说它“异常雄猛,能食虎豹”。

所以远古人有的将狮子奉为本氏族人的图腾,甚至奉为自己的祖先,以示自已是强不可欺的。他们祭祖时,常常画出狮子模样,并高举狮像,载歌载舞。这可能是舞狮子最早的来源。

关于春节舞狮子,在民间也有个传说。据说在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了一头怪兽,每逢一年将尽时,就出来伤害人畜,糟踏庄稼,闹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想了好些法子也制不住它,后来想起狮子是百兽之王,也许能镇住它,就用竹篾子扎成狮子头的样子,涂上各颜色,套在人的头上,当怪兽出现时,人们就装成狮子追赶它,并敲锣打鼓助威。这法子果然很灵,把怪兽吓得掉头就跑。

因此,人们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的作用,每年春节就都打起锣鼓,舞起狮子,挨家挨户拜年,预祝吉祥如意。

由于这项活动招人喜爱,舞狮子的动作就越来越复杂精美,发展成一种群众性舞蹈活动。一般是由两人合扮一头大狮子,俗称“太狮”,一人扮作一个小狮子,俗称“少狮”;还有一人扮成武士,手持绣球在前面引导,动作既优美又有节奏,还有些人敲锣打鼓,场面很是壮观。锣鼓一响,武士就以绣球引狮子起舞。狮子和武士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互相配合,或绕场环舞,或沿街游舞,招米无数观众,一片喜气洋洋。有的还放爆竹助必,气氛更加热烈。

踩高跷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民间文娱体育活动。它揉舞蹈、杂技、戏曲于一体,既生动活泼,又简便易行。因此,它和舞狮子、耍龙灯一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旧时,每逢春节,民间艺人就组织起高跷队,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双腿绑上特制的木跷,一般木跷高一米左右,有的竞高达二三米;人们都装扮成各种怪模样,在锣鼓声中走街串巷,边舞边行;并选定广场,搭起高台,表演各式各样的动作。有的动作优美灵巧,有的动作惊险技高,如在几米高的台上以鹞子翻身动作跳下,还连续作些舞蹈表演,这比一般跳高难度要大得多,因为腿上还绑着一米甚至两米高的高跷,没有高超的技巧恐怕站都站不稳。清末民初的高跷队,在表演内容上,比过去有较大发展,高跷队中的人穿上古代戏装,扮成戏剧中人物,连说带唱,简直成了一台“大戏”,所以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5.吃元宵

元宵节,我国民间都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元宵,旧时还称“元子”,“乳糖元子”、“糖元”、“团子”。南方称“汤圆”、“水圆”。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庆节食品,传说最早始于春秋末期。据说,楚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江面上漂有一物,色自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剖而食之,瓤红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以庆祝家国团圆,其时正值农历正月十五,流传至今。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月十五这天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以求天官赐福,要诵经持斋,不用荤酒,用米饭面团之类的素食作祭品,面团便逐渐演变成了汤圆,并成为元宵。

元宵节较普遍吃元宵是始于宋代。据《辞海》有关条目说,宋时元宵节人们多吃汤圆,也叫“元宵”。宋人周必大在《平圆续稿》中有类似的说法,说“元宵煮浮圆子”。他还写过一首题为《元宵煮浮圆子》的诗,宋代人所称的“汤圆”或“浮圆子”,显然就是元宵。人们逐渐把“汤圆”、“浮圆子”改称为“元宵”,大概就是由于元宵节大家都习惯于吃这种食品的原故。不过,至今还有许多地方仍保持“汤圆”的叫法。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京兆》介绍,过去元宵节前后“数日内均食元宵,即米面裹成之珠状物,内实以糖。神前亦须供设”。清代人李调元也有一首写元宵节的诗,说“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可见近代人正月十五前后吃元宵的习俗,仍是很盛行的。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的。它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为馅。也有用虾仁、菜泥、鲜肉、火腿为馅的。有香、甜、辣、酸、咸五味。它可带汤吃、炒吃、油汆和蒸吃。在中国百姓中,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和幸福。

三、填仓日

正月二十日为填仓日,义称“添仓日”、“天仓日”。

《尔京梦华录》:“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餮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日填仓。”说明至迟宋代已有此俗。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北方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颗颗不收。可官府不管百姓死活,皇粮照征,尤其年关,百姓走头无路,饿死冻死者,不汁其数,看守皇粮的-个仓官目睹此景,于心不忍,便自作主张.开仓济贫,但他无法交差,就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连同他本人也烧死。人们为了纪念他,重补被烧坏的“天仓”,便决定这一天为填仓日。每当这天早上,各地都有些填仓的做法表达人们填满谷仓救仓官的善良愿望。

填仓时间各地不一,有谓大填仓正月二十五,小填仓正门二十日,但也有在二十三日的。山西民谣:“过了年,二十三,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反东墙,拾到昆虫验半年。”

填仓日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农民忌此日卖粮,而粮痞却喜欢在这天收购粮食。一些地方这天粮店设宴接待此日卖粮者。生活艰难的农民,也只好在这天卖粮,反正可赚顿好饭吃。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还习惯在填仓日买面。

祭仓神是填仓日的重要习俗。是日,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都要放灯,有谓“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吕梁地区,习惯上按家中人口数及各人属性,用面捏成本命灯,再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晚上,将这些面灯添油点燃。本命灯放家中炕上,狗放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放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放灯时,口中高呼:“仓官老爷送灯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语。

有的地区正月二十五日为大填仓,亦云老添仓,日吃油糕,夜点糕灯,拿糕面捏十二属相、面飘或麻油放棉捻,点燃后供于灶台、窗台、箱柜。灭后食之。祀望今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是夜,交城一带孩童门念:“添仓爷爷添仓来,五谷杂粮拉到俺家来。瓮瓮里,囤囤里,到处添得满满的。”柳村儿童唱:“仓官爷扛仓来,引回个大肚壮小子来,有吃有穿大发财。”解放后。此俗渐淡。

填仓口晚上,晋西北习惯打上灯笼在院巾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子等。发现越多,兆头越好。晋南临汾地区一些县填仓日为正月二十日,是日又叫老鼠娶亲日,故而夜不点灯,有的地方剪彩纸片,贴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帽上。称此口为太上老君炼丹日,俗信可除疾保平安。

四、龙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龙头节,也称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是祭龙、迎龙、敬龙的节日。

《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节。”其实二月二日为太阳生辰,民间祭祀太阳神,中和节是二月初一。因为时间相近又都是关于农耕的节日,后来便误将二者合二而一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呼风唤雨、倒海翻江、威风凛凛的神圣动物。它源于远古对蛇等图腾的崇拜,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有龙鱼陶纹;距今四千多年的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很有名的。一般认为,龙的形象,除蛇之外还综合了鱼、鸟、鹿等等。龙神主要是主宰雨水,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应龙。民间的“龙抬头”节,其源头应追溯至远古。

敬日神、土地神都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然而仅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水才能保证农业的真正丰收。于是,想像中的龙能治水的神话便应运而生,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连皇帝也借龙以降服臣民,故有所谓“真龙天子”之称。龙是瑞祥之物,能呼风化雨,旧黄历上常有今年几龙治水的记载。这样二月二逐渐演变成‘龙

抬头“。人们渴望龙能抬头治水,降福人间,龙头节,一般在惊蛰之后,植物发芽,小麦返青,这是因为龙蛇等物多蛰藏过冬,逢雷动才出现。

龙抬头的节俗有不少。如”引龙“,明沈榜的《宛署杂记》:“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日,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日’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是引龙出,来布雨,而百虫不出之意。龙抬头目有许多食品,如油煎糕,白面和稀摊成煎饼,或作荤素饼馅煎食。北京人此日饭食皆以龙名,如饼谓之“龙鳞”,饭谓之“龙子”,面条为“龙须”,水饺为“龙牙”之类(见《春明岁时杂记》)。

在民间,妇女于此日不动针线,据说怕伤了龙目。还炒些玉米黄豆粒,叫做“金豆开花”,大约是象征龙鳞之意,也是食品之一。有的地区往往早早往井河中挑水,回家中便烧香上供,叫做“引田龙”。也都无非是迎龙、求雨,得丰收之意。

陕西耀县药王庙庙会,把龙抬头之风俗与庙会结合在一起。相传药王孙思邈治好了生毒疮的病龙.每年二月二便举行庙会,人们炒黄豆,做面食,吃蝎子,敬香祭祀。

在过去,广东潮州还有“迎青龙”之俗,是以青色蛇为青龙,用彩车、采队扛了游巡,这是南方敬祭龙神的遗风。

民间头天夜里,农家支起石磨,睡醒之后自枕上抬头,以应龙头之意,当日食麻花,俗称“咬蝎子尾巴,可免毒螫”。

龙头节的另一习俗是驱毒活动。俗话说:

“惊蛰过,百虫苏。”《阳城县志》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群虫毒。”阳城人是日早上起床时,忌说“起”字,怕毒虫应声而起。晋南喜欢此日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下,谓之“禁百虫”。也有全村集合,抬神像,到各家门前,向院内洒米汤,家家门前围以石灰、攘瘟祛病。还有吃麻花习俗,俗谓“咬蝎子尾巴”。晋东南习惯画一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

五、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同类推荐
  • 向来风花雪月:江南爱情笔记

    向来风花雪月:江南爱情笔记

    杭州最适合谈情说爱之处,或者说最易触景生情之处,应该还是在西湖边上。触景生情,小时候学写作文总是学不会,总是假生情或生假情。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杭州生活的笔记,书中记录的是风景,记录的是历史,记录的是文化,记录的更是感情!
  • 文学文献(兰州历史文化)

    文学文献(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希腊,是传说中天神宙斯、雅典娜和阿波罗的故乡,也是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乡;是天地间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乡,也是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故乡;是绝色美人海伦的故乡,也是千古诗人荷马的故乡;是科学和民主的故乡,也是现代文明的故乡。
  • 藏戏(E眼藏地行 卷四)

    藏戏(E眼藏地行 卷四)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6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热门推荐
  • 天师幽冥府

    天师幽冥府

    《天师幽冥府》讲述泰国降术、日本阴阳术、云南蛊术与异志精怪、风水堪舆、玄学秘术的一部玄学实录体长篇小说。猛鬼降、阴阳邪、三山九穴寻龙墓,阴阳门、鬼门路、酆都幽冥是何处。经历灵异事件、历经千难万险、魑魅魍魉、孤魂野鬼、荒山孤坟、仙山龙墓尽书其中。天师幽冥府藏在怎样的秘密,主角的经历带您进入玄幻诡异的玄门世界。作者微信/QQ:304950QQ交流群:374138629
  • 废武

    废武

    古人言:“人死不能复生,乃人之常理。赵云,字子龙生于一九九八年,与古人同名同姓,为情所困死于二零一八年。生命终止于青春韶华。”死亡才是开始,生命不熄,战斗不止。与天斗,地斗,人斗,信仰不倒,我即永生!
  • 一剑傲风云

    一剑傲风云

    九天大陆,强者如云!一个妖孽般的少年横空出世。天生五行灵体,吸苍穹之力,练《九天剑诀》。手握上古神剑,身骑莽荒圣兽,在这以武为尊的世界中一路高歌猛进。一人一剑,破苍穹,震乾坤,屹立武道巅峰,书写一世传奇:“今生必定重倚剑,屠尽奸邪傲苍天!”
  • 全职修真

    全职修真

    一觉醒来,叶扬发现自己没有变,变的是整个世界。熟悉的数学变成了易数学,物理变成了大道学,化学变成了丹药学,就连地理都变成了风水学。唯一没变的学科就是政治。可是……,“中华修真共和国主席下达重要指示,要对全国修真高考进行重要改革!”这政治上面写的都是什么鬼?没错,这就是全民修真的世界,欢迎来到修真校园。没有杀伐果断,有的只是别有生趣的都市修真日常!PS:没看过的人:看这名字这绝逼是一本挂着都市分类想骗取点击的修真玄幻书。没看懂的人一拍大腿:楼上的你说的太对了!又是一本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书。看懂的人:这其实还是一本都市。作者君:我也迷糊了。这只不过是一本被修真玩坏的都市日常而已。
  • 僵尸的喂养方法

    僵尸的喂养方法

    “榕榕,我想要这个。”某尸泛着红光的眼睛眼巴巴地盯着一具金灿灿的棺木。叶定榕扫了一眼棺材上硕大的标价,没吭声。“榕榕,我想要……”叶定榕缓缓摸上她缠在左手上的鞭子,面无表情。“榕榕……”忽的狂风大作,一根火红的长鞭带着凛冽的杀气袭来。第二日,镇上的人都道昨夜李记棺材铺的棺材竟然不见了!
  • 重生之庆幸有你

    重生之庆幸有你

    许唐回忆自己三十三年的人生,毫不犹豫选择了跳楼自杀。。命运的齿轮却把她送回了幼儿时期。。她握拳发誓:且看我如何。。看?看毛看,老娘我啥也不会啊。。女主:“这位帅哥,本姑娘掐指一算,你命里缺我”女主:“你过来,本姑娘有场恋爱想跟你谈一下”女主:“帅哥,你有女朋友吗?”男主:“没有”女主:“那你现在有了!!”男主:“我们可能不合适”女主:“放屁,我百搭”。。。。
  • 苍穹下诸神乱

    苍穹下诸神乱

    面对末法时代,大老爷引导众神魔入九世凡尘轮回避末法时代,当今九世轮回期限将至,末法始终末法,这是圈套还是保护,有人欲沉沦轮回,有人欲逃脱轮回,待揭开迷雾看这世间尽头的秘密。
  • 攻略的都是你

    攻略的都是你

    末世,在玉器店随便摸了一个挂坠居然是随身空间?问题是谁能告诉她进去了为什么还有个系统在操控!什么?攻略男主才能得到挂坠认主?好,姐不要了成不成?刚踏出玉器店,喂,你们一个团的丧尸围过来嗷嗷叫是几个意思?好你狠,姐参加行了吧?系统:欢迎宿主加入本场攻略游戏,即将打开【公主与龙】场景,如果任务失败,系统默认将宿主抹杀艹!
  • 霸恶少吻妞

    霸恶少吻妞

    女主千里迢迢找到男主然而事情却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
  • 三国之蜀中先锋

    三国之蜀中先锋

    三国争霸,群雄并起,看我上管云手舞银蛇镰钩枪,尽施狂蛇枪法,战吕布,破曹操,击东吴,力证六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