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山村虽然相对闭塞一些,但自然条件不错,物产也较丰富,村民的生活不富裕也不算穷,只是村民们对教育普遍不大重视,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看到许多孩子早早地辍学去打工挣钱,她感到非常惋惜,就一家一户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们支持孩子读书,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村民很知足地认为:现在挣钱的门路挺多的,得抓紧时间挣钱,山里的人花那么多钱读书不划算。
怎么会这样的想法呢?她有些不解地问上了年纪的老校长。老校长叹息道:“山里人眼睛看得近,只注意眼前的实惠。”
“现在不读书,将来想弥补都来不及啊!”一想到班级辍学孩子在增多,剩下的也大多没心思上课了,她便心急如焚。
“唉,没办法啊,好多老师都努力过,但无济于事啊。”老校长满脸的无奈。
望着远处起伏的大山,一向不肯低头认输的她暗暗告诉自己。不管有多难,也要尽全力劝孩子们返回课堂安心读书。
她知道,要打破村民们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必须要先抓典型。于是,她将目光先瞄准了陈启。陈启的父亲是村里公认的能人,他家开了一个山野菜加工厂,村里很多大人、孩子都在他的厂子里打工,陈启是孩子们的头。
可当她一谈起陈启读书的问题,他父亲便不以为然道:“老师,你看我也没读过多少书,日子过得不是也很好吗?”
“你的日子确实过得不错,可是你不能让你的儿子一眼就看到了将来啊。”她说陈启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山里讲究实际,我给儿子打一个好底儿,他将来生活也没什么担忧的,就知足了。”陈启的父亲很固执。
她又努力了几次,仍没有说动陈启的父亲。思忖了半天,她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她先找机会跟陈启闲聊天,转弯抹角地讲一些关于读书有益的事情。得知陈启喜欢看人物传记,她便找来一些名人传记借给陈启,并与他一起探讨书中人物的人生选择等问题,她还不失时机地直夸陈启悟性好,若好好读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渐渐地,陈启对她描绘的美好未来动心了,想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的愿望一天天强烈起来。
然而,陈启的父母说什么也不肯让儿子回学校读书。那天,陈启流着泪跟她说:“谢谢老师,虽然我非常想读书,可是我没那个命。”
“想读书就一定要去读,命运是握在你自己手里的!”她大声地冲陈启喊道。
“可是。”平素很听父母话的陈启低垂着头。
“没有什么可是的,我再去找你的父亲,一定让他答应你读书。”她拉着陈启来到了加工厂。
任凭她说破了嘴,陈启的父亲仍不同意陈启回学校读书。急切之中,她双腿向前一屈,竟然当着众多村民的面,在陈启父亲面前郑重地跪了下来,声音哽咽着:“为了孩子,我求求你!”
一时间,众村民们惊呆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与他们素昧平生的支教老师,竟会用这样尊贵的方式,表达她那执著的信念。陈启的父亲慌乱地扶起她:“老师,你快起来,我答应你就是了。”
她的双眸晶莹闪烁,目睹此情此景的村民们纷纷地唏嘘不已,他们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年轻女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久,许多孩子纷纷重返校园。她和老师们欣慰地笑了。
数年后,那所山村中学陆续考出许多大学生,他们中最优秀的陈启,在告别北大的一次讲演比赛中,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她的故事,他由衷地感慨道:“是老师那美丽的一跪,震撼了村民们蒙昧的心灵,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是老师的那真诚的一跪,让他读懂了知识的尊贵,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虽然她支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她却给那个山村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话题,尤其是她那美丽的一跪,已烙印般的铭刻在了许多人心中,成为一道感动岁月的风景。
暖透一生的奶酪
她曾暗暗地喜欢过他,但一向自卑的她,从未跟任何人坦露过这个秘密,只是把一份清纯的情感永远地压在了心底。
那时,她和他在那所教学水平极其落后的乡中学读书。她是他的前桌,但两人几乎没说过几句话,因为她那时平凡得实在是太不起眼儿了,成绩优异的他却一直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焦点。后来,全班唯一考入县城高中的是他,自然他也是全班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再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去了美国。这期间,他和许多同学都断了联系。
初中一毕业,她便开始年复一年地伺弄那几亩责任田。20岁那年,她听从父母的安排出嫁了。她嫁的那个男人懒惰又好喝酒,还时常粗野地打她,打得她身上紫一块青一块的,让人看了心疼。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她那喝醉了酒的男人,失足跌落到村外的一条小河里溺水而亡。后来,她又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安稳日子没过上一年,她的第二个丈夫又不幸在翻山抄近路回家时,被采石场突然炸响的哑跑掀起的石头,砸中了太阳穴,连半句遗言也没留下,就匆匆地撒手而去。
这时,她已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小女儿刚刚满月。守着两间破产草房,加上一大摊子外债,日子窘迫得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十多岁。
村里有人背后说她命硬、克夫,她也惶惑:自己的命咋这么不好?怎么连一份艰难日子也不让自己支撑下去?
偏偏在这个时候,更大的不幸又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她被检查出患了严重的肝炎,医生叮嘱她一定要少干重活,还要抓紧时间治病,要不然,恐怕。面对那冰冷的诊断书,她欲哭无泪。
在那个飘雪的冬天,她木然地徘徊在村边的冰河上,心冷得如拂面的凛冽寒风。是女儿那一声声急切的呼唤,让她揩去眼角的泪水,拖着沉重的身子走回家中,点燃潮湿的柴禾,给漆黑的小屋添一份暖意。
这个春节该怎么过呢?无法挥去的愁绪缠绕在她的心头。
傍黑时分,村长大声嚷嚷着,给她送来一张寄自美国的贺卡。那是一张十分精致的贺卡,上面画了一块大大的奶酪,还有两行充盈着诗意的话语——真情如奶酪,芳香永远飘逸在岁月的深处。
哦,是那个不曾忘怀的他寄来的漂亮贺卡。他的一语简单的问候,宛若一缕温馨的春风,吹入她几欲绝望的心田。捧着贺卡,她的眼角一阵灼热——这么多年了,难得他还记得她这个同学,记得给这个藏在山旮旯里的“丑小鸭”,送上一份真诚的关心和祝福。
“妈妈,这是什么?”四岁的大女儿指着贺卡上的奶酪问道。
“这是奶酪,很好吃的一种东西。”其实她也只是听说过,从未品尝过奶酪的滋味。
“那我们什么时候能吃到奶酪呢?”女儿的眼睛里闪着渴望。
“会的,我们会吃到奶酪的,妈妈一定让你们早点儿吃上奶酪。”她紧紧地把一双女儿揽在怀里,一个热烈的希望开始在心头荡漾。
没错,就是那突然而至的一张贺卡,那一语久违的问候,让她骤然感觉到被关切的温暖,感觉到眼前的生活远非自己想想的那样糟糕,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呢。
一番思虑后,她拿出家中全部的积蓄——50元钱,买了两对种兔,开始圆一个大大的、又是真切无比的梦。她的勤劳和坚毅,终于感动的上苍。三年后,她成了全县有名的“养兔大王”,100多平方的大房子盖了起来,银行里的存款已突破了十万元,她的病也在北京彻底地治好了。
那天,她领着两个女儿,走进了省城的一家精品美食屋,第一次“奢侈”地买了两大盒奶酪,母女三人欢欣地品尝了起来。
真是味道好极了!那股特有的芳香,只有她才能品味出来。
坐在布置得漂亮的卧室里,拧亮台灯,她再次打开他寄来的那张贺卡,轻轻地抚摸着那块诱人的奶酪,她眼睛湿润,喃喃自语道:“谢谢,谢谢老同学,是你冬天里的那一句温暖的问候,才让我拥有了今天的这一切。
数年后,他偶然地得知自己当年不经意地寄出的一张贺卡,竟然改变了她后半生的命运,他不禁深深地感动了,他决定:从此以后,一定想着时常给远方所有的朋友,都寄上一份真诚的问候与祝福。
这是我最近在回乡的列车上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细细地品味时,我蓦然发觉:在我们平凡琐屑的生活中,多么需要那样濡染心灵的情感奶酪啊。如果人人都能慷慨地馈赠他人一份真情,那么我们眼下的日子里,又该增添多少奶酪一样的芬芳呢。
一束久久芬芳的纸玫瑰
那是一个星期天,在她支教的那个僻远的山村中学,她正独自落寞地躺在床上,为一场刚刚飘逝的爱情黯然伤神。
这时,门开了,她教的一大群学生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大声喊着“老师,祝您情人节快乐”涌了进来,最前面的语文课代表把捧在手里的一束纸叠的红玫瑰,放到了她的手里。
哦,这一天正是情人节?片刻的呆愣后,她嘴里边道着感谢,边拭去眼角的泪痕。朴拙如山花的学生们簇拥在她周围,请她给他们讲情人节的来历,讲城里人怎样过情人节等等。
班长有些愧疚地解释道:“老师,可惜我们这儿买不到新鲜的玫瑰,同学们就商量着买了红纸,叠了这束玫瑰送给您。”
“这个好,这个好,比买的还要好!”握着这一束纸玫瑰,她的心暖融融的。
看到她真心地喜欢,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接着,他们纷纷地指点给她看,告诉她哪一朵是自己叠的,哪一朵叠的时间最长,热烈地争论谁谁叠的最漂亮,夸赞谁谁的手巧,嘻笑谁谁的手特笨。
望着那一张张纯朴、活泼的笑容,一股春天的温馨,自她的心底油然而生。她禁不住赞叹道:“这是我见到的最美的玫瑰,每一朵都是最美的。”
“可惜它没有鲜花的芳香”,一个男生遗憾道。
“不,它有一种特别的芳香,老师已经闻到了。来,你们也来闻闻。”她真诚地说道,并将捧在怀中的那束纸玫瑰递到每个学生的面前。于是,他们若有所悟地跟着喊道:“老师,真的,真有一种香味呢。”
同学们走了,她不由地将面颊贴到那参差不齐、形状各异的纸叠的花朵上,幸福的泪水潸然而下。
那束纸玫瑰,在她的写字台上放了许久许久,直到她后来离开那个山村,也没舍得扔掉。
在后来的岁月中,她收到过许多让她欢喜的鲜艳欲滴的玫瑰,但让她久久难以释怀的,却是当年的学生们送她的那束无关爱情的纸玫瑰。并且,从那个情人节开始,在她的心中,“情人”的内涵变得更加厚重。
拥有一个特别的情人节,拥有一束特别的玫瑰,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那份横亘时空的感动,足以伴她穿过岁月中的风风雨雨。
别样的汉堡包
五月的黄昏,在渭水岸边的一个村头,我遇见那两个孩子:大的是哥哥,七八岁的样子,小的是妹妹,大概也就三四岁。两个孩子正蹲在墙角津津有味地揉搓着黄色的泥团,聚精会神地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汗渍和灰尘将红扑扑的小脸蛋脏得有些滑稽又可爱,黑亮的眼珠里转动着叫人不禁要驻足的认真。
我站在一旁,打量起他们泥捏作品:男孩的小车,女孩的项链,有模有样的,做得还不是十分的粗糙,我不由得举起了相机,将两个无名的小艺人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收入镜头。
男孩见我欣赏他的手艺,有些得意地告诉我:“妹妹的项链也是我帮着做的,她揉的珠子不圆。”
“串项链的麻绳是我找的,我还帮你和泥了呢。”女孩丝毫不肯让自己的功劳被埋没。
“你俩手都挺巧的,也都挺能干的。”对两人的认真,我送上了由衷的夸奖。
“叔叔,你吃过汉堡包吗?”小男孩突然抛给我了一个问题。
“当然吃过了,你问这个干什么?”我有些好奇。
“我只听说过汉堡包很好吃,可是没见过,你告诉我汉堡包是什么样子的,我想给妹妹做一个漂亮的汉堡包。”男孩凑到我的跟前。
“你想用它做汉堡包?”我指了指他们手里揉搓松软的泥团。
男孩点头:“明天是妹妹的生日,我想送她一个汉堡包礼物。”
哦,原来是这样。刹那间,我的心被柔柔地弹了一下,我赶紧拢住纷扬的思绪,连讲带比划地向两个求教的孩子描摹汉堡包的形象。两个孩子很聪明,很快便在脑海里勾勒出汉堡包的样子,加上我在旁边的细心指点,不大一会儿,男孩便用泥巴、树叶、玉米秸制作出一个挺像那么一回事儿的汉堡包。女孩捧着它,仿佛捧着一个正芳香四溢的汉堡包,两人一起咧嘴甜甜地笑了,满脸的无遮拦的幸福,让我心里暖暖地生痛,我悄悄地背过身去拭去眼里滚动的晶莹。
“我还可以做一个能吃的汉堡包。”男孩灵感突发,飞快地跑回家中,拿来两个馒头、一些小葱和菜叶。我也赶紧从旅行袋里掏出一根火腿肠和一袋果酱,还用水果刀帮他们把“馒头汉堡包”做得更形象一些。
“汉堡包真好吃啊!”女孩大口地吃着,男孩嘴里也不停地赞赏着。
“是的,你们自己做的汉堡包,比城市里卖的那些还要好吃。”从生活在闭塞、清贫中的两个孩子身上,我恍然读懂那个美好的词汇——向往。
我相信他们一定吃上真正的汉堡包的,就像相信苦难终会远走,富足终会在追求和打拼的手上诞生。
我看到了花的灵魂
她只读到初二就流着泪辍学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
15岁那年,她便开始到省城打工,餐馆服务员、擦车工、童装工、送奶工、保姆。各种苦活儿、累活儿、脏活儿,已伴随她走过了13年的青春时光。如今,她依然在一家快餐店打工,主要工作是送外卖,兼做刷餐具、摘菜等杂活,每天的工作量很大,月薪也只有600元,可她很满足,因为到了晚上,她可以到附近的大学图书馆看书,还可以悄悄地溜进某一个教室,坐在最后一排旁听些喜欢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