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教学引入趣味性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课堂教育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它存在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适应于普遍的学生。根据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基础,有用,能学”的精神确定的。说是基础,而又很灵活;说是有用,而又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理性思考;说是能学,却又不是垂手而得,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学会的。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技能,并结合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65-23、42-28、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竖式计算法则。面对这一样的数学课程,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不过,关键还在于教育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填平补齐”、“一刀切”是不能搞的,而是要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数学课程内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具有一般性的洞察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学会创造;同时,学生的学习生涯也将因为数学而丰富多彩。我们要创造适应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这是我们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行为参与很容易被观察到,如认真听讲和做作业,积极发言和讨论等。心理投入则不容易被察觉,它包括情感的投入和认知的方式。正如我们在教一个班时,就会发现,在课堂上同样具有努力学习行为的学生,有的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深感乐趣,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有的则不然,对数学学习是被迫的,带着焦虑、畏惧甚至厌恶的消极情绪。在认知方面,有的停留在记忆操练,模仿的浅层次阶段,有的则是主动调查、收集信息,选择、加工、整合信息的深层次阶段。就如我在教“分数的意义”,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交流,采用有结构的物质材料,在小组内摆出尽量多个不同的分数等等,充分放手,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切饼、分糖果等。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真正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改善了认识策略和水平,并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丁肇中先生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其言深邃地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新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次明确地写入了“前言”部分,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大纲的全文。“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是一种意愿。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因此,创新意识必须反映在创新思维方面。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学生对要领、法则、定理、公式的弄懂、记牢、再现和熟练的应用,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
如在组织学生用0、0、1、2、3组成乘法题并分类后,我有选择地让学生练习,练习中没有规定用口算还是笔算,而是提出要求: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就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这几句话中,教师把自由交给了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口算的给予表扬,让学生在计算后感悟,今后做题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要死板地认为哪种用口算,哪种用笔算,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又如在复习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有的画枝状图,有的画集合图,各有特色,让他们用自己的记忆方法来整理。
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把例题放开让学生去思考、试做,然后讨论、评价,同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表现数量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已基本能用线段的长短比例表示数量,还能用多种算法来解答。我认为这一些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师角色的创新
在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面前,教师要实现从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历史性创新。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次做出战略性调整,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保证与新世纪课程的同步成长,也就是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
教师对课程的创新性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上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首先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意味着在课程的动态展开中,教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出发,面对课程做出再度调适。新课程是以开放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师应从新的课程价值观既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这个宗旨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而焕发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
总之,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等理念新颖、个性鲜明。为此,教师需要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较高能力,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同时,更需要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进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2.数学课堂中趣味教学的意义
时常听到学生抱怨数学课无趣,教师也苦于数学课的枯燥,如何把数学课上的生动,如何让学生学的快乐,恐怕是所有数学老师面对的问题。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
一、情景创设,玩味数学
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实验:一个袋子里放入一些黑色的棋子,10颗白色的棋子,搅拌均匀,让几个学生从袋中随意抓出一些棋子,分别数一数白子和黑子的颗数,并记录下来,几次以后学生自己就发现了规律,并知道黑色棋子的颗数。
又如四边形的内角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刚家有个木材加工厂,正好读初二的他看到很多丢弃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废料,小刚说如果能把这些废料拼成地板,这样既环保又能赚钱,旁边的工人师傅都说他傻的可爱,异想天开。你们认为他的想法能实现吗?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剪四边形并试着拼“地板”,让学生进行讨论。
实际的操作加上理论的支持,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书本上死的知识立刻生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
二、趣味选题,感受乐趣
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仅凭武断猜测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
如:A、B、C三人进行百米比赛,当A到达终点时,B离终点还有1米,C离终点还有2米,则当B到达终点的时候,C离终点还有多少米?{假设各人的速度保持不变}。错误与诊断:许多同学误认为C离终点还有1米,其实不然,因为在A到达终点时,B、C两人各跑了99米和98米,这说明他们的速度是不同的,而要实现当B再跑1米到达终点时,C距终点还有1米,则必须B、C的速度相同,与题目的条件矛盾,所以答案“1米”肯定是错误的。
正解:假设A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为t秒,则B、C的速度分别为99/t、98/t,B再用t/99秒到达终点,C在t/99秒时间里所跑的路程为98/99米,C离终点的距离为100-{98+98/99}=100/99米。
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一般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太片面,太狭隘。
三、生动讲解,增添乐趣
课堂上,教师可以编着绕口令、讲着故事讲课,富有感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能唤起学生的愉快情绪的反映。
如在讲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考虑到以往学生常有(a+b)2=a2+b2的错误,老师在讲述时可以编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来玩时,他就会给孩子们糖吃,有一次,第一天来了a个孩子,老人给每一个孩子a粒糖吃,第二天来了b个孩子,老人给每个孩子b粒糖吃;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来,老人给他们每人(a+b)粒糖吃,请问第一天和第二天给的糖果总数与第三天一起来给的糖果数一样多吗?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不一样多,多的比少的多多少?学生们此时一定会跃跃欲试。
还有在讲合并同类项时可以打比方,如2x+3x可以列举二个苹果加三个苹果等于五个苹果,即可得出2x+3x=5x,这样可以避免2x+3x=5x2。又如把参数比喻成“媒婆”。如在讲解几何中整体去部分的阴影面积的求法时,形象地比喻成切生日蛋糕。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可编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绕口令。把一题多变比喻成四川变脸。甚至可以编着故事讲题目,做完题目编故事。这种有声有色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快。
四、愉快经验,唤起快乐
体育比赛是一项竞技运动,它所蕴含的激情和速度可以让每个人为之振臂欢呼。对于学生而言,观看比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愉悦身心,学生们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这种经验的迁移教师要很好地加以利用。
如打台球是一项常见的运动,学生们有打台球的经验,即使没有打过台球,也一定看过。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角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台球比赛,从而探讨:台球选手是如何对击球的角度进行调整判断的?
除此之外,学生们对于踢足球和打篮球也是有经验的,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踢出的足球进不了门,投出的篮球进不了篮筐,此时对于角度的学习他们会联想到原来是角度的问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们对球类运动的熟悉感受,引导到对角度的关注上来。
五、游戏课堂,更加好玩
数学教材中关于定义、性质等的描述一般都是以结论或者精练的数学语言呈现的,这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游戏可以弥补这种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缺陷。
例如:用掷骰子来引入无理数,在小数点后依次写出骰子出现的数字,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随机性,通过1,2,3,4,5,6各个数字的随机出现,发现小数点后数字的无规律性,让学生感受到无理数是真实存在的一类数,玩中学,学中玩,激趣乐学。
又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以讲台为原点,确立横坐标和纵坐标,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点,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坐标,然后随机叫一名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的坐标,再随机给出一个点的坐标,让这个学生站起来,这样学生感觉很好玩,也能很好的理解坐标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活动、竞赛、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六、综艺课堂,无比快乐
电视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因为电视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强烈,而且画面感逼真,内容形式多样,立体感强烈,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精彩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把数学课综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