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小时候听到的关于明皇陵十三陵传说的歌谣中,有一首的词是:“说十三,道十三,十三这数字不简单,明朝皇帝修坟墓,一修修了一十三……”。上中学时,知道了自明朝的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便在北京昌平大修坟墓。其本人死后,便葬在昌平的天寿山下,即长陵。此后,连同朱棣在内的明朝中后期的十三位皇帝死后基本都葬在这片陵区内,这就是明十三陵。
后来听人说,按道理十三陵应该是“十四陵”,因为有一位皇帝没有葬在这里,所以变成了十三陵。这位明朝的皇帝,就是景泰皇帝朱祁钰,他死后没有葬在十三陵,而是被孤零零地葬在京西金山口,最初也没有按照明朝皇帝的规格安葬。据传,这里面不仅反映了封建帝王骨肉相残的残忍,而且似乎也隐藏着一桩历史冤案。
明朝的皇帝传位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北方的蒙古部落日益强大。蒙古部落的头领也先野心勃勃地窥视中原,多次骚扰中原地区。明正统十四年,也先终于对明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亲率大军欲一举吞并中原地区。当时,大宦官王振深受明英宗的宠信,权倾朝野。当听到也先率大军进犯明朝时,丝毫不懂军事,亦不知形势严重程度的王振为邀功出风头,竟极力劝说英宗率大军50万御驾亲征。虽经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但腐败昏庸的明英宗竟对王振言听计从,贸然率军仓促亲征。结果出兵不久,就在河北怀来土木堡被也先的大军打得一败涂地,明英宗也被俘虏,明军溃不成军。王振也在兵败后的乱军中被愤怒的护卫将军打死,据说这位将军边打王振边高喊:“我为国诛杀此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军大败、英宗被俘获的消息传到朝廷,致使这封建王朝内人心惶惶,一片混乱。还是当时的于谦、王文等正直大臣,比较沉着。他们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奏请皇太后下旨,立明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为皇帝。成王在众大臣的劝请下,接受了皇太后的谕旨,继皇帝位,即明代宗,并改国号为“景泰”。所以,朱祁钰又称景泰帝。
景泰帝继位后,在于谦等正直大臣的辅佐下,没有听从一些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的建议,一方面提升于谦为兵部尚书,让他招募兵马做好保护京城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稳定朝野的作用。
狡猾、凶残的也先本来想以手里的明英宗为筹码对明王朝进行讹诈,并伺机攻占北京城。看到明朝已立了新帝,朝野也趋于稳定,非常不甘心。于是,野心勃勃的也先又率大军进攻到北京城下,妄图一举侵占北京城。但是由于景泰皇帝重用了正直的爱国大臣于谦,而且于谦早就料到也先会再次来犯,所以团结北京的军民做了充分的反击准备。因此,当也先率军来犯时,于谦率领军民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展开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击退了也先的多次进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粉碎了也先欲吞并中原的梦想,维持住了明王朝的统治,也创造了“北京保卫战”的历史。
遭到惨败,企图攻占北京的梦想破灭后,也先看到明朝已有充分的防御能力和充分的准备,又看到手里被俘的明英宗已没什么利用价值,干脆来了个主动求和,并把已失去利用价值的明英宗“原物送回”。
明英宗人是回来了,但皇帝的位置却没了。这个昏庸混账的皇帝老儿,并没有仔细想一想,正因为景泰帝即位稳住了局面、于谦等率众拼死抵抗,粉碎了也先的野心梦想,他才得以回来,反而一回到北京,立即又想继续当他的皇帝,因此对其弟当皇帝一事极为不满。只不过大概是碍着皇太后的面子没有马上发作,但他心里已下定了重新回到皇帝宝座的决心。而这位弟弟,既然做了皇帝,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天子的宝座。而隐藏在朝廷内部的一些奸臣,别看国难当头时打仗他们不行,搞阴谋诡计那可是非常在行的。明英宗就网罗了这些大臣,再加上那些忠于他的宦官等,时刻伺机夺回皇位。
公元1457年,朱祁钰突然生病。明英宗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废除了景泰帝,逮捕了于谦等正直大臣,发动了历史上的“夺门之变”,重得帝位。哥哥复辟成功,弟弟自然当不成皇帝了,还好,明英宗没有杀害景泰帝,而是仍把他贬为王,其所立的太子、皇后、贵妃等“统统作废”。结果,仅当了8年皇帝的朱祁钰,本来就身染重病,再加上这沉重的打击,当年便气绝身亡,年号自然也被取消。不久,正直的爱国大臣于谦等也惨遭杀害。
朱祁钰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当然不会承认他的皇帝地位,按皇帝的规格安葬他,自然也不会把他葬在十三陵陵区,而是把他按亲王的身份葬在了京西金山口。安葬的规模和待遇也远不是一个皇帝的标准,致使一个做了8年皇帝的朱祁钰死后竟远离他的祖坟,成了一个孤魂野鬼。
至于朱祁镇,在杀害于谦等正直大臣后,对于拥护他复辟的那些大臣,自然是恩宠有加。在这些人的拥戴下,继续过着腐败昏庸的皇帝生活,又当了8年多皇帝才死去。
明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继位。这小子还算有点儿良心,也比较明智。他认为,叔叔在自己的父亲被俘的一年多时间里,抵抗住外敌侵犯才保住了明王朝,自己才有今日。他还认为,自己的叔叔和于谦等一些被自己父亲杀害的大臣的爱国大节可取。所以,他不仅为于谦等人平反昭雪,而且恢复了景泰皇帝的尊号,并重修景泰陵墓,升格为与明成祖朱棣等皇帝同样的祭奠待遇。
据说时间又过了几十年,一日,又隔了两代的嘉靖皇帝,在祭拜完昌平的帝陵后,也来祭拜景泰陵。当他看到陵庙上仍然是当年明英宗按照亲王的规格建陵庙而使用的绿色琉璃瓦时,便命换上帝王规格的黄瓦。同时,他还命在陵门之外添建碑亭,以示尊崇。但是,不管是换黄瓦,还是建碑亭;不管是后来的清朝皇帝乾隆来凭吊,还是后人来参观时知道了这是一座皇帝陵,当年景泰帝作为孤魂野鬼的孤独命运是改变不了了。他只能永远远离他的祖坟十三陵,而在这金山口长眠了。
在文章结尾时,作者不顾“虎头蛇尾”之嫌,写点儿题外话。不知道是不是,人要倒霉就“破鼓乱人捶”,我如果没记错的话,记得在一部由林青霞、张曼玉、梁家辉等著名电影演员主演的一部古装影片中,影片一开始的题外音的述说是:“明朝景泰八年,大太监曹少卿执掌东厂……”影片讲述的是东厂太监追杀兵部尚书杨尚书的后代,并与保护忠臣后代的人拼死决战的故事。对这部影片,我不做任何评价,但是如果我没记错事发时间“明朝景泰八年”的话,那么这个时间正是景泰帝患病、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年代,也正是景泰帝倒霉的年代。把这样一部表现封建王朝残忍无比的杀戮故事的影片定位在景泰末年,即记在即将死亡的景泰帝的账上,对于这位倒霉的景泰帝来讲,未免有点儿“墙倒众人推”之意!这是题外话,读者千万别介意!好在现在一些文人、一些不知到底懂多少历史的编剧等,对反映历史的剧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戏说也好,虚构也好,反正也没人深究,观众更没工夫计较,落个看“热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