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里、城外,历代王朝留下的寺庙众多。在我所居住的石景山区,也有不少寺庙。但有不少人在闲谈中似乎搞不清楚:为什么在石景山区的模式口这样一个不大的地区有多座寺庙?这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经查资料、走访,似乎知道点儿头绪了。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地区,已为大家熟知。这一地区既有高楼林立的住宅区,也有大大小小的商店,公交311路、527路等多条线路的车经此运行,交通十分方便。引人注目的是那条东西走向的长街——模式口大街,这就是昔日的模式口村,这条古老的街道位于翠微山脚下,从东口进街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京西古道”巨石碑,它见证着这条街的悠久历史。这条街现仍有许多居民大院,保留着旧式的房屋,有各类店铺,还有热闹的、类似旧日集市的农贸市场。更主要的是,有三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法海寺、承恩寺、慈祥庵(田义墓)皆在此街北侧。农贸市场从此街沿去法海寺的山路向北延伸,给当地住户和游览之人带来方便,所以也是他们理想的购物之处。但是,过去一提起模式口,很多人可能都不知在哪儿。据说,它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磨石口”,从1923年才改叫“模式口”。原名之所以叫“磨石口”,是因当地出产磨刀用的石头。据传,北京还是苦海幽州的时候,就有磨石口了,但这里很荒凉,是个苦地方。后来到了明朝,这里先后盖了三座庙,庙里有了和尚,该地区住家才多起来。这三座庙就是上述提到的法海寺、承恩寺、慈祥庵。关于模式口来历的传说和故事很多,现仅就这三座寺庙的来历及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提起这三座庙,还有个传说,据说明朝时,明英宗皇帝一日出殿夜游,抬头忽见紫微星发暗,而其旁一星则明亮,便疑有人欺主。这个皇帝也和许多封建帝王一样,最怕有人篡权或威胁他的统治,所以他问近侍太监李童这是怎么回事儿。李童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假装疯魔地看了半天儿,便奏曰:“西边果有贼星欺主”,并请求微服私访。十几天后,李童回奏曰:“臣到当地私访,行至翠微山下,见有一村叫磨石口,磨石口之北有一条山岭叫蟠龙山,山下街道亦建成龙形,欺主之星应产生在此山脉及道路上。”李还向英宗建议,若要破此贼的风水必须建一座庙,英宗立即准奏。于是李童便着手建庙,结果从明英宗正统四年至正统八年,历时近五年终于建成了法海寺。此后,大概是为了使此地的“贼星”永不欺主,明王朝又相继建成了承恩寺和慈祥庵(田义墓)。法海寺建在翠微山南麓,其左右下方分别建有承恩寺和慈祥庵。此传说虽不可信,但这三座寺庙的建成却先后有序,而且都建成于明代。
法海寺的兴建,动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画士等一百多人和众多民工。据说法海寺有“五绝”,即明代壁画、古铜钟、白皮松、藻井曼陀罗和四柏一孔桥。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今仅存大雄宝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据碑记记载,当时寺内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左右列为伽兰、祖师二堂,环翼两底。后殿(藏经阁)之前,左为方丈之所,右为选佛之场。四大天王殿在大殿之前,另有钟鼓二楼。护法金刚殿又在四大天王殿之前。寺外有垣墙围绕。在距寺大约一里远的山下建有“远门”。
法海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拿寺内的精美壁画来讲,壁画中所绘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线条流畅,衣纹飘逸,色彩鲜艳,历经600多年而不变,实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法海寺的壁画由明代宫廷画士官、画士所绘画。绘画手法高超,用料精细讲究,代表了明代最高绘画水平。这组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绘画作品,被国内外历史界、文物界、美术界等著名专家所推崇,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壁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法海寺的另一绝——古铜钟,也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文物古迹中具有重要价值。铸有汉文题名、梵文经咒的青铜佛钟,重1000多公斤,用青铜精铸而成……
承恩寺在模式口大街东段,现在,其对面便是北京市第九中学。该寺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占地约30亩,现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共计四进院落,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寺内原还有明碑两座,一为皇帝敕谕碑,于明正德八年立;一为吏部尚书李东阳撰记,于正德十年立。大雄宝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寺庙院墙四周有瞭望更楼,形似碉堡,为明清寺院所罕见,据传寺内还有地道连通各处。原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亦皆有壁画,现仅存天王殿的四铺壁画,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在祥云中飞舞腾跃,诩诩如生,反映明代壁画艺术的多种风格,非常珍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这里要特别谈一谈慈祥庵,慈祥庵又叫石香炉庵,亦在模式口翠微山脚下,模式口街西段,北距法海寺约一里,与法海寺、承恩寺呈三足鼎立之势,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原是明代太监田义之墓,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保存较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也是全国首座对外开放的明清宦官墓园。园内主要是明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田义之墓,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提起明朝的太监,人们立刻会想到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权在握、凶狠残暴的太监头目,想到由太监执掌的东厂、西厂特务机关的残暴统治、血腥刑法。但是,据说田义却是一位少有的为人正派、深明大义、主持公道的太监。他是陕西华阴县人,从9岁进宫到72岁去世的63年宫廷生涯中,先后侍奉嘉靖、隆庆、万历三个皇帝。由于他办事“周慎简重,练达老成”,深受皇帝信任。万历年间,任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兼掌酒醋面局印,还曾受命镇守南京。他死后,皇帝非常悲痛,亲作讣辞,并下旨为其建墓。田义死后,又有十几位敬羡田义人品和威望的太监死后先后葬在田义墓园中,因此形成了太监墓群。至清康熙年间,墓已废弃,无人管理,有一僧人至此,对墓园景物十分钟爱,于是奏请康熙皇帝批准,在墓园东邻建“慈祥庵”一座,称为“东曲”,并将田义墓作为“西曲”归入庵中,自此改称“慈祥庵”。由于庵前有一巨大的石香炉,故又称“石香炉庵”。墓园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由显德祠、寿域及慈祥庵组成,建制宏伟,设计精巧,牌楼、享殿、坟冢等多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周围有石墙。墓园有田义及附葬太监墓五座,慈祥庵为其附属建筑。田义墓虽历经400多年沧桑,但其建筑规制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尤其园内石雕石刻精美细腻,且大多寓意深刻,如苏武牧羊、羊续悬鱼等。
前不久,我特地来模式口地区参观这三座寺庙。不巧的是,法海寺、承恩寺都未开放。田义墓倒是开放了,但我买票进去后,正逢东侧的石雕在修缮阶段,所以只能看了田义及几个太监的墓碑等,参观了记载太监历史的小博物馆。后来听说,这个博物馆的一些介绍资料还是我的一个同事所写的。
在模式口地区,还有龙泉寺等寺庙,这些寺庙已经颓败了,但其整个外部建筑还存在。与法海寺、承恩寺、慈祥庵(田义墓)这三座寺庙相关相连的传说,不仅是人们了解模式口地区的兴致所在,而且也见证着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如今,这三座寺庙在向人们展示自己历史风貌的同时,也向人们讲述着模式口地区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