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放贷的温州城
根据我在温州的实地调查和采访,温州“全民借贷”绝非夸张。温州有九成的家庭、个人和六成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随着“多米诺骨牌”的依次倒下,这场借贷危机已不限于浙江,还波及了广东、江苏、福建、内蒙古等省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自2011年以来,国家控制通胀、流动性不断收紧的影响下,温州民间借贷空前活跃,借贷利息一路疯涨。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分,有的则高达1角,甚至1角5分。年化利率高达180%。
在温州的民间借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担保公司,另一种是通过“中间人”。担保公司就是由公司出面放贷,然后将每年的利息交给出资人的借贷形式。“中间人”则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依靠私人关系放贷。另一种一般是在朋友圈中比较活跃的女性,人际关系广,而且在长期的“从业经历”中被证明比较“靠谱”,有能力将亲戚朋友手中的闲钱聚拢起来,然后通过借贷赚取稳定的收益。每位出资人出资的金额不会太大,但经过“中间人”之手后聚沙成塔,总的资金量并不比专业的担保公司少。
据了解的情况看,在温州到处都活跃着这样大大小小的“中间人”,他们得到的利息在保证出资人收益的前提下,会留下一部分当作中介费,中介费的高低根据资金额度、投资方向、借贷时间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第二种“中间人”一般是银行职员、政府官员,或者大型企业的老板。他们利用自己资信较高、比一般中小企业更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优势,将从银行拿到的钱再以更高的利率借给其他人,从中赚取利差。
这些人放出的每笔贷款往往数额较大,因为要确保借款人一定能按时还钱,他们往往对其还款能力、信誉度、投资项目的风险等事前要经过严格的考察。
危机触动高层
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危机波及的范围很广,从整体的感受来看,企业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不知道从哪里能贷到钱。即使中小企业能从银行贷到款,企业也没有那么高的利润支付利息。一般企业实际的贷款利息已经达到了15%~?20%,而一个正常企业的回报率在10%左右,这就等于所有的利润都不够给银行的,温州企业主为什么不想做实业了?就是因为做实业总是亏损。
温州大部分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主要是由于银行和民间借贷(即高利贷)对企业的逼迫,要他们尽快还利息和本金。
有个例子,在温州,有一个企业主欠银行5000万元,银行承诺先还钱然后再贷给他。因为没有那么多现金,他就先借了短期民间高利贷来还给银行,结果还款后银行变脸不再贷款给他,民间高利贷还不上,他只有跑路了。
温州的危机除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余震的影响外,政府的4万亿元救市政策对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也是不可推卸的影响因素。4万亿元下来后,政府加快投资、银行也不计风险地贷款,有些企业经不住诱惑,贷款几个亿投资房地产和太阳能,现在来看这两个行业都一落千丈,信贷用完了,又不能让企业倒闭,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高利贷由此进来,也就是毒药进来了。
截至2011年10月底,温州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终于引发各级政府关注。2011年9月29日,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多项解决中小企业债务危机问题的措施,其中包括要求银行业机构不抽资、当地政府抽调25个工作组进驻市内各银行,防止银行抽资压贷导致中小企业资金断链。温州市银监局也已要求当地各家银行调低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不能超过30%;如企业财务危机牵涉多家银行贷款,银行间要“同进同退”,不得单独抽资。
2011年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国庆节长假中赴温州考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他表示,“跑路”和“跳楼”在温州毕竟是极少数。他要求政府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加强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监管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
解决企业“民间借贷依赖症”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使中小企业从银行能够更容易地借到钱,这就需要国家对银行借贷管理制度进行深层改革。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比如在美国,就有专门的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局。该部门经国会授权拨款,可以向小企业提供贷款。而小企业能否获得贷款,与其信用评级直接挂钩。贷款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贷款,二是和金融机构、发展公司等为小企业提供联合贷款;三是担保贷款,由该部门向贷款机构担保,如果该企业逾期不还,则由小企业局归还所欠部分的90%。
当然中国的高层触动了,也纷纷表示支持,但是不代表温州的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温州的中小企业老板也需要深刻反思,部分温州企业家心态浮躁,在前几年赚取了足够多的利润后,放弃了原有的实业,转而投资虚拟经济,贸然进入到自己并不熟悉的房地产、股票等市场。如果那些资金出了问题的老板是因为投资这些领域失败而‘跑路’,那么他们是不值得同情。因为一个老板的职责就是好好做实业,贸然地投资不熟悉领域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中国做企业,心要安定下来、踏实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