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员》是世界级绘本大师布赫兹与艾方索合作的一本表现超现实题材的绘本,画面也使用了符合故事格调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或许图画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但这对拓展孩子视野也是有积极的帮助意义的。
画家用细腻的手法处理物象,每幅画面的内容都细致而丰富,孩子在欣赏插图时,每当反复阅读,都能找到新的发现或新的细节。特别是画面柔和而温暖的色调及安定的构图,增强了故事中所阐述的人性积极而光明的一面。
《失物招领员》的故事讲的是每个人都会丢失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最后去了哪里呢?主角卡布利在上学途中,把最心爱的陀螺弄丢了,他心情恶劣极了,不知该从何处可以将它找回来。一位神秘女孩莉萨告诉他,在一栋房子里面,装满了人们遗失和遗忘的东西。最后,卡布利在这栋神秘的房子里找到了他的陀螺。
这栋房子的守护者是一位神秘的衣服上缀满钥匙的“失物招领员”。所有人们遗失或遗忘的东西,都可能在这栋房子里找到。但也不是所有来这里的人都可以找到他遗失或遗忘的东西,只有诚实的人才能通过考验,取回遗失或遗忘的东西。
容格心理学认为,人格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体化,也就是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失物招领员》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存在一个特别的房子,在那里所有你遗失或遗忘的自己,都等着被找到回到你的身边团圆形成一个圆融的整体。而你同时是寻找失物的小男孩、被找回的小女孩,甚至可以是那个神秘的“失物招领员”。
当我们反复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会感受到似乎有某种情绪得到了疏解,同时常常伴随有新想法的产生,这就是阅读的领悟。就这个故事而言,可以让我们产生的领悟是:故事里所说的没人知道的房子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房,我们对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被忽略的、被失落的、被压抑的部分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伦敦失物招领处有一个世界知名的工作人员,叫玛琳,她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4年。可以一眼看出认领失物的人是不是真的失主,甚至是丢了什么。玛琳看似平凡的失物招领工作让我们看到了“觉知”,能找回生命里遗失的部分,意味着生命的圆融。因此,她因出色的工作而获得了英国的皇室勋章,而她工作的场所已经成为伦敦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都会有游客去看望和赞美玛琳。玛琳自己也表示,自己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因为在这样的工作中,玛琳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找回遗失的部分,于己于人都致力于通达一种生命的“完形”,这是难能可贵的。
美国当代自我关系疗法大师史蒂芬·吉列根说,生命的河流带来痛苦,也带来喜悦,这两者都很重要,都应该被感知、被陪伴到。于是,他谆谆告诫我们:“我是破碎的,我是完整的,我两者都是;我是有天赋的,我是无知的,我两者都是。”
史蒂芬·吉列根认为,这是在创造一个同时接纳两者的经验,可以整合对立的两极,完成某种超越。经由这样的练习,一个人在痛苦时也会记起他同时也是有资源、有力量的人。
这也就是史蒂芬·吉列根的自我关系疗法的核心理念所指出的,每个症状背后都有一个潜藏的、被忽略、被压抑或被遗弃的部分自我,也就是我们在前面章节里讲变大变小的狮子故事时所提到的“忽略自我”;治疗的精神就是同时去碰触这部分自我及另一极端的部分自我,或者变大变小的狮子故事里所说的“互补自我”,从而产生一种扩大的、更完整的自我认同。
就如同绘本《失物招领员》里的小男孩找到了小女孩两个人手牵手回到这世界一般,我们的症状迫使我们产生一种“想要完整”的渴望,而那也就是灵魂在寻找原本属于它的“另一边”的时候。我们期盼着心灵与生命的完形,因此史蒂芬·吉列根不断提醒我们:“你不只是个温柔的人,你同时还是个强悍的人,你可以同时拥有这两者,这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吗?”
有一个类似的老故事讲的是一个犹太神甫,他的朋友问他:“你为什么老是把你的两只手插在外套的口袋里?”于是,那个神甫把一只手从外套的口袋里伸出来,手心里握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是宇宙,我是一切,我是神。”接着神甫把另外一只手伸出来,手心里也有一张纸条写的是。“我是世上的一粒细沙,我是尘土,我什么也不是。”那个神甫对他的朋友说:“你看,我用我手中的纸条随时随地提醒我,我是神,我是一切;我是尘土,我什么也不是。我提醒我自己,我是这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