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专家屈开老师有部书的名字叫《把快乐还给孩子》,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一本叫《森林大熊》的童话绘本。这本逗趣的童话绘本似乎对我们怎样把快乐还给孩子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这本绘本的作者是约克·史坦纳。《森林大熊》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在地洞里冬眠的大熊,醒来后发现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森林变成了一个大工厂,大熊好惊讶呀!这还不算,工厂里的守门人、工人、部门经理和董事长都把大熊当做偷懒耍滑的工人,呵斥他立刻开始工作。尽管大熊理直气壮地反复告诉每一个人,他是一只熊,但所有的人都坚定地说他是工厂里的工人。为了让他自己也相信他不是一只熊,董事长还带着他到熊该待的地方转了一圈,什么马戏团啦,什么动物园啦。回来以后,大熊也对自己的身份动摇了,既然连自己的同类都说他不是熊,那他可能真的就不是熊了。
于是,大熊也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工厂里的工人,穿上制服开始每天打卡上班了。他被现代工业文明物化了,似乎真的忘记自己是森林大熊了,只有当他看到四月的花和秋天的落叶时才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后来森林大熊因为在工作时睡懒觉而被老板炒了鱿鱼。他走过一个个旅馆,可没有一个旅馆愿意收留这只熊。他坐在雪地里茫然地思考着:“我是不是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事?到底是什么?”大熊走到树林边,发觉天变冷了,冬天来到了,于是他找到一个地洞开始冬眠了,因为这是他的本能。
《森林大熊》的故事让我想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来自家长或老师的不适当评价的影响,于是学校考完试排名次落在后面就会认为自己是差生,从而忘记自己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位九岁男孩在画了一幅自己最满意的画以后,欣喜地来找老师,让老师观赏他的画。可万万想不到的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嘲笑了他,那以后这孩子就再也不画画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后来这男孩上了大学,艺术教授发现了他的天赋就让他画画,可他无论如何都不画。教授为了让这青年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请来心理医生对青年进行辅导。青年发现是童年时期自己作画受嘲笑的经历影响了今天的行为,同时认识到自己是在按照别人的态度去生活,从而抑制了自己的才能和行为。
这位青年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恐惧型的面具或子人格在不断提醒他“不要作画”。于是,青年决定改变自己的认知,发现恐惧背后虚假的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地去做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事情。于是,他的生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不久,他还获得了得克萨斯杰出艺术奖。
森林大熊在周围人们的评价下迷失了自己,稀里糊涂地成为工厂工人,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周围不适当的评价下迷失自己,就会陷入自卑自责的陷阱,快乐将会离他们而去。幸好这位青年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走出了迷茫,从而释放了生命的潜能,让人生更精彩。
《森林大熊》这本童话绘本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命运在自己手里,而不在别人嘴里。这对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更是这样,孩子就是孩子,他们需要自己的成长空间从而发展对命运的掌控感,而不适当地评价孩子则会使孩子远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