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者,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素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青年时代的祖冲之就赢得了博学多才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到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公元461年,祖冲之在南徐州刺史府里做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我国历代都有天文研究的官,并且根据天文研究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南朝宋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是如何之高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就召集大臣商议。孝武帝的宠臣戴法兴马上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又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还是个科学发明上的多面手。他制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推磨”。鉴于当时战火连绵,他写有《安边论》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国防。
只可惜祖冲之生活在一个不重视创新发明的时代,他的很多成果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选自《南齐书·文学列传》
【智慧心得】
切忌食古不化,要勇于创新
祖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之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历法工作。而且一经确立就被视为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决不能怀疑更不能轻易更改。可是,祖冲之还是对过去的历法不太满意,认为它不够精确,于是顶着重重压力潜心研究新的历法,并获得成功。后来,祖冲之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精神,不断地在科学上有新的重大发现。
创新精神是突破前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古今中外,但凡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无不如祖冲之一样具有不迷信权威,大胆挑战前人的胸襟和魄力。波兰的哥白尼怀疑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地心说,从而确立了日心说;李时珍挣脱古人窠臼,亲尝百草,以一部《本草纲目》修订神农以来医药界积累下来的错误;伽利略敢于“藐视真理”,从比萨斜塔上抛下两个铁球砸碎了亚里士多德的谬误。不仅以推陈出新为特点的科学界需要创新精神,其实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够不断开拓进取。
一个经商的人有创新精神才能够独立思考,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是别人的买卖行为决定自己的策略。像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人白圭,既不跟风,也不保守,而是根据丰收欠收的具体情况来执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策略。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吃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吃进时,他就大量抛出。这样低进高出,从中取利,积累财富。否则像我们现在的一些企业主或者一味跟在别人的后面,人家生产什么我就生产什么,人家开发什么我就开发什么,从来不想主动开发市场,永远掌握不了市场的先机。或者被动遵从价格曲线,供小于求我就赚一笔,供大于求我就赔一笔,从来不想想如何规避风险,这样下去迟早会走向破产的。
一个从事外交的人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活动中折冲樽俎,立于不败。建国之初,美国对中国进行封锁,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采取加强对苏联的外交方针。当中苏关系破裂,美国有意与中国修好时,周总理马上转变思维,采取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迎来中美建交,掌握外交主动。反之,如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没有看到国际力量的变化,还寄希望于通过外交手段,利用国联来制裁日本,结果使我国山河破碎,同胞罹难。
一个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指挥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像韩信一样打破自古从汉中到关中必须通过栈道的传统,他偏偏从陈仓古道直插敌军;如李朔一般,不顾“百里趋利者,必撅上将军”的兵法,雪夜急行军,杀敌人个措手不及。如果像赵括那样一边打仗一边翻看兵书战策,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对方分析得一清二楚,等待他的只有失败。
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今天,那些能够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长为商海弄潮儿的企业家,那些能够从贫困落后的山沟里一路冲杀而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那些能够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扭亏为盈的改革家,那些在别人左顾右盼、无所适从的时候能够率先抓住时机,追赶潮流的时代先锋无一不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那些泥古守旧、食古不化的人注定只能碌碌无为地了此一生。即使他们有很好的机遇,即使他们有很好的起点,他们一样不会有所建树。
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心理学家的实验数据显示,5岁儿童中,具有创造力的人高达90%。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甘于泥古守旧,缺乏创造精神呢?原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的创造力时常遭到抑制。在19岁的人群中只有10%的人具有创造力,在45岁的人群中,具有创造力的人数竟然下降到5%左右。究竟是什么因素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主要的恐怕还是从众心理和本本主义。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正常人几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为了使我们的行为不会被视为另类,为了不招来他人异样的目光,我们必须学会遵守团体既定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久而久之,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行为的能力。就像一只鸡群中的仙鹤一样,为了和群体的大多数保持一致,逐渐学会屈膝行走,久而久之再也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与众不同的仙鹤了。
正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我们的思维总是处于一种习惯性和依赖性的状态,每当进行决策或者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高效地、更好地完成这件事,而是看前人是否已经有了可参照的经验,或者如何才能符合既定规范,不至于离经叛道。就这样,本来数一数妻子的肋骨,再摸摸自己的就可以推翻女人比男人少一根肋骨的谬论,可是由于这是《圣经》里的话,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我们谁都不敢质疑它,或者谁都觉得没有必要去检验这一“真理”。到底重量大的铁球先落地还是重量小的铁球先落地,检验的手段极其简单,任何一个人只要手拿两个铁球爬上屋顶,轻轻一抛就可以了。可是,因为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认为“事实就应该像他说的那样,重量大的先落地”,结果我们被这一错误的理论欺骗了一千多年,直到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掷下的铁球将其砸碎。
无论走进工厂,还是来到公司,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声:“这些刚来的大学生,一到了务虚会议上侃侃而谈,经常用理论的大帽子压人。可是,出现具体问题以后,却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勉强说出来,又往往听着是那么回事,操作起来根本就行不通。”其中的原因基本上与赵括类似,那就是学习太多的书本知识以后,被条条框框限制了自己的思维,缺乏创新的意识,一遇到问题就想到书本中翻看具体的答案。殊不知书本上的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思维,要想运用就必须结合实际加以发挥和重新组合。如果硬是对号入座,只能跌个头破血流。
所以,拥有创新精神对我们十分重要,失去了它就不能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自己,抓住机遇;失去了它,就不能从现实出发,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个人具有了创新精神,不但可以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突破陈规旧俗出奇制胜,还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并大胆地吸收先进文化,接受先进事物,北魏孝文帝堪称接受先进文化的典型。
北魏政权初建时,定都于北方,这里离先进的汉文化较远,再加上政权的建立者是还处于游牧状态的鲜卑族人,所以十分落后,基本上还沿袭着奴隶制的陋习。魏孝文帝拓跋宏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北魏的制度落后造成的,于是下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向中原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但是这些惯于养尊处优的贵族大臣们极力反对迁都。但是魏孝文帝表现得异常坚决,大有不迁都决不罢休之势,大臣们最后只好同意迁都。
迁都之事完成以后,孝文帝就开始雷厉风行地进行移风易俗,他先后宣布几条改革法令,包括:改说汉话,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又在朝廷做官的,一律改说汉话,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等等。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从此以后,北魏真正成为中国北方割据政权的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