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不难发现,孟子在讲“人性本善”及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时,经常会涉及到一个字——“心”。他所谓的仁义礼智“四端”,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人性本善”的原因,则在于仁义礼智“根于心”。至于人会变得不善,那是因为受了环境影响而“陷溺其心”,没有把握住心中那仅是一点点的“善端”,把本有的善良之心“放”出去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心”是理解孟子人性理论的吃紧处,一定要抓住。由此,我们就来说说“心”吧。
中国人特别重视“心”,所以用“心”组成的词也就特多,张口就来,如:“开心”、“担心”、“关心”、“放心”、“小心”、“留心”、“用心”、“有心”、“无心”、“细心”、“粗心”、“公心”、“私心”、“好心”、“坏心”、“人心”、“兽心”、“恶心”……
在中国古人那里,“心”可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有几层含义:最一般地说,“心”是人们思维的器官。中国人传统上习惯于把“心”视为具有思想功能的器官,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说“心想事成”之类的话,其源头可上溯至古代。第二层意思,“心”指思维,有时也可指思维的过程,这是把名词作动词来用。第三层意思,专门指道德上的善性,孟子有时也把这一层意义上的“心”称之为“良心”或“本心”。
中国人所以特别重视“心”,是因为认为人心变化莫测却又能包罗一切,所以许多哲学家都强调“心”。孟子讲良心、尽心、存心、养心和收放心等;荀子讲心能“虚壹而静”;道家的庄子讲“心斋”,说得也是虚其心;佛教讲“万法唯心”,还有专门的《心经》。宋儒张载提出个“大心”,这很重要。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天人如何合一?说到底就是“大其心”,使“天地万物与我为一”。至于后来的陆象山、王阳明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以“心”为学,被人目为“心学家”,前者讲“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后者讲“心外无物”。那都是中国哲学的专门概念,这里就不必细究了。
当然,中国人也从不否认个人之心的存在。春秋时代的子产已经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之说,以后一直也没怎么变过。一般说来,中国人受儒家的影响比较大,不太相信人死后有什么“天堂”或“西方极乐世界”这类玩意。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而且我们也就这么一个世界,应该好好地珍惜它。怎么珍惜?关键就在这个“心”。所以中国哲学的主旨就是强调“人心”,认为一个人不能完全由社会身份或物质条件来决定, 而应该由“心”来决定。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独有的心,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私心可有也必有,但私心得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妨害公心。中国哲学还认为,个人的心是可以相通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更要紧的是,个人的心是需要养的。假如不养的话,你的心就越变越小,人也越变越自私,那么社会就一定会乱,所以必须把心扩大。如何扩大呢?很简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如《孟子》中提到过的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实际上是齐宣王引用《诗经》里的话)。能想到他人,于是有些事情就不应该做也不会去做。这样,大家也就能活得好些,有秩序一些,当然也就开心一些。
“心”就是中国人传统的精神价值,就如同西方人信仰上帝一样。但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心似乎没了着落。你又不能、也不会去信仰其他什么。所以问题就来了,就如电影《天下无贼》中那个黑帮老大黎叔说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真可谓是“盗亦有道”啊!)
的确,人心问题,不可小觑,因为人心关乎世道。当我们面临困难或危机时,许多人就事论事地以为那只是经济问题、管理问题或制度问题,但往往就忘了在经济、制度等这些具体表象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人心问题。而就事论事的结果,往往就会把事情搞砸,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还真不少。好在中国人现在已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自然很好,但构建和谐社会从哪里开始?就应该从人心开始!让我们慢慢地修正、收回放失了的“心”,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其他一些不和谐的具体事项。
原文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今译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于心中。
原文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
注释
耆:通嗜。
今译
口对于滋味,有相同的嗜好;耳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对于容色,有相同的美感。讲到人心,唯独就没有相同之处吗?人心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只是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的相同之处罢了。
原文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
注释
乡:向。
今译
孔子说:“把握就存在,舍弃就消亡,出入无定时,不知去何方。”说的就是人心吧!
原文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
今译
就说在人身上吧,难道就没有仁义之心吗?之所以有人会丧失他(本有)的善良之心,那就像斧子对于树木一样,天天去砍伐它,它还能茂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