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社会各界有关“执行”问题的讨论总是经久不息,对如何提升“执行力”的探讨可谓长盛不衰。
执行不力,原因到底何在?
领导战略意图得不到有力执行,原因到底何在?
在这些疑问的背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的现象,那就是:虽然我们对执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越来越困惑。我们困惑的是,尽管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们下了很大力气抓执行工作,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这种需求与现实的矛盾,成了制约组织有效执行的瓶颈,也让管理者们既迷茫又烦心。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巨大落差呢?其实就是执行是否做到了“不折不扣”。
很多时候,因为完成任务“打折扣”,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因为“打折扣”,原本能够办成的事情办不成了……可以说,所有工作问题的背后,都能找到“打折扣”的影子。“折扣”来、“折扣”去,结果是组织的执行力没有了,团队的战斗力削弱了,个人的发展暗淡无光了。
完成任务“打折扣”,不仅大大影响了个人的发展,更是损害团队利益的“罪魁祸首”。因为每个人工作差一点,团体的政绩就会差很多。对最好的执行者而言,一旦接受了任务,就意味着自己已经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就不能打一丝半点的折扣。
完成任务不打折扣,这是对提升执行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不折不扣”才是执行的核心与保障!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强调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上级的指示部署下级要坚决执行,不讲条件,不打折扣。
在军队中,每位成员都会坚决服从并执行上级的命令,从来不会因为任务艰巨而寻找借口。下级在上级布置完任务时,伴随着军礼的是干脆而响亮的回答:“是!保证完成任务!”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解放军战士区别于其他人的高贵品质,那就是不折不扣、圆满执行。
解放军的执行是坚定的、不打折扣的,更是全力以赴的。解放军中的指挥官和士兵在接受命令时,都会执行一个标准,那就是“保证完成任务”。无论任务有多么艰巨,代价多么大,即使牺牲自己,他们也会绝对地服从,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电影《飞夺泸定桥》有这样一个情节:上级命令王开湘和杨成武的红四团24小时走120公里山路,并夺取泸定桥。
24小时要走120公里什么样的山路呢?许多年后,杨成武将军在回忆时说:“这里的所谓路,有时是绝壁上硬凿出来的栈道,有路也只是蜿蜒缠绕、忽起忽伏的羊肠小道,左边是刀劈一样高入云端的峭崖陡壁,虽是五月深春,山腰以上却堆满了银光耀眼的积雪。这里的积雪终年不化,走在中间,寒气逼人。再往右看,大渡河汹涌澎湃,它像一条宽阔的白链,盘桓在数丈深的峡谷里,闪着寒光,吐着白浪,令人心惊目眩,稍不注意,就有失足落入这万丈深渊的危险。”
今天,在我们很多人看来,24小时走120公里这样险峻的山路,又是晚上,还下着倾盆大雨,也没有什么吃的,到处都有阻击部队前进的敌人,这根本就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王开湘和杨成武接到命令后并没有为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而是全力以赴去执行,他们率领部队硬是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这项艰难的任务,如果王开湘、杨成武执行时打“折扣”,没有全力以赴去执行,没有按时到达并夺取泸定桥,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其结果是红军将遭到灭顶之灾!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不管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某个军事组织,都必然拥有不折不扣的执行精神,以及一群能够不折不扣去执行的执行者。
近些年来,我们常被邀请到一些政府机关作执行力培训,并对公务员的执行意识、执行水平和执行效果作了一些调研,发现有些组织机关还存在着政令不通、执行中“打折扣”的现象。执行中打折扣,使一些正确的制度、政策不能如愿实施,甚至走样变形,这充分暴露出部分公务员执行力弱化的现实。
有些公务员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置法律、政策于不顾,唯我独尊,自行其是,另搞一套;以情况复杂特殊等理由,或拖着不办,或顶着不办,或就是不办,甚至“正常的事不能正常办,不正常的事反倒能正常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公民意识已日益觉醒和增强,这样做,不仅导致公众对政府部门不满,还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公务员的执行能力决定着政府的执行能力。执行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务员的成长和发展,而且由单个公务员执行力导致的某个公务员团队的执行力好坏,将长期严重影响甚至决定一个部门、一个机关的政绩和政府形象。
因此,要改善政府管理品质,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就必须切实强化公务员的执行力。而要做好这一点,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名公务员,必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打折扣的执行,等于没执行;而执行不到位,早晚要“失位”,只有不折不扣地执行才会受欢迎。
在一个企业和组织里,执行力首先是第一位的。作为一名组织成员,可以在执行之前,尽量了解事实的背景,但一旦接受了任务,就必须坚决地、不折不扣地予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