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曾经说过:青蛙整天叫个不停,没有人去注意;公鸡只在每天天要亮时叫几声,却引起很多人注意。说话要说得有用处,而不在多。但生活中,有很多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很多人在和别人说话时,同样的意思说了很多遍,就是我们俗称的“车轱辘话来回说”;还有的时候是说了半天也说不到点子上,这种情况更是啰嗦,让听者反感。啰嗦的语言习惯是一种恶习,对于沟通的另一方来说,是一种折磨。
老板大卫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开诚布公地和我们讲了他的经历:
有一天,一位员工跑到我那里想要申请加薪,进门后他扭扭捏捏地坐下来,开始和我扯这扯那,从工作情况到职场规划,从职场关系到工作环境,从物价上涨到通货膨胀,从行业竞争到收入偏低……
我知道他想要什么,但是我实在受不了他的啰嗦,我很生气,因为明明几句话和一份申请文件能搞定的事,却毫无重点地浪费了我不少时间。我打断了他的啰嗦,把他请了出去,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要不要开掉这个员工。
我们能理解这位老板当时的心情,他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哪有时间耐心聆听一位员工的“废话”。况且,如果我是那位老板,我心里还会想,这位员工说了这么多与加薪无关的事,说明他并不急于加薪,或是根本没有底气,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给他加薪呢?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节奏很快的社会,少说点废话、少一点啰嗦是对自己和别人耳朵的一种尊重。在这一点上,美国前国防部长就犯了错误,成为了一时的“笑柄”。
200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获得了英国“推广简洁英语运动”组织向他颁发的年度“不知所云”奖。因为他曾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说了一段流传很广的“名言”:
“我一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有关报道感兴趣,因为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知道一些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很明显未知的事情;那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但也没有人知道未知的事情—也就是我们不知道的未知的事情。”
或许他是想故弄玄虚,或许他是想掩人耳目,但实际的效果是,他啰嗦的语言成为了英语绕口令,让人听了“头大”。
而且,必须注意的是,说话啰嗦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一位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将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屋子杂乱依旧;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该戒烟了”,可丈夫依然吞云吐雾……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使事物朝相反方向发展。心理学上将这一行为称作“超限效应”。语言啰嗦是产生超限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下面这个牧师:
有一个人去听一位牧师的演讲,开始的时候,他被深深地感动了,拿出很多钱准备捐款。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个人认为牧师的演讲估计该结束了,但牧师仍在继续,他有点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算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滔滔不绝,这个人开始反感,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三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翻来覆去地讲同一个道理,这个人烦透了。好不容易挨到牧师演讲结束,开始时准备捐钱的这个人,不但一分钱没捐,还趁人不注意从捐款钵里拿走了一些钱。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够在别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采取重复念叨的方法,而是能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将对方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减到最低程度,到那时,你也许能真正体验到“一语千金”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