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刘伯承谦虚自束
朱德称赞刘伯承“不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很深……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叶剑英赞他“太行游击费纠缠,撑住平辽半壁天”。陈毅赞他“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革命同志的赞扬使刘伯承十分不安,他坚持不让别人称他为军事家,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普通一兵。
1947年6月8日,在安阳召开的功臣大会上,刘志坚领着冀南人民的代表,把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送给刘伯承司令员。刘伯承在致答辞时谦逊地说:“说我是常胜将军,我不敢当。不会是常胜,多数胜就不错了。是党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贪天之功奉为己有。我只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人民给吃、给穿、给人,军队就不能打胜仗。”
1948年5月,中原军区政工会议结束前,请刘伯承去讲话。他因要去前方指挥作战,不能到会。行前,他对副政委张际春说:“我有一个意见请转达给到会的同志,这是我自己常想的一个问题,一个革命军人,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能成为一个革命军人。不管你是多高的指挥官,权威有多么大,一个口令能使上千上万的人为你立正。但这些都是党给予你的,你个人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你如果昏头昏脑地骄傲起来,走向军阀主义,那你就要离开党,那是非常危险的。”
1952年,刘伯承在南京军事学院任院长。建军节前夕,他从北京开会回来,看到几个文化干事正在大礼堂前悬挂标语,其中一条写着“攻书求实用,应如攻坚求战果”。这句话是刘伯承为院报创刊两周年的题词。他对文化干事说:“快把这条标语撤下来!我的话怎么能写到标语上去呢?不行,快把它换掉!”
苏联要出百科全书,有一条目:刘伯承。介绍他简要的经历和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当时,中宣部的同志起草了一份稿子。刘伯承看到在简历的介绍中写着“革命军事家”几个字,他便拿过毛笔,把“革命军事家”改成了“革命军人”。
李秘书看了,提意见说:“您是有名的军事家呀,怎么能和普通军人一样称呼呢?”
刘伯承微笑着,一边指着“革命军人”几个字,一边耐心地解释道:“要讲军事‘家’,应该说革命军队是个大‘家’。没有大‘家’,哪有这个‘家’,那个‘家’。不要说自己是军事‘家’,我们都是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导下才打了胜仗的,是靠了许多革命军人英勇奋斗才取得胜利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革命军人”。
刘伯承就是这样谦虚,这样自我约束的。
51.彭德怀三次避开镜头
彭德怀出国访问时,常遇到一些人的称颂。有一次在苏联被几个老头拦住,谈了起来。翻译告诉彭德怀,大家称颂他是“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军”、“创造战争奇迹的英雄”、“第一个打败美国军队的统帅”。彭德怀回答说:“你们搞错人了,我不过是一个普通军人,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至于打败美国侵略军的,是朝鲜和中国的英雄人民和军队,英明的统帅是毛泽东同志和金日成同志”。后来,他告诉翻译:“以后有人给我吹这样的牛皮,你不要翻译了。你对他们说,是别人胡吹的!说我彭德怀听了这话就要脸红!”
彭德怀的一生,是战斗而胜利的一生,又是胜利而谦逊的一生。
那是在1947年的时候,解放大西北的战斗正在进行。随军记者带着国际友人送给解放区的第一部摄影机,跟随彭德怀司令员的西北野战军,转战大西北,在艰苦的环境里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可当他拍摄彭德怀的镜头时,却三次都碰了壁。
第一次是在榆林战斗打响之前。彭德怀正在前沿察看地形,记者端着摄影机出现在彭德怀近前,彭老总察觉了,马上把脸扭向一边,避开镜头,同时右手一扬,说:“你不要对着我。你到战士中间,多拍战斗场面。”
第二次是沙家店战斗前夕。记者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彭德怀眼前,正要举机拍摄,彭老总眼疾手快,挪动身子,站在不好拍摄的位置,对大家说:“你们看,搞电影的又来了,小鬼!”
记者改变位置,执意要拍,彭老总硬是不肯合作。记者还想尝试,见彭德怀努起嘴,知道要批评人了,只好失望地走开了。
第三次是在宜川县瓦子街。这天,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等人,随同彭德怀在两山之间摆陷敌的“口袋阵”。彭老总举目四望,雪后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一片银白,寒风掀动着他旧军大衣的下角。记者兴致勃勃地走过来,彭老总看见了,笑吟吟地说:“‘文化人’又来了,你又要干什么?”记者赶忙插上一句:“不好完成任务。”他说完就举起机子,调整镜头。彭老总连连摆手:“你有你的难处。今天就不要拍了。”
记者心里焦急,可有什么办法,摄影机显眼,每次都躲不过彭德怀的眼睛。不管位置好不好,端起机子抢拍吧,战争年代,胶片来之不易,一点也浪费不得。
“你把镜头对准他们。”彭德怀指着远处筑工事的指战员们说:“不要老在我身边打主意。”说完,收起了笑容,努起了嘴……
记者最终也没抢上彭总的镜头。
52.罗荣桓的二三事
罗荣桓埋头工作,不愿出头露面,更反对对他个人的宣传和颂扬。照像、题词、上主席台之类的活动,他都尽可能避开。
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罗荣桓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消息传到山东,同志们都特别兴奋,宣传部的一些同志则酝酿印制他的头像。罗荣桓知道后,把宣传部副部长陈沂找了去,叫陈沂制止这件事。陈沂解释说:“这是同志们对你的尊重”。罗荣桓摇摇头说:“尊重可以,但不必把我的像挂到墙上去呀!”在罗荣桓的一再坚持下,他的头像始终没有印成。
建国以后,罗荣桓元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有一次,《解放军报》发表的一则关于民兵工作的消息中,有几处提到罗荣桓的活动和指示,他看了后给总编辑打电话说:“罗荣桓给了你们什么贿赂啊!为什么左一个罗荣桓元帅,右一个罗荣桓元帅的宣传,这样做没必要嘛!工作又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在和同志的关系上,他也十分谦虚谨慎。有一天晚上,罗荣桓夫人林月琴接到一位同志的电话,说要来看罗帅。林月琴同志怕影响罗荣桓的休息,便另约了时间。第二天林月琴向罗帅谈了这件事。罗荣桓严肃地说:“这样不好,过去在山沟里打游击,什么时候来人,就什么时候见。睡着了还叫起来呢!这个同志晚上要来,可能有急事,时间是晚了一些,那有啥关系?能谈就谈,不能谈见见面也是好的嘛!你这一挡驾,恐怕他一宿都睡不好。”吃过早饭,罗荣桓元帅亲自去看了那个同志,那个同志十分感动。
53.贺龙改诗谈英雄
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贺龙到达南昌的第二天,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亲自来到贺龙的住处,把前委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贺龙,并代表前委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贺龙听了,坚定地说:“很好,我完全听党的话,党叫我怎样干,我就怎样干。”
贺龙召集了二十军团以上的军官会议,亲自做了起义动员,他说:“国民党已经叛变了革命,我们今天要重新树起革命的旗帜,反对反动政府,打倒蒋介石……我们今后,要听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
“砰!砰!砰!”在总指挥部的楼顶,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8月1日凌晨2点,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爆发了!
经过激烈的战斗,光荣的“八一”南昌起义胜利了。后来,党中央把8月1日定为我党的建军节。
1941年8月1日,兴县举行文娱晚会,庆祝“八一”建军节,贺龙应邀参加。
帷幕徐徐拉开了,一个英俊的少年站在舞台的中央,慷慨激昂地读着他的诗作:
“我要讲一个英雄的故事,
这个故事,
就是南昌起义;
这一个英雄,
就是您啊——
我们的贺老总!”
刚刚朗诵到这里,台下突然有人喊:“小鬼,你这一句诗不对头,南昌起义怎么只有一个英雄呢?”“少年诗人”心里一愣,顺声音看去,喊话的正是诗中赞美的贺龙,心里就慌了,可一想到贺老总有个爱和台上演员说话的习惯,就定了定神,准备继续朗诵下去。
这时,贺龙站了起来,把他招呼到跟前,亲切而认真地说:“小鬼,你朗诵的很有感情嘛!但观点和事实不对嘛。我告诉你,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是周恩来副主席,还有朱德、叶挺、刘伯承、聂荣臻等许多同志,怎么能说只有一个英雄呢?那时,我还不是共产党员,起义后半个月由周恩来介绍入党的呢,能算个什么英雄?”贺老总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谦虚品德使那个小鬼非常敬佩,贺老总的批评,也让他很是不安。他脸红了。
看了看小鬼的神情,贺老总又说:“不过,你也不要着急,好好改改,改好了再向部队朗诵。下一次朗诵的时候,我一定还来听。”
54.邓小平谦虚改字
邓小平是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把“学习雷锋标兵”朱伯儒的事迹材料,报送邓小平,请邓小平题词。
邓小平认真阅读后,思考片刻,然后提笔在宣纸上写道:“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他把这份题词交给办公厅的同志,说:“请不要急于拿去发表,应该请语言学家推敲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办公厅的同志去请教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王力接过题词,戴上花镜,一字一字地推敲。念了一遍又一遍,不住地点头说:“好,写得好!”当王老又念一遍时,眼睛停在“名符其实”的“符”上,说:“不过,‘名符其实’的‘符’,现在已不使用了。如果就这样,用字不规范,最好用‘副’字。”说着用铅笔在“符”字旁边写了一个“副”。
办公厅的同志回来后,拿着改过的宣纸指给邓小平看。“王力先生说,‘名符其实’的‘符’不规范,应该用这个‘副’。”邓小平十分高兴,说:“改得好,改得好。虽然,过去用这个‘符’字,现在不用了,就是错别字了。老师写了错别字,贻误了学生,国家领导人写了错别字会影响国民的文风。这叫上行下效嘛!你去替我好好谢谢王老!说我显些做错了一件大事。”
他又要来一张纸,仔细地把“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写在上面。写完后,又用笔点着,念了一遍。尤其念到“副”字时,停了好一会儿。
邓小平认真改字,被传为佳话。他乐于纳言的品格,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55.华罗庚与陈景润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当代世界着名的数学家。他初中毕业,自学成才。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等许多领域都做出卓越贡献。着有论文200多篇,专着十几本。
华罗庚虽然成就卓着,仍十分谦虚。他有一篇数学名着叫《堆垒素数论》,自发表以来赞誉不绝。
年轻的厦门大学图书管理员陈景润,在研究华罗庚《堆垒素数论》时,发现这篇名着,在阐述它利问题上有重要谬误。经过反复研究,确信自己的见解正确无疑,就写了一篇驳斥它谬误的论文,附以短信,一并寄去。信中写道:“您是数学王国里的一颗明星,照亮我这个数学爱好者的眼睛,我不胜感激。但是,明星上也可能有微尘,我愿帮助拂去。”
华先生看了信,读了论文,激动不已,拍案叫绝:“对,对,太对了!反驳得如此中肯,如此有力!”他若有所思,说:“这位年轻人身上,该蕴藏着多么大的潜能啊!”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数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华老主持这次会议。当他走上主席台时,宣布的不是大会开始,而是另外一件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位年轻人,给我寄来一篇论文和一封信,对我的《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提出了商榷,弥补并改进了它利问题。”说这话时,华老显得那么深沉,那么庄重:“我提议破格接受这位年轻人参加数学学术讨论会!”
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一些老一辈数学家落下热泪。大家是为年轻一代数学爱好者的进取而激动,更是为老数学家的谦虚而激动。
华罗庚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留在自己身边……
后来,陈景润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攻克了200年来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也成了着名的数学家。
56.陈毅的座右铭
陈毅一生为党和人民立下了卓着的功勋,可他却总是时刻告诫自己:“慎之又再慎,谦虚以自束。”
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大铜墨盒,墨盒上刻着他的手迹:“满招损,谦受益,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这就是陈毅为自己写下的座右铭。陈毅元帅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6年,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在北京上演《东进序曲》。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同志在三座门招待所召开了一个座谈会,陈毅也应邀参加了。剧中通过敌人的口,说出了这样一句台词,“陈毅有大将风度!”陈毅在座谈会上说:“你这个肖主任啊,怎能在剧本上写出这样的话呢?你让我陈毅往哪里钻啊?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啊!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句话改掉。”
事后,他找肖望东说:“剧中自始至终都不要提陈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