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他种了几十亩大豆,把草料准备得足足的。可是到了冬天,羊又死了不少。他决定还是去请教请教有经验的人吧。他走了一百多里路,找到一位年纪更大的牧羊人,这个人已有40年的养羊经历了。
老牧羊人听了贾思勰的来意后说:“你的大豆是怎样喂羊的?”他说:“我把它撒在羊圈里了,羊可以随便吃。”牧羊人说:“那怎么行呢?羊这东西最爱干净,羊圈里又是屎又是尿,豆子撒上去,羊也不会吃,它们宁可饿着。”
回村后,贾思勰按照老牧羊人的意见打制了食槽,吊在较高的位置上,羊要伸长了脖子才能够着。每次只喂一点点大豆,吃完了再放,一天定时喂。他又用桑树围成一个圆形的栅栏,里面堆放饲草,使羊爬不上去,只能围着草栅栏转。如果饿了就从空隙往外抽草吃,能吃多少就抽多少,一点不浪费。草栅栏有一丈多高,下边的草吃完了,上部的草就自动往下降,很省事。
冬天过去春天又来了,一只羊也没死,羊毛又密又软,油光瓦亮,他高兴极了,然后他总结出了经验:养羊,关键是越冬,熬过冬天,春风吹绿大地,小草又长新绿的时候,羊就又有吃的了。
以后,贾思勰多次向羊倌请教,并在实践中摸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不但知道冬天怎样养羊,也了解和摸索出了春夏秋三季养羊的经验。
春天草嫩、但短小,羊不能老停留在一个地方吃,要边走边吃,赶着它走,不然草根啃光了,来年就没得吃了。
夏天天气热,要趁早晨凉爽,早点儿放牧,中午太阳毒,就找个荫凉的地方让羊歇着。吃早不吃晌,中午还不能顶着烈日赶羊走路,灰尘与汗水混合,到了秋天羊就会得皮癣。
到了秋天,羊要晚些出来,早晨霜大露大,羊吃了太凉的草会闹肚子。
在实践中贾思勰还有了独到发现。以后他又研究了花椒、大蒜、粘谷子等农作物的生长。晚年,他把一生积累的农事经验编着成《齐民要术》一书,对后来的农业生产指导极大。
23.王方庆向下属求教
唐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即洛阳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当时有个着名的学者徐坚西,学问十分渊博,而且文章写得又非常好。王方庆特别敬重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于是就让徐坚西做自己属下的判官,专门负责府里的公务工作,即处理公文、给朝廷写奏章等一些事务工作,王方庆一概委托给徐坚西来办理。徐坚西办事干练,表章奏报朝廷以后唐高宗看了非常满意,因此王方庆特别信任他,也非常钦佩他的学识。
王方庆的学问也很深,他自幼攻读经史,做了镇守使之后,也是手不释卷。王方庆特别喜欢读《三礼》这部典籍,可是《三礼》这部书的内容古奥艰深,有不少地方看起来不太明白,怎么办呢?然而他根本不考虑自己身居要职,十分谦虚谨慎,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在看书学习中遇到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别人请教,不把不知以为知,直到弄懂为止。无论职位比他高的人还是比他低的人,甚至是自己的部下,他都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徐坚西当时就是他属下的一个判官,是一个公务人员。可是王方庆知道他学问比自己渊博,而且精通《三礼》,因此十分敬佩他的才华,于是王方庆就带着《三礼》,像个小学生似的亲自到徐坚西那儿,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王方庆诚恳地向徐坚西提出了很多疑难问题,徐坚西对于王方庆提出的问题也做了一一的解答,从而帮助王方庆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当有个别问题还是听不懂的时候,王方庆毫不隐诲地继续向徐坚西请教,直到弄懂为止。这样,长此以往,两个人的友情也因此更加深厚了。
24.周昉撤幄改画
周昉(fǎng)是唐朝着名的宗教和人物画家。他画的佛像,容貌丰腴,色彩柔丽,酷似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绘画史上把这种宗教画的风格称作“周家样”。
周昉的学习和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尤其是在获得很大声誉,成为着名画家以后,仍能虚心学习,精益求精。据记载,唐德宗曾经命周昉画章敬寺的壁画,他为此而费尽心血,甚至在梦中也进行艺术构思。画草图时,他特地撤掉幄帐,以便于群众观看、指点。章敬寺接连京城东门,各界人士,熙熙攘攘,大家争相观看周昉的画稿,并在旁边品头评足,议论纷纷,有的人在赞叹绝妙之处,有的人指出工夫没到的地方,大家都帮着周昉去粗取精。周防虚心地听取群众意见,不断进行修改。
整整经过一个多月,画稿越改越好,观众的意见越来越少,以至谁也挑不出毛病了,他这才按着改定的草图,一口气画出来。画成之后,人们赞不绝口,推之为第一流的作品。
周昉在绘画方面刻苦钻研,并且善于汲取群众智慧,使得他的造诣终于超过驰誉远近的大画家韩干。周昉画的人物肖像画,有“兼得神情”之誉。
有一次,郭子仪的女婿赵纵请韩干给他画像,画成后大家一看,都说画得好极了。出于好奇心,赵纵又请周昉再画一幅。画成后,郭子仪把两幅画分别挂在坐位两侧,反复衡量,到底哪一幅画得更好,可怎么也分不出高低上下。
过了几天,赵纵的妻子回娘家来了,郭子仪便指着画问道:“画的是谁?”女儿答道:“赵郎!”父亲又问:“你看哪幅画画得最象?”回答道:“画得都很象,可是后画的这幅更好。因为先画的那幅只画出了赵郎的状貌,后画的这幅则进一步画出了赵郎的气质风度。”(后者正是周昉的作品。)听了评论,郭子仪高兴地说:“今天才分出了这两位画家的高低呀!”
后来,郭子仪把女儿的话学给周昉听,周昉连连摇头,说:“哪里,哪里,和韩干比,我的画功还差呢!”
周昉的人物画,不但形似,而且传神。相传《簪花仕女图》和《纨扇仕女图》都是他的杰作。
25.李白不敢题诗黄鹤楼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读了“欲上青天揽明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在被诗人的浪漫气质打动的同时,会产生一丝李白挺狂傲的感觉。其实,在创作上李白倒是很谦虚的。
这话还得从黄鹤楼说起。
黄鹤楼耸立在武昌长江边上,登楼远眺,汉阳城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多少诗人被眼前景色所动,诗兴大发,挥毫泼墨。
李白原在长安,因高力士等人屡向唐玄宗进谗言,才上表辞官,遨游山水的。
正值暮春时节,李白在朋友的陪同下,到黄鹤楼游玩。李白凭栏眺望了一回江景,就倒背双手,仰脸阅读楼上的题诗。读了一些,不觉怦然心动,提笔凝思,正待书写,忽然看到崔颢的题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唉——”李白感叹一声,说:“崔颢的诗写得太好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不写了。
李白不敢题诗的消息一传开,武昌城的文人议论纷纷,说:“想不到李白这位笑傲王侯的大诗人,竟然还是一位敢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谦逊的人啊!”
26.柳公权除满破骄自成一家
柳公权,中国唐代着名的书法家,“柳体”的创立者。他创立的柳体和临写的《玄秘塔》直至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临摹的权威性字帖。
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写字,到了十四五岁便能写出一手好字,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日子久了,他心里美滋滋的,不知不觉就骄傲起来,以为天下“唯我独尊”了。
有一天他和几个伙伴们玩耍,玩什么好呢?这个说捉迷藏,那个说摔跤,柳公权说:“不行,不行,咱们还是比比谁的字写得好吧!”于是大家只好同意,便在大树下摆了一张方桌,比了起来。
柳公权很快写了一篇,心想,我肯定是第一了,谁能比得过?心里这样想着,脸上也显露出洋洋得意的神情。这时,从东面走过来一位卖豆腐的老汉,这老汉早看出了柳公权的傲气,决定给他泼点儿冷水。他说:“让我看看。”他挨着个看了一遍说:“你们的字都不怎么样。”
这对柳公权来说,真如晴天打了个响雷,他长这么大还从未有人说过。他的字不好呢,他又追问“我的字到底怎么样?”“也不好。你的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软塌塌的,没筋没骨的。”老汉说。
柳公权一听老汉的评价,马上不服气地说:“我的字不好,那么请你写几个让我瞧瞧!”老汉笑道:“我一个卖豆腐的,你跟我比有什么出息。城里有一个用脚写字的人,比你用手写的强几倍呢,如果不服气,你去瞧瞧吧。”
第二天,柳公权带着满肚委屈和狐疑进城了。到了城里一打听就找到了。就在前面不远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白布,上面有三个大字:字画汤。树底下,许多人正围在一起低头瞧着地下。柳公权急忙跑过去一看:确是一位老人已失去双臂,正坐在地上用脚写字呢。只见地上铺着纸,他用左脚压着一边,用右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夹住毛笔,运转脚腕,一排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众人一阵喝彩:“好,好!”
柳公权都看呆了,真是不看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自己有完整的手臂,还赶不上人家用脚写的,更有甚者,还骄傲自满,自以为天下第一了,惭愧,惭愧。
想到这里,柳公权来到无臂老人面前,双膝跪倒,说道:“先生,请受徒儿一拜,请您教我写字吧。”
无臂老人推辞道:“我一个残废人,能教你什么,只是混口饭吃罢了。”柳公权说:“请您不要推辞了,您不收下我,我就不起来!”这老者见他情辞恳切,心里一动,说道:“你要实在想学,那么你就照着这首诗练下去吧。”说罢,老人又用脚铺开一张纸,挥毫写下一首诗:
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
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
这首诗,是无臂老人一生练字的真实写照。那意思是说练字的辛苦,练字的工夫,用尽了八缸水,染黑了涝池水,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才有今天这苍劲有力的龙飞凤舞。
柳公权是个聪明人,早已领略了这诗中的寓意,他不但懂得了写字必须勤写勤练,虚心学习,更懂得了做人亦不能恃才傲物,否则将一事无成。
他怀着不可名状的感激之情,接过了老人的诗,急切又羞愧地回到了家。打这以后,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每日里挥毫泼墨,练笔不止,悉心研究揣摩名人字帖,最后终于练成流传千古的柳公权“柳体”。
27.阎立本千里追寻石刻
阎立本是唐代着名画家。他出生于绘画艺术之家,自幼跟着父亲和哥哥学画,进步很快。到十六七岁时,就已落笔不凡,名噪乡里了。但他自己总觉得功底不深,特别是古代绘画的一些长处,还没有完全掌握。他决心广闻博采,吸取诸家之长,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一天,一位过路的商人同他聊天,说起各地的情形时,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有一块古代名画家张僧繇(yáo)的绘画石刻。原来古人怕纸与绢上的画品不易保存,年代久远必遭虫蛀水湿,便有石刻匠人将画临摹下来,刻于石上,以求保存千古。阎立本听到这个消息,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代的“画圣”之一,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呢?于是,他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那时候,道路车辆都很困难,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才到达了荆州。一路上吃了很多苦。而令他遗憾的是,原以为那绘画石刻必在什么高雅的殿堂里摆着,专供人们参观学习,却不料荆州人大都没有听说此事。他住进旅店,多方向人打探,才寻出一点踪迹来。
有一天,店主跑来告诉他:“查到了,确是那座古代石刻,在一家菜园子里。人家怕踏坏了菜田,很久以来就禁止人们入内了。”
阎立本问:“为什么不把它献出来呢?”
店主说:“石刻很大,人少很难搬动,再说,人家也不让搬。”
阎立本听到这儿,很着急赶去看个明白,于是就由店主带路,二人来到那家菜园,天色已经暗下来了,绘画石刻弃置在菜园的一角,四周荒草丛生,树梢乌鸦鼓噪,显得阴森凄凉。近身俯前一看,又见石刻上面涂了许多污泥,生着隔年苔藓,不少部位难以辨认,令人大失所望。
店主在一旁等着,问:“先生可满意吗?”立本摇了摇头:“原来不过如比,我白来一趟了。”“天不早了,那就回去歇着吧。”在店主的催促下,立本闷闷不乐地离开了。
立本回到店中,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哪能就这样返回长安呢?应该天明重看一遍,否则也太对不起前朝画圣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又一个人去看石刻。来到那里,他小心地刮掉污泥与苔藓,果然发现了画中的不少奥妙之处,他满意地笑了。
第三天,他用清水把石刻刷洗干净,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最后铺上白纸,要拓几张画稿。忙了半日,直到晚上挑起灯笼,才全部拓完。
正是这种如痴如迷的追求,才使他的作品日渐成熟,后来被人们誉为“丹青神化”大师。
28.钟隐卖身为奴学艺
钟隐是五代南唐画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家里请了好几个老师教他画画,他本人又刻苦,因此在年轻时便出了名。
一次,他听说有个叫郭乾晖的人擅长画鸟,特别是画鸷鹞更出色。他便登门求教,谁知郭乾晖很古怪:不但作品不肯随便拿出来,而且作画也躲着人,唯恐别人把他的技法学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