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小时开一个店”的惊人速度,使黄光裕年纪轻轻就成为一颗耀眼的商业明星。他的成功不仅唤醒了众多创业者实现财富梦想的激情,而且重新诠释了中国零售业的无穷潜力。然而,进锐退速,如今这位昔日内地首富锒铛入狱也给后来者敲响了警钟。无论如何,他开创中国家电连锁的功绩,他白手起家草根创富的经历都不该被否定,不会被忘记。
2010年5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黄光裕构成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6亿元,没收个人财产2亿元。这一天,注定成为光鲜亮丽的黄光裕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
黄光裕,1969年5月出生于广东汕头,具体说是潮阳区铜盂镇一个叫“凤壶”的小村庄。整个村子才有300多口人,黄光裕一家是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里最穷的一户。黄家有四个兄妹,黄光裕是老二,他本名黄俊烈,大哥黄俊钦比他大3岁。年少的黄氏兄弟为了分担家里沉重的负担,常常利用节假日到附近的乡镇街巷去捡拾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卖给废品收购站。有时,兄弟俩收来一些旧电器,修好后再拿去卖钱。
父亲在外面奔波做生意,一年也拿不回多少钱来,全家都靠母亲种地,再做点手工活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从小,哥哥黄俊钦就是黄光裕的偶像,黄俊钦非常聪明,有主见,尤其对电子之类的小玩意很感兴趣,经常鼓捣个音箱、收音机什么的。
1985年,黄光裕16岁,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哥哥19岁也待业在家,母亲曾婵贞看着哥哥呆在家无事做,就对哥哥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出去闯闯吧,黄光裕也要和哥哥一块去闯荡,于是母亲从最富的人家借了路费,其实是高利贷。
1985年10月10日,黄光裕跟着19岁的哥哥从老家广东潮阳北上内蒙古做生意。之所以选择内蒙古,是因为黄俊钦觉得内蒙古地处偏远,经济不太发达,广东货可能有市场。就这样,黄光裕的传奇生涯开始了。
为了讨个吉利,这个名叫黄俊烈的男孩把名字改成了黄光裕,意思是前途光明、财富充裕。黄光裕在内蒙古只呆了两个月,他觉得内蒙古的市场太小,而且当地人好面子却“轻易承诺而疏于兑现”。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他问哥哥,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除了知道太原,只知道北京是首都,黄光裕做出了一个决定——北漂。没想到,当初这个稀里糊涂的决定改变了黄光裕的一生。
1986年1月,一个寒冷的冬日,17岁的黄光裕跟着哥哥黄俊钦,揣着在内蒙古攒下的4000元连同借贷来的26000元,踏上了北京的土地。至此,他的戏剧人生拉开了大幕。
兄弟俩走出北京站时,天已经黑了,黄氏兄弟打算找个便宜的地下旅馆先住下。因为人地生疏,也不知哪里有便宜点的旅馆,正在彷徨之际,“一元钱走不走?”他们被人热情招呼上了一辆人力三轮车,三轮车在绕了一大圈之后,将他们送到车站附近的旅馆。第二天早晨,黄氏兄弟走出地下旅馆,开始面对北京这座城市……
走在大街上,哥俩觉得有点恍然。北京实在太大了,比内蒙古繁华多了,他们到处转悠,看看有没有什么发财的机会,但是跑了一天一无所获。
那就摸石头过河吧。几天后,几乎没有做什么调查,他们就从以前有过生意往来的广东供货商那里拿来了差不多价值15万元左右的衣服,哥俩决定在这个城市落地生根。
黄光裕当初想,在北京做服装买卖,肯定比在内蒙古有销路。兄弟俩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名叫“国美”的门面。岂知,很长一段时间里,衣服远不如想象的好卖,甚至还出现了积压,他们选的衣服根本没有人喜欢,看来要转行了。黄光裕也想过做点食品生意,可是当时大家都穷,购买力有限。服装实在不是自己的强项,面料、流行款式等都不懂。家电这东西比较定型,卖家电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格,而且家电在当时属于热门商品,有货不愁卖。
船小好掉头,没出两个月,黄光裕和黄俊钦就放弃了服装销售,把小店改头换面,改成了电器店。就是这100平方米的小店最后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集团。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商店开张了,但从哪进货呢?这时候以前积累的客户关系就派上了用场,为黄氏兄弟这一时期争取到了家电产品货源。同时,他们还专门派人去广东番禺等地直接进货。
另外,面对走私的质疑,黄光裕则说自己当时出售的很多国外家电主要来自北京最大的收购站,在那里有大量出国人员从国外带回来的家电产品。货有了,拿什么和大商场竞争呢?1987年和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买家电只能去大商场,这也是唯一的去处。而作为国有企业,大商场的家电定价普遍比较高。要是把价格降低一两百元,那么消费者是不是就来自己的小店买了呢?这后来成为国美电器的一贯营销策略——薄利多销。
由于打出低价牌,消费者蜂拥而来,国美生意火爆。赚了钱后,兄弟俩没想到去挥霍,他们还有更大的梦想,就是把国美开到全国各地。?
1987年之后,国美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成长时期,黄光裕在北京又陆续开了几家名字不一的电器专卖店。
1988年起国美开始用电脑收款,当时电脑在国企中应用也不普遍,而其中的程序正是黄俊钦自己编写的。黄俊钦从小就有无线电方面的爱好。据说,有一年春节,他花了200元买了一个电视屏和一堆配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鼓捣了整整一宿,初一早晨全家人一醒来,竟然惊喜地发现,他们可以用黄俊钦组装的电视机收看节目了。黄俊钦在做生意之余,也不忘自学无线电和计算机。如今这一兴趣爱好在国美也得到了应用。
除了较早使用电脑收银外,黄光裕还是第一个想到利用广告效应的人。1991年,黄光裕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当时一般国营商店对广告都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卖不出去才需要做广告。结果广告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小投入换来大回报,电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货一卖而光”。后来也有人想学习国美的广告策略,但黄光裕已经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而且一包就是10年,黄光裕因此获得了第一个称号——“中缝大王”。
为了避免消费者看了广告也不知去哪买产品的情况发生,黄光裕说服那些用美金做产品形象广告的外国厂家与国美合作打广告,既让厂家广告开支得以减少,又让消费者“看得到买得到”。进而黄光裕又向厂家要求,赠予国美一些样品作展示,并开设相应的产品专柜,使顾客能看、能摸,现场就能买到。
随后,黄光裕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店名五花八门。1992年,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将他旗下所掌控的几家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到1993年时,国美电器连锁店已经发展至五六家。这一年,对黄光裕来说是重要的一年,黄氏兄弟财富增长后,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哥哥黄俊钦主攻他看好的房地产。北京恒基大厦就是黄俊钦投资建成的,后来被黄光裕买下来作为国美总部。
这样,这个当时只有24岁的小伙子,将独自去创办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以惊人的速度书写着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