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重利轻别离”,若干年前世人就给商人们盖棺定论,大多认为他们的感情世界极为匮乏,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渠源祯也不例外,他的一生可谓极为怪异,与子女之间虽没有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但是他与几个儿女之间的淡漠关系也算是少见的了。
渠源祯先后娶妻妾阎氏、乔氏和任氏,原配阎氏婚后不久就病逝,后他又续弦祁县乔家堡保元堂乔琅山的女儿,因渠源祯生性怪癖,为人处世、习惯作风都不得乔琅山喜爱,加之后又纳妾,且“多内宠”,与乔琅山和乔氏极不和睦,渠本翘便大多时间与母亲住在祖父家里,与父亲极为疏远。乔氏生渠本翘、渠本栋二子,渠本栋颇得渠源祯的喜爱,后渠本栋因病去世,让渠源祯很是伤心难过了一段时间,常常因此迁怒于渠本翘和其他子女,后还把渠本翘和任氏所生的儿子渠本梁逐出家门。渠源祯甚至对亲生的三个女儿也很是不近人情,到了三十岁还不让她们出嫁。被逐出家门的渠本梁一直流落在外,后来被冻饿而死,这更加剧了渠源祯、渠本翘父子二人的矛盾。
渠源祯本身就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个体,他虽然是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但在支持渠本翘爱国保矿、投资实业和兴办教育上却是出钱出力、出谋划策、极力支持的。他还多次捐输报效清政府,筹借款项,光绪皇帝甚至还曾为此特勅建坊。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渠本翘的政治生涯也随之结束。之后,他来到天津,从此再未出山。蛰居于津门的渠本翘,从此既不为官也不经商,而是潜心致力于收藏和著述,他一方面广泛收藏珍版古书与名家字画,另一方面征集文献,整理刊印发行。1915年,他还印发了刘奋熙诗集,并撰写了序言与生平事略置于卷首。第二年,应榆次县常赞春之邀,助资印了戴廷栻著的《半可集》。
1919年,渠本翘在天津赴友人酒宴时猝然去世,终年58岁。
据说,当时在天津的山西人,用近乎国葬的礼仪送别了渠本翘。而他离世的消息,远在山西已呈现出病态的渠源祯并不知道,因为家人怕老人听到消息后病情加重,所以对渠源祯隐瞒了渠本翘的死讯。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渠源祯平时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为此还专门订了许多种报纸,其中就有天津《大公报》。有一天他突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渠楚南学士去世了”,顿时觉得五雷轰顶,从那以后,这位久经风霜的老人就一病不起,第二年春天就去世了。
渠家父子一生恩怨重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观念造成了父子间的隔阂,时局的动荡、家庭的不和,拉远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们双方或多或少都对对方有着误解,但是他们父子一生却又都身体力行着同样的人生抱负,那就是为山西、为国家尽一份力量。共同的追求却因为种种原因阴差阳错,造成了父子间一生的矛盾,这就使渠源祯和渠本翘父子的人生多了一些悲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