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商整体败落之后,那些优越惯了的子弟们一下子承受不住这个打击,更多的是一蹶不振,萎靡下去了。他们有的沉迷于吸毒,有的流连于赌场,在醉生梦死中耗尽了前人苦心堆积起来的在战火中所剩不多的那点家底,有的干脆坐吃山空,过了今天不管明天会如何。
而常家却在那个历史关口,成功地完成了从外贸世家到教育世家的转化。靠着严格的家规,常家后人没有走入烟馆、赌场,却步入了学堂。常家人从“商”到“儒”的成功转变,保留了家族实力,使常家一脉的香火至今繁盛不衰。
一向注重儒家正统思想的常家人,并没有在商场失意后失去精神支柱,堕入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辛亥革命爆发后,封建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很快让路给资本主义的买办商人,加之民族工业中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的产生,更是难敌国外大批量的机械加工,再有晋商本身没有在社会变革中抓住好的机遇,顺应时代变化,固步自封和缺乏创新,因此曾叱咤商界数百年的一代商帮很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买办商人的主流消费者,整日吞云吐雾,任由鸦片对自己身体和财产进行双重掠夺,几代晋商辛苦创下的家业就这样迅速地随着鸦片烟消云散。惟有不甘心这样被历史遗忘的常家仍在做着努力挣扎。
靠儒贾结合发家的常家,重新拾起儒家的正统文化,于1903年兴办起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学校——笃初小学,1904年办起女校,1905年又办起笃初中学。常家还强制要求常家子弟一律入校学习,这使常家后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启蒙,为他们后来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材读本,常家所办学校的教材都是常家长辈们自行编撰的,但这并不影响书的包罗万象和教育的多样性,在当时常家自编的小学教材中,就有一本是常家进士常麟书编撰的《外史歌略》,内容涉及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这本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四言歌诀的形式编写而成,特别易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诵读。在歌诀之后,还配有更为详细的解释,这样系统的教材,即使拿到今天来说仍不失为一本上好的书。
据不完全统计,在1937年以前榆次县人口近20万人,仅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中,常家子弟就占到40%之多,而当时常家总人口也不过就千余人。那时还不流行女子读书,在太原女子师范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榆次常家的姑娘,可见常家教育并未出现重男轻女现象,不管男女都一视同仁。
正是由于常家注重普及教育,因此常家后人中出现了许多各界名家,在学术界、政界、工商界都有优秀人才,目前这些人才更是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海峡两岸。
常家打破旧观念,推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给女性解放开辟出了一方新天地。站在历史的舞台上,常家当之无愧为新式教育的推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