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范家的命运似乎在一夕之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清代最大的贪官和珅成了范家的催命鬼,他把范家这块大鱼压榨的尸骨无存,直至将范家置于死地。
由于后期种种原因,范家败落了下来,开始不停地向朝廷进行借贷。朝廷最后一次借给范家30万两库银时,已经将范家的底牌摸了个清楚:范氏家族当时在直隶、河南等20个州县有众多的盐店,在沧州有囤积盐的仓库,在苏州有管理赴日的船局,在北京的商店有3家……总价值为白银370000两~470000两,以上尚不包括范家在原籍介休的财产。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间,由于乾隆皇帝的宠信,和珅以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的身份在朝中位高权重,而谁又能想到他正是决定范家命运的关键人物,可以说,范家遭遇不幸的源头就是从和珅执掌户部的大权开始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轰动全国的“甘肃冒赈案”被揭露,乾隆皇帝惊叹“从未有过之奇贪异事”,下令亲自严查此事,这一后果直接导致陕甘总督勒尔谨自尽,浙江巡抚等五十多名贪官被处斩。从此,朝廷开始强化对贪官污吏的整治,但最大的贪官和珅竟是屡任查办要案的最高钦差大臣。
同年,范清济新借库银30万两,户部原定让其14年分还。但是让人意料之外的是,和珅对这笔借款的耐性根本等不了14年,他的迫不及待致使范家彻底跌入了深渊。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山东库银亏空案”暴露之后,在朝廷的威压强迫下山东巡抚自尽,后清政府又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处斩了闽浙总督和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巡抚,这样一来,清政府加快了对国库资金的清理。总的来说,范清济不属贪官之列,但是在官字当头的年代,清理国库资金的具体措施却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了积欠国库银两的商人头上。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范杜向户部禀明范氏家族近年实情:“每年采办洋铜需船七只,每办发一只铜船,记货本船价应需银二万三四千两,是以共需银十五六万两,至从前所称铜费需八万两之数,原系兼办盐务可以通融协济,今将盐务撤去,仅给银八万两,止敷办发铜船三只,实不能供六省鼓铸之用。”之后不几日,上谕:“范清济自办运铜、盐以来,拖欠官项累累。该盐政极力催迫,始终悬,不能依限完交。今不得已另觅妥商代为承办。而伊子范李经营一切,克扣自肥,殊属贪得误公。且从前范毓籛盐池产业尽为范清济变抵官项,而现在范清济父子转得坐拥厚资,脱然事外,不足以昭情理之平。扔恐范清济不肯归还范毓籛原产,籍端延宕,著传谕农起,即查明范清济原籍自置产业共有若干,以为赔缴前欠之用。”
时隔一年,清政府又传谕江苏巡抚闵鹗元:“就近严行查封(苏州铜库库存),勿使丝毫走漏。所有苏州办铜官局并出洋船只及应需一切什物,并饬令范清济全行交代,新商王世荣接收,以资办运。”就这样,范清济在苏州办铜官局的六艘出洋船只和商船的一切物品,全部交给了朝廷任命的新的商人。
数月之后,乾隆皇帝谕批:“范清济亏欠铜斤有数十万斤之多,乃该商具呈时并不据实声明,希图含混借帑,其属狡诈。所有伊员外职衔亦应革去,以示惩儆。”随即,清政府就革除了范氏在内务府、户部等的官职。此外,还下令严加审讯范清济兄弟,然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查封了范氏家族的全部家产。这样一来,持续了60年之久的范氏家族的中日贸易活动就此终结,范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也随之消失殆尽。
紧接着,朝廷又责成山西巡抚农起查处范氏家族的财产,先对范清济与其叔父范毓籛的产业划分成两大部分,后又将范清济占用其叔父的家产拨还给了范毓籛嫡派长孙范重。最初的范毓籛盐池的所有产业已经全部让范清济给变抵官款了。以前所欠的长芦盐税银11.2万余两,就由范清济的儿子范李全部还清,然后把其余资金作为赔缴前欠。此外,朝廷还明令条文规定凡系范清济父子自置私产及盐店、铜局尚有积存货本一律解交给内务府充公。就这样,兴盛了百年的范家就此衰落了下去。
由于乾隆皇帝对所谓的贪官毫不手软,直接一个一个地严加查办,更甚至是一批一批给砍头,但随着他自己日甚一日的挥霍浪费及更加奢靡的享受,特别是在奸臣和珅掌持朝廷大权之后,朝廷急剧腐败了下去,而紧跟着贪官也就越来越多。
在对付贪官上,乾隆还有一个手段,就是“抄家”。凡是稍有些贪污的(包括积欠国库银两),他都要下令进行抄家,除了犯罪之人被问罪之外,还要把全家老小都扫地出门,大部分被发配到了边疆,而其全部家产从土地到宅院,从车马到小物件,从金银珠宝到古玩书籍,零零碎碎,全部查抄,然后移交宫中。少则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更甚至是数百万两。民间把这种手段称为“宰肥鸭”,意思是养肥一个杀一个,乾隆也因此落下了“抄家皇帝”的称号。
但查抄回宫的赃银赃物,并非都是充了“公”,有很大一部分落入最大的“肥鸭”——和珅的私囊。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抄家时,他的家产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于是民间就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而范家就是在和珅的“撑腰”下被迅速查抄的。由此可见,置范家于死地的操刀手和珅的权利与财富究竟有多大。
介休范家,实际上是最大的贪官和珅“清理国库”的牺牲品。范家被抄的财产也大多进了和珅的府中,但那充其量几万两的“赃物”甚至再加上范家所有的家产,对和珅来说其实远不及他所有财产的十分之一。
一代皇商范家灭亡了。这个所谓的世袭皇商,来源于朝廷,最后又在朝廷的手里走向了灭亡。或许这也和晋商们与朝廷太过紧密的依存关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