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山西商人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乔家、常家、曹家、渠家、王家是当时最有名的富商大户,但这也仅仅只是众多晋商中的几个代表。这些家族在鼎盛时期,各家资本都在千万两白银以上,所开设的商号分号更是遍及全国各地。
山西人秉承着“生子有才可做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传统理念,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些商业活动。他们的经营范围很广,有茶叶、盐、粮、绸缎、药材、布行、颜料、钱庄、木材、票号等,“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牛羊骆驼马,点点面面行行业,山西商帮最当家”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明清时期的山西商号,数量之多可谓举不胜举。仅仅是祁县的乔家,分号就遍布了当时中国版图的角角落落。在包头城更是创下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荣耀,乔家人几代的奋斗,不仅仅繁荣了一个家族,而且还崛起了一个城市。
当时,山西人就把榆次的大布、太谷的灯笼、平遥的颜料推向了全国各地,使这些成为了风靡全国的畅销商品,伴随而至的是经营这些物品的店铺林立,而晋中也因此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圣地。1836年,山西商号就有近五万户,他们的足迹走遍天下,并且发展到朝鲜、日本、韩国等地,最远甚至漂洋过海经过英吉利海峡到达了英国首都伦敦,被称为“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
清朝末期,平遥古城富商大贾云集、商号林立,这些商家经营的项目无所不包,这样一个小城仅店铺就达二百四十多家,不少店铺专门做大宗批发业务,在全国各大城市、码头都设立了分号。因此被平遥城誉为“填不满、拉不完”的圣地。随着日升昌票号的创办,平遥的金融业更是飞速发展。仅几年时间,就云集了当时在全国最有影响的二十多家大票号和十多个大钱庄,这无疑奠定了山西在全国无可争议的金融中心的地位。
当时的晋商是非常富有的,一些大商号常常是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立分号,形成了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分号与总号、分号与分号之间,以及商号与客户之间的大宗买卖所需的现银解运买卖越来越多。
到清末,山西票号在国内的近九十个城市和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地设立分号四百多家。中国的兑汇业务算是由山西票号彻底垄断了。发展到最后,清政府甚至把山西票号当做了自己的财政部,由此可见山西票号当年的辉煌。可以说,山西票号控制了清朝二百多年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