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溪县城
梅溪县位于福建的东南部,闽江中下游。这个山区小县,有十多万人口,盛产橄榄、柑橘,传统产业有著名的陶瓷、油纸伞,还有手工土特产“三宝”橄榄、糟菜、粉干等,也是个著名的侨区。梅溪河从县城的西边绕过,向东南方向流入闽江。
四年前,即1949年初,南下干部长江支队在全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声中,随军南下开辟新解放区。从太行山下、汾河岸边,长途跋涉几千里,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武夷峻山高岭、东海前沿、闽江两岸。于1949年8月30日到达梅溪县城,与当地地下党和游击队胜利会师后以一个中队的编制,即一个县、五个区的领导班子建制,接管梅溪县,建立新的人民政权,并有步骤地开展了剿匪、反霸,摧毁保甲制度,建立人民政权,镇压反革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恢复发展经济,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等工作并顺利开展,使整个县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县城的码头就在靠街的溪边。周尚祥带着小双元沿着石阶上去就到达县城的街上。小双元兴奋地说:“这下真正到达县城了,不要再坐船坐车了。”父亲也笑着说:“是啊!今后你就要在这里上学和生活了。”靠溪的街道有三百多米长,街道两旁都摆满了蔬菜、水果、鱼虾水产和鲜活鸡鸭等农产品,朝北面的街道两旁有银行、供销社、饮食店和土特产店等店铺,整个县城的街道形成一个“丁”字形状。
南下干部的家属陈大姐正在街上买东西,她一眼就认出提着行李领着孩子的周尚祥,热情地招呼道:“老周啊,你从老家回来啦!也把娃带来了。”于是,我们随着她一同向县委大院走去,一路上她还不断打听北方老家的情况。
县委大院就在县城北面的一个山包上。从街上走过去需要二十多分钟。从山下到山包上有一条宽敞的石阶路,顺着石阶路往上走一百多米,就到了大院。听说县委大院原来是县中学的校舍,是海外华侨捐建的,后来县中学搬迁到另外一个镇上,这里就作为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场所。大院的建筑和各种设施都具相当规模。大院南面有一个宽大的广场,有四五个篮球场大,大院北面有两座大楼,靠右边的是县委办公用的,靠左边是县政府用的。两座大楼都是从山包的北面半坡下建起的,有五层楼,地下两层,地面三层。大院的东西两头是一些配套建筑,有礼堂、食堂、宿舍,南下干部的家属也都住在大院里。
在县委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挤满了人,原来是大家听说周尚祥从北方老家回来,还把家里的娃也带来了,都来看望。看着都是南下干部和他们的家属,小双元把家里带来的核桃、枣等家乡特产分给大家品偿。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笑,打听着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南下干部的家属都夸奖说:“这娃真好,一点也不怕生。”小双元听到他们的讲话口音都和老家的人一样,一下觉得亲近了许多,心情也放松了。周尚祥也对小双元说,这些都是叔叔、伯伯和姨姨,还有你的一些小同伴,今后就要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和玩耍,小双元会意地点点头。
小双元的新妈妈叫黄新莲,临近傍晚也从区里赶回县委。她大约三十岁,中等个儿,洁白的圆润的脸蛋,剪着短发,穿着一套灰色干部服,说起话来本地口音很重,看上去很干练、利索,一副农村基层干部的样子。她边走边想,这老周真冒失,把老家的娃带来,事先都没给我商量,等等看看孩子怎样再说吧。
晚饭后,县委组织部的陈部长也来看望。他问了小双元的名字、年龄和念书的情况,小双元都一一作了回答。陈部长指着黄新莲说:“这是你福建的妈妈知道吗?”小双元说:“在老家时奶奶说过,在这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陈部长听了后说:“这娃真懂事!”
接着,陈部长又和周尚祥夫妇商量着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安排。陈部长说:“老周在省委党校的学习还要一年多才能结束,黄新莲在区里工作,孩子就放在县委会,由通讯员小于管生活。在县委食堂吃饭,再找一个和娃差不多大的在一起住也有伴,念书就跟大院的孩子一起去县城小学。”周尚祥说:“陈部长给我们考虑得很周到了,就这样安排好了。”
陈部长走后,房间只剩下周尚祥夫妇和孩子三人。黄新莲把孩子拉到身边剥龙眼和香焦给孩子吃。小双元感到这个福建妈妈也很和蔼,胆怯的心情一下放松了下来。望着一身北方农村孩子打扮的小双元,黄新莲说:“明天带孩子到街上买些换洗的衣服和用具,不然人家会说我们的孩子很土气。”周尚祥笑着说:“今后孩子的一切都听你安排吧。”
第二天上午,周尚祥夫妇带孩子到街上逛了大半天,买了换洗的衣服、鞋袜、铺盖和蚊帐,还买了上学用的文具。回来后,换上新衣服的小双元一下精神帅气了很多,黄新莲也觉得孩子越看越可爱,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母亲的责任感。
县人事局的周局长也是南下干部,和周尚祥是老熟人,身边也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听说周尚祥想要让小双元和他的娃一起住,满口答应,并高兴地说:“这两娃同岁,在一起有伴,跟亲兄弟一样,多好啊!”
二、大院里的小伙伴
大院里的孩子有近二十个,大的十一二岁,中等的八九岁,小的只有五六岁,甚至还有更小的,都是南下干部的子女。平时玩耍分男孩一伙和女孩一伙,有时也合起来一起玩耍。男孩往往会干一些出格的“坏事”,女孩知道了就会向大人告状。所以男孩们往往会瞒着女孩自己玩,不过很多都是兄妹、姐弟的关系,一些“坏事”总会泄露出去。
男孩中有个名叫许建明的,因年龄最大,点子也多,自然成为男孩一伙的领头人。他说去做什么,大家都会跟随一起干。他因为调皮经常被父亲训骂,有一次不知干了什么“坏事”,被父亲打了两下,在外面躲起来了,晚上也不回家。他母亲急得哭着向他父亲要人,发动大院里的人到处寻找,最后发现他躲在一棵大树上。
同小双元住在一起的名叫周胜利,比小双元大几个月,据说他在北方的老家和小双元家住得相隔近二十来里路,但在周氏家谱上却是同族的宗亲。他比小双元早来南方一年多,平时处处都保护着小双元,人家还以为他们是亲兄弟。小双元也最听他的话,出去总是跟随着他。
李解放是男孩一伙中的“小不点”,仅七岁多,聪明、能干,也最听许建明的指挥,是他的得力的助手,在玩游戏时,李解放总是冲锋陷阵的急先锋。
女孩一伙中的大姐叫陈淑英,她长得清秀,性格活泼,读书是孩子们中的“尖子”,是小学少先队的大队长,孩子们都称赞她知识丰富,也怕她三分。她在女孩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大院里经常会带着男孩、女孩一起做些好事,组织孩子们一起做作业,相互学习帮助,还会给大家讲革命故事。
看小人书、讲故事,这是大院孩子们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些小人书,有的十几本,有的几十本,大家会互相攀比,看谁的小人书多,还会互相交换着看。小人书的名目繁多,例如有《鸡毛信》、《刘胡兰》、《赵一曼》,还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系列丛书。有的小孩会模仿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讲故事、做表演。
孩子们也有怀乡思亲之情。他们都是从北方来这里才一两年,聚在一起经常会谈起北方老家的人和事,总觉得还是北方老家好,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留恋和向往。
有的说,北方老家气候比这里好,夏天热了很少出汗,也没有蚊子,冬天下雪可以堆雪人、溜冰,而这里夏天炎热,蚊子多,一天不洗澡都受不了,冬天见不到雪和冰。
有的说,北方老家好吃的东西多,核桃、红枣、苹果、梨、西瓜、甜瓜特别香甜,还有奶奶做的馍馍烧饼、枣花子香喷喷的又香又甜,讲的大家直流口水。
还有的说,北方老家过年真热闹,杀羊、宰猪、唱戏、赶集、走亲戚、荡秋千、压油油、玩铜钱、滚铁蛋,玩得真痛快。什么时候能回老家过年多好呀!
还有的说,北方老家的牲口多,除了牛、羊之外,还有驴、马、骡子。冬天坐在热炕上听奶奶讲故事、猜谜语,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在大院北面的山坡下有一片果树林,主要的水果有梨、龙眼和香蕉,是属大院的管理范围,但没有人管理,只是到成熟的时候摘下来分给大家。有一天,许建明带领一伙男孩去山坡下偷摘水果,他们有的望风,有的爬到树上摘,有的在树下接,然后大家躲在草堆里偷吃,边吃边议论,并说要保密,不能给大人知道。许建明说:“就怕女孩一伙知道了会去通风报信。”李解放说:“我看送一些水果给她们吃,叫她们保密就是了。”于是大家提议由李解放去送水果给女孩们。当李解放把水果送给陈淑英时,陈淑英笑着说:“我就猜到你们会去偷摘水果,不过还算老实,送水果给我们,我们就替你们瞒着。但是,今后不能再犯。”这件事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去了。
到溪里游泳也是男孩们经常偷干的事。城边的溪水急,河底深浅不平,大人们一再警告说,没有大人带领,不准他们去游泳。但男孩们总爱偷着去。有一天,又是在许建明的带领下,偷偷到溪边游泳,但不久就被女孩们侦察到,陈淑英马上报告给县委管孩子们的通讯员小于。小于飞跑过去把他们从水里抓上来,有的还光着屁股。他们埋怨说,肯定是女孩们通风报信的。
用弹弓打鸟也是一种很热门的游戏。男孩们几乎人人都有一把弹弓。这种弹弓是用木杈和两根橡皮做成的,中间夹一小粒石子,就可以用来打鸟。有时他们三五成群地结伴到北面山坡下的树林里寻找鸟群,主要有麻雀、山鸡和一些说不出名字的鸟。他们每次都会有一些收获,有
时还会爬到树上或一些旧房屋的屋檐下掏鸟窝。打到鸟后,他们会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用火烧着吃,都说这鸟肉香喷喷的真好吃。
女孩们主要是玩跳绳、踢毽子和学织毛衣,她们也许慢慢习惯了,知道男孩和女孩爱好不一样,对男孩那些淘气的玩法也都睁一眼闭一眼,很少过问了。
三、县城的小学
小双元的大名叫周晓元,大院里的小伙伴都习惯叫他的大名,只有他爸爸仍习惯叫他的小名。他爸爸妈妈在大院住了十多天后,都要准备走了。爸爸要到省委党校学习,妈妈要到区里工作。临走前对他的生活和上学都做了安排。生活上由县委通讯员小于照看,每月的伙食费和零花钱都放在小于那里,吃饭就在县委机关食堂,他妈妈时不时会从区里回来看望。他和周胜利住在一起,衣服是包给城关洗衣店洗,洗衣店会定期派人来领送。上学的一些手续就由通讯员小于和周胜利帮忙办理。
县中心小学位于城关东南角的半山坡上,一面临溪,可以看见“哗——哗——”奔腾的溪水,一面背靠茂盛的山林树木,可以听见“喳——喳——”的鸣叫声,山林深处有一座寺庙,不时传出阵阵钟声,升起袅袅青烟。据说,这所小学历史悠久,早年是一座书院,出了很多名人学士。
开学的前两天是学校报名、注册的时间,大院的孩子们上午都三五成群地去学校报名注册,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周晓元跟随周胜利一起去报名,他们都是上三年级的,但却没有被安排在同一个班。周晓元在学校时不敢讲,回来却吵着说要与周胜利在一个班,后来县委通讯员小于找了学校的领导,才把他们调到同一个班。
开学上课后,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新来的周晓元,有的说,又来了一个“两个声”,周晓元不懂他们讲的什么意思,就小声问周胜利:“什么是‘郎嘎香’?”周胜利说:“就是北方人的意思,不要管他们。”周胜利是班上的少先队中队长和班长,他就安排周晓元当班上少先队的小队长。有周胜利的保护和支持,再加上学校老师对南下干部的子女也特别关照,周晓元也渐渐壮起胆来。但是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同学们平时都是讲本地话,老师和同学上课讲的普通话本地口音很重,听起来很吃力。在学习上周晓元总是感到似懂非懂的样子。多亏周胜利的帮助,他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逐步进入了状态,跟班上的同学也能融洽相处。大院里的孩子除了在一起玩耍外,也自然按照年级一起做作业,大孩子会帮助小的孩子做作业。看到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大人们都会夸奖鼓励他们。
学校所谓的上体育课,除了教广播体操外,就是劳动。学校的后山坡上有一个小山包,为了挖平小山包修整成操场,每逢上体育课老师都带领大家挖土、挑土。体育老师看上去像个农民的样子,他一边指挥大家劳动,一边带头干重活累活。周晓元在北方农村长大,干这点活得心应手,挖土、挑土样样干得都很利索、卖力,体育老师也夸奖他干得好,本地的一些同学也都说,这个“两个声”劳动不错。全校各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轮番劳动,终于把小山包挖平,修整成有两三个篮球场宽大的操场,还在操场中央用土筑起一个讲台,竖起一根旗杆。全校的一些集会和做广播操都在这里进行,同学们看着自己辛勤劳动建成的新操场格外兴奋,课余时都在这里奔跑、跳跃、打球和做其他活动。
学校除了上课教各种文化知识外,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唱革命歌曲,声援抗美援朝,发动同学们给志愿军叔叔写慰问信等活动,政治气氛很是浓厚,使学校呈现出一片勤奋学习、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