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亲的离休生活
周晓元的父亲于20世纪80年代初离休,由于子女们都在福州工作,到了80年代后期就从闽西搬来福州定居。经双方组织部门协商,就把他们安置在周晓元所在单位的老干部门代管,参加代管部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在周晓元住的大院里安排了一套旧房子。两位老人当时身体都还很健康,也没有请保姆,就由周晓元一家人照顾。
住的大院环境十分优美,大院的西边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周围有几棵大榕树,夏天人们在树下乘凉聊天,还有一片草地和一些运动器材,老年活动中心就在大院旁的一座楼房里。父亲的生活十分简朴,没有什么特别嗜好,不抽烟,也很少喝酒,但每天早上饭前总要吃上大半碗地瓜,每晚睡前喝一杯牛奶,平时从不吃高档的糕点和面包,而是喜欢把馒头掰成一块块泡在开水或牛奶里当点心吃。他也不会打麻将,有时和孩子们玩玩扑克牌,平时就在大院的池塘边散步,打太极拳,碰到一些老同志聊聊天,到老年活动中心的阅览室看看报纸和杂志。
面食和陈醋
山西人爱吃面食,周晓元的父亲不但爱吃面食,还会做面食,而且会做出各种花样。他把做面食当做一种有趣的事来做。在闽西山区时他就有一套做面食的工具,在搬家时这一套工具也都搬来福州。切面板是柯木做的长宽有1.2米,擀面杖分大、中、小好几根,还有蒸笼和一口大铁锅。
每逢节假日,孩子们都过来给两位老人家凑热闹,家里总是忙着做各种面食吃。这个孩子说:“爷爷,我要吃你做的水饺。”那个孩子说:“爷爷,我要吃你做的肉包。”他总是笑哈哈地说:“好!好!爷爷都给你们做。”只好轮流着做,这次做水饺吃,下次就蒸包子吃。
他还把怎样揉面、发面、擀饺子皮、包饺子、切面条、面片和蒸馒头、包子的经验教授给女儿和媳妇,所以后来女儿和媳妇也都会做各种面食。他还嘱咐说:“吃完水饺后一定要喝上几口饺子汤,这样容易消化,不会涨肚子。”
每逢大的节日,如春节或八月十五,他会按北方老家的习惯蒸各种花样的馒头、包子、枣花子,还会用面团捏、搓成各种小动物,如兔子、小鸡等,孩子们把蒸好的小动物捧在手上或挂在脖子上,爱不释手,也舍不得吃掉。
爱吃陈醋也是父亲的一个习惯。家里一年到头都离不开陈醋,炒菜、煮汤都要加上一点陈醋,吃水饺和包子也都要沾上一点醋。他还常说:“经常吃点陈醋可以帮助消化,软化血管,有益健康。”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每逢春节过年,大年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全家人一边围着电视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文艺节目,一边要包很多水饺,放在那里等正月初一早上再下锅吃。周晓元的母亲是福州人,她说:“正月初一早上要吃太平面,全家一年都平平安安。”父亲说:“按北方老家的习惯,正月初一早上要吃水饺,全年大吉大利。”于是只好水饺、太平面都做,每样都吃上一点。
钟情于戏剧
父亲对戏剧其实并不懂行,只是爱凑热闹而已。
以前他在省文化局工作过多年,在那里有很多老同志和朋友,凡是有文艺会演节目或是试放新的电影片,都会送票请他观看。不论是京剧、越剧、闽剧,还是杂技、相声、评书、快板,他总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多么炎热的天气,他都会赶去观看。
大院的老干活动中心经常会举办离退休老干部的活动,诸如打球、下棋、唱歌、跳舞、打太极拳或春节团拜、老年节的游园抽奖活动,他也都会积极参与和观看。同志们都称赞说他:“贵在参与,身心健康,乐在其中。”
他对山西老家的一些地方戏剧也很留恋。每天都要翻阅山西电视台节目,看有没有地方戏剧节目。他有时还抱怨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一点地方特色。
于是,他就托山西老家的一个侄儿,把山西带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剧目,什么《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木偶戏剧》等做成光盘寄来,有空就叫孩子给他放在电视上播放一下,自得其乐!
南下干部的聚会
定居在福州的原梅溪县的南下干部有二十来人,分散居住在福州市区的各个角落,他们都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友情深厚。他们都希望能经常在一起聚一聚、聊聊天,互相看望。于是他们就相约,定期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聚会。每年正月初三作为团拜日,每年9月份作为南下福建纪念日,大家都会带着家属和第二、三代的后代来参加聚会,互相问候身体情况和家人的学习工作情况。
现在梅溪县的领导,得知他们聚会的情况,特地派人前来慰问,还资助一点经费,供他们聚会活动费用,并希望他们有空多回梅溪县看一看,为县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多作贡献。
父亲对这些老同志的聚会非常看重,每次去聚会前都提前做好准备,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等待孩子们开车送他去参加。记得有一次孩子们事先讲好上午八点半会来接他去参加聚会。他不到八点钟就等不及了,自己叫保姆陪他乘的士赶到聚会地。孩子们八点半来接他,找不到人,又怕他走错路,到处寻找。等孩子们赶到聚会地时,别人说:“你爸很早就赶到这里了。”
想念老家
人到老年,特别眷恋小时生长的故乡故土,怀念已逝去的先辈,想念老家的一些人和事。
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回过一趟山西老家,后来患了心脏病,就没有再回去过,但他总是常念叨老家。只有周晓元是从北方老家来的,还知道老家的一些人和事,几个孙子辈的孩子连老家都没去过,对他们来说,那是很遥远和茫然的地方。
以前老家农村没通电话,都靠写信联络,后来也通了电话就方便得多了。父亲一有空就对儿子唠叨说:“你有没有写信问一问老家的情况呀?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呀?”还说:“叫他们把你爷爷奶奶的坟墓看管好,坟上的松柏树长多高了?”周晓元说:“现在都不用写信了,电话、手机都很方便,老家人的生活好多了,都没什么困难。”
有次周晓元看父亲这么想老家,就开玩笑似的对父亲说:“我陪你回去一趟吧!从福州早上坐飞机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太原,然后再坐三个小时的汽车,当天就可以到达老家了。”父亲兴奋地说:“有这么快呀!那好啊,我可以乘飞机吗?”这时,母亲就马上认真地说:“你不要这样跟你爸说,他身体这样怎么能坐飞机呢?”
就这样,回老家也只有说说而已。
二、退休后的余热
2005年初,周晓元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原来他打算退休后要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要带上全家到一些地方旅游,还想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电脑来充实自己。但是,刚办完退休手续,又迎来要他继续发挥余热的工作。
担任金融研究会的秘书长
刚退休,行领导就找他说:“金融研究会需要一位有经验的老同志担任秘书长,负责研究会的日常工作。我们考虑你刚退休,身体也很好,担任这项工作比较适合。”周晓元考虑后,感到刚退下来,过渡一段时间也好,就欣然答应了。
金融研究会是一个社会团体组织,主要进行金融方面的业务课题研究及金融系统人员联络交流等。金融研究会已有两个具体工作人员,周晓元到任后,同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一起,提出工作的具体计划方案,并向研究会的领导作了汇报,就开展起了工作。
他们首先将分类的业务课题分发给有关人员,限期写出论文,然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分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他们还利用一些节日和庆祝活动组织金融系统的人员开座谈会、联谊会进行交流,畅谈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战线上的大好形势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经过半年多的工作,金融研究会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领导及系统内的同志们的好评。
担任退休党支部委员和活动小组长
周晓元退休后,单位的老干处领导就对他说:“你是‘年轻’的退休干部,也要为退休人员作些贡献,发挥余热。”于是,把他增补为退休党支部的支委,还担任退休活动小组的组长。
单位的退休人员有八九十人,党员也有三十多人,各项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党支部每月定期组织一次生活会。根据退休党员干部的特点,强调看现实、忆历史,深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做到人退休,思想不能退休,紧跟形势发展。
退休活动小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每周组织退休人员参加唱歌、跳舞、打太极拳、下棋等活动。每逢一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都会组织退休人员积极参加文艺会演。大家焕发了精神、锻炼了身心,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唱响时代主旋律,抒发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还组织退休人员实地参观考察新的建设项目和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一方面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另一方面让老同志贴近社会,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分享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促进福建的经济建设发展,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老同学聚会的牵头人
周晓元在上初中和专科学校时,都是担任班级的班长,自然是老同学聚会的牵头人。现在的老同学基本都退休了,有了空闲的时间,时常催他牵头聚会。
老同学聚会比较随便,一般一两个月聚会一次,到公园或一些风景点游玩聊天,也有相约到外地旅游。
有时遇到一些老同学生病住院或家庭有什么困难,大家也会相约去看望慰问。
老同学间如同亲兄弟姐妹一样亲切,友情纯洁深厚,大家都非常珍惜,也非常怀念过去那段峥嵘岁月。周晓元也乐于当这热心的牵头人。
三、寻根之旅
回老家的梦
为了圆父亲回老家的梦想,2008年的一个金秋时节,周晓元终于带着全家三代七八口人,踏上回老家的寻根问祖之路。
父母亲是没办法去了,在动身前,父亲又反复嘱咐要带一些礼物回去,要重点看望哪些人等。于是,周晓元买了福建特产茶叶、牛角梳和水果糖,然后计算好要送的人数,把这三样东西分装成若干袋,每袋内装一斤茶叶、一把牛角梳和一斤水果糖。先把这些东西邮寄回去,他们再轻装上阵,乘飞机去。
孩子们第一次回老家,都非常兴奋和激动,像是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旅游一样。他们先乘飞机到太原住了几天,游览了五台山,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等名胜古迹,深为山西的古老文化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