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元在20世纪70年代同爱人回过一次老家,现在已相隔三十多年了。当年的情景似乎又浮现在眼前。当时的交通十分不方便,路途乘火车转了四次车,用了五天时间才到达临汾。县城离老家还有二十五里路。先顺路搭了一段去煤窑拉煤的骡车,再提着简单的行李走了十来里的山路,才总算到达老家。
当时老家的村里还很贫穷落后,晚上点的是煤油灯,盖的虽然都是干净的铺盖被子,但不时仍有跳蚤、虱子骚扰,也没有洗澡的地方。一些亲戚朋友都热情地请他们吃饭。按当地的习惯,请远方的客人包饺子吃是算隆重的了,但饺子包的都是素菜,个别的在素菜里加一点炒蛋,很少有包肉的。
周晓元的爱人,经常在孩子们的面前说起当时老家贫穷落后的状况,所以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似乎老家还是当年落后的样子。
家乡的变化
周晓元一行,在太原游览了几天后,借了两辆小车又动身向老家方向开去。沿途看到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山水相依,特别在夕阳照射下,那美不胜收的景象,真是令人陶醉。面对这黄土高原上的七梁八沟、山岭沟坎,周晓元对孩子们说,这就是北方老家的特有景色。一路上都是高速路,只要三个多小时就到达县城。他们怕孩子们住不习惯农村的土窑洞,就打算住在县城的宾馆,白天回老家去,晚上再到县城住。
听说从县城到老家的村里,早已修好了一条水泥路。第二天上午,他们从县城开车到老家,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车子刚到村口,就一大堆人围上来。周晓元除对本家
几个兄弟还有点印象外,其他都是陌生的面孔,特别是一些小孩都不知道是谁家的。
这时,周晓元不由得想起那首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觉得这不正是自己此时此地的真实写照吗!老家和父亲一辈的老人大多都不在世了,就剩一些兄弟辈和侄儿辈的。
老家——贤腰村,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老的土窑洞都变成一排排砖瓦窑房洞,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点上电灯,用上电器,不少人家里都有电话和手机。唯一遗憾的是村里的大槐树都被砍掉了,再也不能在树下乘凉玩耍了。原来的波池(旱水池)被填掉盖房子了,再也不能在池中戏水游泳了。
亲情难舍
他们被安排住在一个本家兄弟的宽敞的院子里。院子里有五六孔砖瓦窑,窑洞是用砖拱成窑洞的形状,窑顶上用土铺盖着,再用砖瓦彻成护坡和流水道。窑洞里面用白灰刷过,装上电灯,门窗装上玻璃,地上铺着方块砖,亮堂堂的,冬暖夏凉,很有地方特色,每间房里都放着干净的铺盖被子。孩子们从来没有住过窑洞,非常好奇,都高兴地说:“我们就住老家的窑洞,不要到县城住宾馆了。”
老家的几个本家兄弟早就作了准备,通知远方的亲戚和村里的一些街坊邻居,在第二天来会亲相聚,欢迎周晓元一家人回来探亲,还办了七八桌酒席。周晓元也把从福建带来的特产分送给每家每户,真是亲情依依,热闹非凡。
接下来的几天,周晓元先率领全家去祖父母坟墓上祭拜,按照老家的风俗,买了烧的香烛、纸钱和贡的食品,给祖父母作揖、叩头、跪拜,再向坟上添上一把新土。在跪拜时,周晓元似乎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爷爷,奶奶,我回来看您们来了,您们在地下听见吗?”他起来得特别慢,起来时似乎眼睛都有些湿润了,孩子们忙问说:“您身体不舒服吗?”他连忙摇摇头。孩子们怎么能体会他从小就远离家乡,日日夜夜思念老家亲人的感受呢?
在村里,本家几个兄弟都争着相邀要请他们去家里吃饭,每家都备了下酒的各种特色菜,大都是饺子和包子。孩子们特别爱吃小米粥配烙饼,每到一家都拍照合影留念。
北方的秋天景色十分迷人,村外的田野里,到处是一片片快成熟的玉米和小米。玉米长得一人多高,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还有小米的谷穗沉甸甸地弯着腰,在微风中摇摆着,像是金绿色的起伏的波浪。孩子们特别喜欢在村外的田野里游玩观赏,有时在地里掰几穗鲜嫩的玉米回来煮熟啃着吃。
每家的院前屋后都栽有果树,这时节正是苹果、核桃和枣快成熟的季节,孩子们也淘气地爬到树上摘苹果和鲜枣吃。还拿着摄像机,把村里一排排砖瓦窑洞、肥壮的牛羊和骡马、长满果实的果树和田野的景色摄录下来,准备回福建放给爷爷奶奶看。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在老家度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周晓元一家人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家的亲人,踏上南归的路程。
在回程的路上,孩子突然问周晓元的爱人说:“妈妈,你不是说老家有很多跳蚤、虱子吗?怎么我们住这么多天都没见到呀!”她说:“老家变富裕了,卫生条件也好了,当然不会有跳蚤、虱子啦!”再过几年我们再回来玩好吗?”孩子们都齐声说:“我们坚决拥护!”
四、纪念南下六十周年
跨入到21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飞跃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新阶段。祖国迎来一个接一个的喜庆,真是喜事连连:香港、澳门接连回归祖国怀抱,为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市场经济时代;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迎接举办2010年世博会;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接连飞上太空,扬我国威,振奋人心……
纪念大会的盛况
2009年的九月,正值金秋时节,福州天气晴朗。周晓元的父亲很早就接到一些老战友的通知,说要在九月份举行南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企盼着这来之不易的六十年,非同寻常的六十年,值得回忆的六十年。纪念大会定在九月十一日上午九时举行。父亲于上午七时就准备就绪,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胸前挂满了勋章。前一天晚上他就把珍藏在抽屉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和建国六十周年等勋章,别在胸前,一直催着孩子们早些送他去参加大会。
上午八点钟,孩子们就开车把他送到会场。会场到处插满彩旗,红色的条幅写着“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60周年”。广播里播放着《东方红》、《解放区的天》、《我们的队伍向前进》等革命歌曲。
开会报到的大厅,按原长江支队的六个大队分别签名报到。周晓元的父亲,在子女的搀扶下在第四大队签到。看见很多老战友,大家相互热情招呼握手问候。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六十年如弹指一挥间。六十年前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耄耋之年的老年人了。在纪念南下六十周年大会上,他们在家人的陪同下,陆续来到会场。尽管他们都两鬓如霜,却个个笑容满面、容光焕发,胸前别满勋章,有的在家人的搀扶下,有的坐着轮椅,也有的仍身姿挺拔,迈着稳健的步伐走来。
纪念大会开始了,奏起雄壮的国歌,大会宣读了省委书记和省长给大会的贺信,省领导和南下干部的代表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回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走过的光辉历程……
六十年前的1949年初,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太行、太岳两个老解放区抽调4000多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他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冒着硝烟和战火,随军南下,历时半年多,长途跋涉6000多里,历经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跨越了黄河长江,终于在同年8月与各路大军在武夷山下胜利会师。从此,开始了同福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创业的历程,为福建的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章。
纪念大会结束后,集体合影留念,老战友们再促膝谈心,嘘寒问暖,依依不舍地告别,相约下次再见。
缅怀革命先烈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六十周年的时候,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长工支队南下干部的革命先烈们,想起烈士们的音容笑貌,想起烈士们英勇壮烈牺牲的事迹。
在南下的征途上,不时有敌机轰炸和扫射,还有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和土匪的袭击骚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的同志不幸壮烈牺牲了,战友们只得忍着悲痛就地掩埋他们的遗体,继续前进。
在初到福建接管地方政权和剿匪反霸时,与敌人英勇斗争不幸牺牲的革命烈士,据说有三十多人。
1949年9月26日闽清“十一都反革命事变”,近百名土匪敌特,突然包围了区公所,区委书记、区长等五位同志,在与敌人进行英勇博斗后,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壮烈牺牲。他们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倒在了反革命匪特的枪下。
1950年初,宁德县当地大刀会土匪袭击三都区人民政府时,宁德县三都区党委委员兼公安派出所所长吕学政烈士英勇抵抗、宁死不屈。土匪砍死他后还把他的肠子挑出来,以发泄仇恨。在闽东的三都岛,群众每年都会到吕学政烈士墓前扫墓。
南靖县的区委副书记王世禄烈士,在月眉村剿匪时,身中数弹仍战斗不息,当地人们为纪念他,把月眉村改名为世禄村。
新中国成立后,在福建的革命史和建设史上,长江支队的南下干部们用一生在八闽大地留下了光辉业绩,涌现出一批以谷文昌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
原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几十年来,带领东山县人民种草种树征服风沙,跨海引水战胜干旱,以科学的精神发展生产,使一穷二白的东山县成为东海绿洲和全省第一批小康县。东山人民都把谷文昌视为大恩人。他去世后,东山人民自发集资修建陵园,竖立起了一尊花岗岩雕成的塑像以纪念谷文昌。
原长乐县委书记延国和,带领长乐人民在飞沙走石的长乐沿海筑起了百里“绿色长城”,还为长乐人民干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他去世后,福州市、长乐县的党委、政府和人民为他修建了纪念碑,以弘扬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福建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些长江支队南下干部的烈士们,共同缅怀革命先烈,告慰他们的在天英灵。
薪火相传,点亮未来
在纪念南下六十周年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当年太行、太岳南下福建的四千多名热血儿女,如今安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千多名南下干部大部分已不在人世,在世的也许只有一千多人,也许只有几百人,或许更少,更少。但是他们的后代已经繁衍发展到第二、第三、第四代,加上他们的眷属,也许有几万人,十几万人,或许更多,更多。
周晓元及其子女,同所有南下干部的后代一样,从小生长在福建,在八闽大地上生活、学习、工作和成长,他们同福建人民同呼吸、共患难,血肉相连,已经融入到福建人民之中,成为地地道道的福建人,是福建人民的一分子。南下干部的第二代、第三代,大都已成为福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优秀人才,也有的担任了各级党政领导。他们默默地为福建人民奉献着,为他们的先辈增添光辉。他们的第四代也正在茁壮地成长,南下干部的后代,将薪火相传,点亮未来,在八闽大地扎根、发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