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注重拓宽选拔渠道,讲究灵活性。在探索总结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交流、异地交流力度;继续加大从机关选派年轻干部、退居二线的副科级领导干部中选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力度。积极推荐培养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三要注重健全管理体制,力求规范性。重点完善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制和建立健全村级综合目标考评机制,继续开展好村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活动,对年度内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差、村级工作无起色、群众口碑较差的村党支部书记,果断进行调整。
四要注重保障工作待遇,体现激励性。按照中央的“一定三有”(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政策,认真落实省里提出村支部书记年工资不得低于全省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政策;积极配合省、市做好优秀村干部考录到公务员队伍或招考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
(本文在《江西组工通讯》2010年第2期上发表)
§§§第五节
“闲士”成“贤士”,“乡才”成“香才”
农村乡土人才开发是人才资源开发中极具潜力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推进的“瓶颈”之一。2006年以来,泰和县紧紧围绕乡土人才的培育、开发工作,在乡土人才中大力开展“两带积分、择优培养”活动(即对乡土人才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方面予以量化积分,对得分较高的乡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凡党外乡土人才择优培养入党,凡党员乡土人才择优培养成村干部),有效地破解了乡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难题,大大激发了全县乡土人才队伍的创业积极性,有效地推进了全县农村人才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三大措施”提能力,使乡土人才“双带”有本领。
培训
——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需要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采取专家教授讲课与实地参观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专题辅导与自学提高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广大乡土人才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去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农村党员、乡土人才科技培训班1366期,参加培训58000多人次,为富民产业发展造就了大批中坚骨干力量。
帮扶
——建立了农村党员、村干部与乡土人才结对互培制度,全县结对8295对,党员、干部帮助能人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能人培养党员、干部增强致富本领;建立了县直机关干部与乡土人才结对帮扶制度,结对4150对,机关干部为农村致富能人提供资金、信息等帮助;建立了乡镇干部与乡土人才“1+3”帮扶制度,每名乡镇干部联系3名乡土人才,帮推荐、提供学习资料,帮交流、传授农村工作方法,帮办理各种具体事务和联系、落实致富项目。全县共有2206名乡镇干部落实了“1+3”帮扶结对,联系帮扶对象5618人。
实践 ——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三培两带”示范基地228个。依托这些基地有计划地组织9600余人次乡土人才参加实践锻炼,从实践中学习产业技术,培养致富信心。
“三大”措施,已使全县15100多名乡土人才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近两年来,塘洲镇党委先后组织全镇300多名乡土人才,深入该镇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参加实践锻炼,学习马铃薯种植技能。目前,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达800元。
“三个平台”活管理,使乡土人才奉献有舞台。
构建“泰和县致富能人协会”平台。2006年,泰和县组织全县创业有一定规模、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乡土人才成立“泰和县致富能人协会”。2850余人的协会按照产业下设马铃薯种植、乌鸡养殖、肉牛养殖、水产养殖、水果蔬菜种植、百合种植、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分会。协会不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推广与培训,组织会员引进新品种、研究新技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了企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有效推动了富民产业发展,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搭建乡土人才与农村党员“结对互培”平台。为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头脑活、信息灵、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优势,全县18500余名乡土人才与党员、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乡土人才把致富观念、致富技术、致富路子传授给农民群众,帮助党员与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全县富民产业发展。
架设乡土人才“设岗定责”平台。充分借鉴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经验与做法,在乡土人才中设置政策宣传、勤劳致富、科技推广、村务监督、民事调解、公益事业、帮贫解困、村务公开、财务监督、集体经济项目发包等岗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生产发展的领路作用、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示范作用、扶贫帮困的带动作用、参与公益事业的标杆作用。全县18500余名乡土人才通过“自主认岗”方式,志愿奉献、服务群众。
“三道程序”抓量化,使乡土人才评价有标尺。
科学设置评价内容。为综合评价乡土人才“两带”、思想品德、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情况,县委组织部在调研、座谈,并充分征求基层党组织、村干部、群众、乡土人才等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乡土人才百分制量化评分体系,分为道德品质、致富技能、产业发展、社会贡献4大类12个子项目,其中道德品质20分、致富技能20分、产业发展30分、社会贡献30分。
定期组织评分大会。采取“季度评分、年度积分”方式进行评价。每季度由村党支部召开由党员、群众参加的评分大会,通过乡土人才对照评分办法自评——评分大会述职——由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评审组打分等三道程序,确定该乡土人才季度得分,每季得分加总后为年度积分。
即时公布积分结果。评分大会后,村党支部及时将评分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公开,让群众监督。同时,组织一定数量的群众列席评分大会,提高群众的参与率,并对评分大会进行监督。
“三条渠道”抓发展,使乡土人才成长有方向。
着力把乡土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乡土人才“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增强他们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党的感情。同时,要求乡镇党委每年初制定从农村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的计划,切实做好从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每年底党支部根据乡土人才积分情况,对积分前三位且个人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乡土人才,安排村党支部委员与乡土人才“1+1”结对培养。同时,开辟乡土人才入党“绿色通道”,实行“两不限”(即不限年龄、文化)和“三优先”(即优先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优先办理入党预审手续、优先发展入党)制度,及时把一些条件成熟的优秀乡土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着力把乡土人才培养成村组干部。制订了《关于把优秀乡土人才培养成村干部的实施意见》,规定在村级班子换届或出现空缺调整时,要优先考虑乡土人才中的党员。每年底,乡镇党委根据乡土人才的积分情况,对积分靠前的乡土人才,列入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让比较成熟的担任“见习”村官,使乡土人才不断提升参与村级管理、服务群众的意识,增强富己一家、富民一方的责任。
着力把乡土人才培养成“两代表、一委员”。乡镇党委根据乡土人才积分情况,对积分靠前且参政议政意识较强的,由乡镇党委组织培训,推荐他们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目前,全县1200余名农村乡土人才担任了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两带积分、择优培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乡土人才成长创业的良好环境,实现了富民产业发展与乡土人才开发培养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农村人才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具体表现为:
乡土人才队伍更“壮”了。在农村有效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乡土人才创业、成长的环境得到不断优化,有力激活了乡土人才的创业积极性,为乡土人才“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提供了平台,涌现了一批以胡小元、康海令、陈小伏为代表的“现代型”“经理型”乡土人才,以刘开典、龙定松、李自力为代表的“创业型”和“双带型”党员乡土人才,以古东福、林洪彪等为代表的入党积极分子乡土人才。在一批创业先富起来的乡土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下,全县乌鸡养殖、香菇种植、肉牛养殖、水果种植、马铃薯种植、水产养殖、百合种植等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全县4800余名农民走上创业致富路,这批富起来的农民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们从新农村建设的“闲士”变成了助推新农村建设的“贤士”。
乡土人才本领更“硬”了。在广大乡土人才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他们自觉加强科技知识学习,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强化经营管理,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钟金咸、欧阳东华、彭世洲、王新兰均为马市镇蜀口村乡土人才,他们发挥各自所长,利用本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发农业观光、沙滩休闲、古村考研、水上漂游、水上冲浪、古树欣赏等旅游景点,带领村民建设休闲山庄、农家乐等项目,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利用本村有种植茶叶的传统,组建马市蜀口绿茶生产合作社,建立“蜀口茶”研发中心,筹建了茶艺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蜀口茶贸易中心,使本村茶叶产业种植规模发展到近万亩。目前,全村从事旅游产业的人才达200多人,全村的茶叶种植、流通大户发展到120多户,仅此两项,全村人均增收达900元。
乡土人才在农村更“香”了。县农业、科技、财政等部门对掌握先进技术、回乡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乡镇党委根据乡土人才从事的专业类别,跨村组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为加强乡土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创造条件,并为他们跑项目、争资金、授技术,千方百计支持他们创业发展;县、乡领导经常深入经营大户家中,协调解决困难,为乡土人才营造舒心、安心、放心的发展环境;在给予优秀的乡土人才较高的物质奖励的同时,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其成才事迹和创业经历进行广泛宣传,使他们真正“红”起来。泰和县乡土人才有压力、有动力、有干头、有盼头、有甜头,使乡土人才真正“香”起来。全县共培养乡土人才入党积极分子1816名,新发展乡土人才党员665名,已有1293名乡土人才党员担任村干部,其中78名担任村支书。
(本文在《当代江西》2010年第2期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