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整体剧情来说,离散的亲人历经磨难终于团聚,误会烟消云散,家庭归于和睦,实现了“全家福”。剧作描写的是解放前王仁利因殴打日本兵逃跑到张家口,家人误以为他死了,妻子李珍桂和女儿王秀竹被婆婆赶出家门,而后妻子改嫁,女儿被卖到妓院,儿子王新英进了孤儿院,弟弟王仁德由于当初不但没能收留大嫂,还让她改嫁换钱,所以无脸见家人。解放后在人民警察的帮助下,一家人得以相认,并且彼此谅解,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最后大家决定一起照一张全家福。老舍十分关注下层贫民百姓的生活和命运,家庭的悲欢离合是他创作话剧的情节推动力,也是他情感的寄托,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和祝福。《全家福》的主旨就是为市民祈福。老舍在谈到《全家福》的创作经验时说,当初选材时“《全家福》的资料很多,可都是独立的:有的是儿子找妈妈,有的是妻子找丈夫……情节各异,互不相关。戏剧必须集中,不能零零散散如摆旧货摊子”,他“就把几件本来是孤立的事情组织到一处,成为一个新的故事。这就加强了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更多更好的情节,也更能感动人”。旧社会弄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新社会就是要使人民过上安定团圆的生活,这是老舍的真实意愿,也是他创作的最大动机。
其次,市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市民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幸福的生活要靠他们来创造,只有市民的积极性提高,生活才会更好。在老舍以往的作品中,小市民的性格大都趋于中庸、保守,而且社会的黑暗、国家的衰落让人心境苍凉,底层市民只能日复一日地挣扎,没有出路,也看不到希望,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十分灰暗的。而新中国的成立给城市带来了新气象,使市民振奋起来,他们受到社会主义理想的熏陶,变得乐观向上,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具体到《全家福》中,以王仁德为例,解放前嫂子被赶出家门,他无力收留,居然劝嫂子改嫁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自己得到说媒的二十元钱。他活得很没有骨气,所以一直也不敢面对哥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有了一份炊事员的工作,不由得哼着“社会主义好”,一心一意要把食堂办得更出色,用他自己的话说:“北京解放后,我又活了过来。”他也终于敢正视自己以前的错事,诚恳地向哥嫂道歉,使一家团圆。这表明人物的心灵和精神都有了净化与提升。另外还有王秀竹与王新英姐弟俩也由起初找不到亲人时的失落、悲伤变得乐观开朗,精神状态转好。不仅市民的心情变得舒畅,他们的思想也更为进步,精神境界有所提高。虽然王秀竹以前做过妓女,可是未婚夫丁宏并不嫌弃,而且他还一直鼓励、开导秀竹,让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并帮助她寻找到失散的亲人,使她得到了幸福。王新英的学友沈维义也不断地帮助新英,最后助他找到了姐姐,这些人都在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周围的人。同时,人们对陌生人也十分热情,如李桂珍捡到一串钥匙,担心失主着急,就主动为其送去。通过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在新的城市环境中,市民的精神状态与面貌也随之一新。这其实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话剧一直努力呈现的内容。新社会、新城市、新市民,老舍话剧开辟出一个新世界。
第三,市民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使城市更显和谐。老舍在《我为什么写<全家福>》中谈道:“人与人的关系的确起了令人赞叹不已的变化!这个剧本就是要写一写这种变化。尽管我的知识有限,我的热情却使我欲罢不能。是嘛,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的发展,使我绝对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是更幸福的。”老舍:《我为什么写〈全家福〉》,克莹、李颖编:《老舍的话剧艺术》,第162页。这表明老舍是希望借《全家福》中市民的融洽关系预示出他们日后的幸福生活的,在这一作品中,可以发现一些新型的关系。例如,警民关系变得和谐。民警是《全家福》的主人公之一,这一形象在老舍话剧中曾多次出现,如《方珍珠》中的巡长,《龙须沟》中的警察,《西望长安》中的公安厅处长唐石青等,这些警察大都是认真诚心为人民服务的,就是《方珍珠》中解放前欺压人的恶巡长在解放后也有了转变。而《全家福》与这些作品相比,更为突出地展示了警民之间的关系。解放前王仁利受一个铁路警察的欺骗,不仅让家人误以为他已死去,还被骗去许多钱财,弄得妻离子散,而解放后人民警察处处帮助他,为他寻回亲人,让他实现“全家福”。不仅如此,民警在日常生活中还天天帮助孤寡老人井奶奶挑水,并照顾其日常生活。老舍说:“我们可敬爱的人民警察千真万确是人民的。他们与人民的亲切关系是我在解放前无法想象得到的。”警民关系的和谐融洽极大地保障了市民的生活,使其生活更为舒畅、顺心。同时,《全家福》中大杂院的邻居之间关系也非常好,李珍桂、林三嫂、井奶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宛如一个大家庭。林三嫂抢着代替民警为井奶奶挑水,井奶奶发现李珍桂有时一个人掉眼泪,就耐心地开导她,让她吐出以前的苦水,他们的关系和谐而亲密。
总之,《全家福》寄寓着老舍的城市生活理想,也承载着老舍对普通市民深切的爱。无论是家庭的团圆美满,自身行为修养的完善,还是邻里之间的和谐融洽,都是老舍多年以来渴望见到的城市景象。他用“全家福”作为象征,以小家见大家,在一片温暖真情中表现对城市居民幸福生活的祈愿。
四、《红大院》:红色激情时代的现代城市型范
北京城的标志建筑是四合院,由一个个四合院连成许多小胡同。但老舍描绘的并不是典型的四合院,而是大杂院,贫困人民住不起自成一体的四合院,只能每户住其中的一间或几间,这样多户人家聚集便成了大杂院。老舍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杂院中度过的,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北京的大杂院、小胡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为中心。《方珍珠》中方珍珠一家住在“某胡同的小院里”;《生日》的地点是“北京某胡同,王立言家里”;《红大院》的故事发生于“北京某胡同的一个杂院”;《女店员》中除商店中的场景外,还写了摆在胡同口上的宋爷爷的茶摊子;《全家福》写的是“北京某胡同内”李珍桂一家的事情。这些场景体现出老舍对大杂院和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也可以看到老北京的城市单元是由小胡同和大杂院构成的。北京的城市建设离不开小胡同和大杂院。在旧中国,北京大杂院的百姓远离政治,处于社会的边缘;如今,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小胡同和大杂院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当时老舍创作时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