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舍1949年后的话剧作品中,《红大院》受到的关注并不多,可如果从城市构想的角度看,《红大院》有其独特价值。虽然作品中政治性较强,但毕竟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殊的城市生活。而且在狂热的政治理念的推动下,老舍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将建成,所以在剧作中通过“红大院”这一典型的城市单元展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构想。老舍在《写人民公社》一文中说,“我们的反映公社生活的作品将既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这些作品将不仅引人去作深思,而且使人看见实现地上乐园的具体办法”,“我们不是在幻想空中楼阁的乌托邦,而是结结实实地按照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建设我们的理想国”。“地上乐园”、“理想国”这些词语说明老舍在当时看到对未来的信心梦想。在这种红色激情的鼓动下,老舍对当时的城市生活进行热情洋溢的畅想。
这部话剧创作于1958年,老舍的《红大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他把这个曾经的落后大院转变为红大院是有一定政治含义的。红大院的“红”,不只是传统的喜庆颜色,更是党旗的颜色,是中国革命的颜色,进一步推之,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颜色,“红”大院强调了政治在大杂院中的主导地位。院中妇女们不再纠缠于家庭琐事,她们齐心协力办起了工厂,李敬莲高兴地问这样的美好生活是谁给的,王大嫂立即热切地回答:“共产党!要不是党解放了我们,领导着我们,会有今天吗?”而且彭六嫂和王大嫂还认识到办工厂并非是要赚钱,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她们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剧中人民公社的建立本就是迈向共产主义的一次实践,就连中学生大牛都提高了认识,想到:“有那么一天,我会造一个比月亮大一点的卫星,叫咱们地球有一对月亮……我的新月亮上有人,而且是最文明的人,都是共产主义觉悟最高的人。”在剧作的末尾,国庆节晚上,红大院的领头人耿兴久做总结道:“这是党,是毛主席把咱们从一个小院子里头领到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来了!”大幕在焰火中的天安门美景中缓缓落下,把全剧的政治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迎合了时代要求,此时红大院这城市元素已经充分融入共产主义氛围之中。《红大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具有很浓的政治意味。
在政治理想的激励下,《红大院》还展现了北京城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场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早日实现国家富强,优先发展工业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城市的发展和工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出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广大人民竭尽所能,力求超英赶美,使中国成为工业强国。但是与此相应的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而且这样的作品多以上海为发生地,因为那时的上海毕竟有着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如经常被人提起的《上海的早晨》就是描写上海的工业情况。相比之下,北京的工业实力并不是很强,它主要是一座政治性和消费性城市,而非以生产功能为主,因此表现北京的工业建设是不太容易的。但是老舍仍为此做出了努力。在1953年创作的《春华秋实》中,他写了荣昌铁工厂,剧中十五岁的丁小苹就能想到:“解放才三年,你们就做出那么多工业品来,赶明儿再有一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中国不就真正工业化了吗?”由此可以看出人们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工业的重视。不过《春华秋实》主要还是为了写“五反”运动,工业建设不是重点。到了《红大院》中,老舍则着重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场景,大院中的家庭妇女要办工厂,造水泵,支援农业生产,她们不怕困难和劳累,自己翻砂、化铁,完成了大家认为女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还决定在短期内把生产翻一番。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办厂条件自然是简陋的,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强有力地推动着人们的决心。老舍的《红大院》没有写大工业,却通过描写北京一个小胡同里的小院中自发的工业建设反映出工业化的发展状况,这一场景是热闹的、充满激情的,通常城市街道中无职业的居民受政治影响较弱,难以组织起较大规模的活动,可是很明显,《红大院》中涌动着红色激情,工业建设深入寻常百姓家,这是老舍理想中的现代城市景象,他希望新中国的经济腾飞,希望北京城在每一位市民的努力下,每个角落都向着现代化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型范。
同时,老舍也在积极构筑他理想中的城市文化景象。在老舍新中国话剧创作中,政治热情与民生关注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从《红大院》中也能看到一些城市日常生活。例如院里的小孩子们一开始要么是相互打架,要么是爬墙上树,使树上的叶子和树皮都掉完了,可是后来他们在耿兴久的教育下成立了绿化组,还成立了小图书馆,虽然他们的图书馆很简单,只不过是一把旧椅子,“椅腿上安上了四个小轮子;座下安了两层薄板,座上座下都放着书”,但孩子们毕竟有了文化生活,在相互借书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不仅孩子如此,大人们还决定把破庙改成夜校来学知识,平时方体兰教大家唱歌,大牛教工间操,到最后“这个大院已改为公社的俱乐部,院内置有克朗棋架子、象棋桌等”。这表明人们的文艺活动也开始丰富起来。在《西望长安》中老舍就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子,把我们推到幸福的大路上去”,可见他一直十分重视科学文化的发展,《红大院》中的种种表现使人看到城市科学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的生活更有内涵,更加充实、有意义,城市的面貌因此而显得更加多彩,文明程度有所提升。《红大院》这部作品虽然打着鲜明的时代政治的烙印,但是老舍对市民生活的关注,对城市建设的热情仍然真实可感。
五、现实环境对老舍城市想象空间的制约
从老舍新中国的话剧创作中可以看到,老舍一直关注着城市的发展。他构想着城市蓝图,通过话剧描绘出城市的新变化,思考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但令人遗憾的是,综观老舍这一时期的话剧,他对于城市的构想还不够系统;除了《龙须沟》以外,其他话剧作品有关城市问题的叙述只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穿插于剧作中,表现不够集中;《龙须沟》中引发的对于城市未来的思考也没能继续深入下去。究其原因,是政治环境制约了老舍的城市想象空间。老舍新中国话剧创作时期,中国的政治气氛异常浓厚,当时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政治社会,共和国的成立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喜悦,使人们产生了极大的政治热情,而且党和政府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也需要强化政治效力,这就使得几乎一切事物都染上了政治色彩。由于政治对文艺界的干预,同时代的许多话剧家都写历史题材,只有老舍执著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因为他在新中国诞生的狂喜中看到了久藏心底的城市形象逐步实现的进程,因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城市建设。由于过于复杂的政治环境及浓厚的政治氛围又使得他左右碰壁,缩小了城市想象空间。但他一直在努力构筑理想的城市形象与体系,在滔滔的政治巨浪中一点一滴地渗入,那些关于城市的多彩想象才没有被完全淹没,老舍最终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北京城那个年代的一些记忆。
同时,在老舍创作话剧的时代,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尚未来到,许多作家只能沉浸在政治的想象里,城市意识尚未觉醒,老舍对于城市建设的初步思考实属难能可贵。可以告慰老舍先生的是,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规模与成就已经超出了老舍的想象,从这一意义上讲,老舍新中国话剧也可以看作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