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原文,就是要对照题目,对原文分层分步地筛选有关答案的信息材料。就每一题而言,大体包括这样几步:①审清题干。文学作品阅读题题干的提问方式一般为疑问句或陈述句。审清题干就是要审清问什么,怎么问。题干的要求一般较为明确,甚至对答案的信息材料也有暗示或指向,只有审清题干才能准确地回答。
②合理筛选。就是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了,分析综合,明确“答什么”。然后在文中进行准确搜寻、辨别答案信息。文学作品可能使用伏笔、铺垫等表现手法,所以在定向搜索信息区间时,除了把握语境、关注上下文外,筛选的范围可由一句一段,可适当延伸为多段甚至全篇。
③表述答案。表述答案前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弄清楚题干是“怎么问”的,只有明确“怎么问”,才能明确“怎么答”。表述答案的第二步是明确“怎么答”。完成这一步最为关键,不仅要从形式上考虑,更要从内容上考虑。内容上主要是对所筛选的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区别主次,权衡轻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用自己的话连缀组织答案。应该强调的是,在表述答案时尽量利用原文中的词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即使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要来自原文。表述的答案应简洁准确,万万不能出现病句或别字。
表述答案的方法一般有摘取法、组合法、提炼法、概括法、归纳法、排除法、转换法等。
(3) 浏览全文,复查答案。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后,再次浏览全文,对照题目,复查答案,确保万无一失。
附录: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型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型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题中。文学作品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的考查的要求。概括起来,文学作品的阅读命题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词语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理解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某个句子中某个词语的含义。
答题方略: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层含义:比喻义要弄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象征义要寻找它的象征对象;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指代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中去寻找其指代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解释。
二、 句子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阐释某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2. 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某个句子的深刻含意。
答题方略:理解句子的含意,也像理解词语一样,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层意思,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对此类题目,先要弄清句子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句子的含意。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句。把它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具体内容说清楚,如比喻句弄清其本体和喻体及两者的相似点,然后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如比喻的作用一般是使某对象或文章形象生动。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关键是把句子当中某些抽象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分析出来。
三、 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归纳概括。
2. 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要求进行筛选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四、 技巧分析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某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方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我们对常见的技巧必须熟悉其常规性的作用。
几种手法的作用:
类比的作用: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象征的作用: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的作用: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对比的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衬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渲染的作用: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等。
几种修辞的作用: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如果题目是比喻句,而文中又出现了这个比喻句,那么,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还有这些:一是呼应题目,二是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三是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夸张:突出特征,感情强烈;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新颖别致,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层次清晰,增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加深读者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五、 物象分析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2. 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略:这种题型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作用;寄托作者思想感情。
六、 人物形象分析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 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
3. 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的内在特点。
4. 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答题方略: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所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七、 作用分析型
高考文学类阅读中的“作用题”出现的频率高,角度多变,涉及面广。命题方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下面就设题的角度及答题方法进行分析:
1. 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引出下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为下文作铺垫(或设置悬念)。
但还有几种特殊情况:
(1) 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2)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就兼有设置悬念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3) 如果开篇即感叹甚至连续感叹,那么,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4) 如果首段是环境描写,那么,就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背景、制造悬念、铺垫后文等作用。
2. 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响应开头,或这几方面兼而有之。另外,“卒章显志”也是散文写作的传统技法之一。因此,文章末尾的语言往往能够揭示主旨。如果意思明了,我们可以说它“点明题旨”,如果表达含蓄,不妨说“暗示了主题”之类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 中间段(句)的作用
中间段(句)如果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中间段如果较长,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对象,那么,其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在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等。
4. 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能使语言更加亲切,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有时还兼有拟人的意味。
5. 景物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其基本作用就是描绘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此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衬托人物,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愉快,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心情之凄苦。二是反衬,即以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如鲁迅的《祝福》开头描写鲁镇年底的热闹气氛就是反衬祥林嫂命运的凄惨。
6. 插入传说、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传说、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插入内容的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一般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是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7. 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证明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此外,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8. 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做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9. 写作上由实而虚、先抑后扬的作用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由人们熟悉的写到不熟悉的,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理解(为行文的深入作铺垫)。掌握了这点,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答案便呼之欲出。
欲扬先抑的基本作用是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深化感情,突出形象,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