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技法
高考科技文,一般来说包括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阅读科技文,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熟悉选材特点
(1) 有时代感。选文紧紧跟随现代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最具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尤其青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并密切关注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如2006年全国卷《地球气候成因新说》、湖南卷《决定生物的意志和寿命的因素》等。
(2) 客观性强。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倾向在以理服人或以情感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倾向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集中考查“关键词解释”“重点句理解”“信息筛选”“科学推断”。
(3) 内容单一。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新理论,内容不庞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意的“唯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一般不容许考生的发挥和想象。
(4) 表达明晰。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常常采用双关、夸张、象征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自然科学类文章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2. 掌握阅读步骤
第一步:通览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这一步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有:(1)明确说明对象,把握作者大致的见解倾向。尤其要抓住开头,因为科技文的说明对象以及重点话题,往往都会在开头交待。(2)把握各段大意,并把中心词或关键句画出,在段旁写出初步的概括认识。如“功能”“意义”等,为后面寻找选项的对应区域作好准备。在读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读懂,一般往下看到这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读到最后。这一步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二步:细读题干和选项。
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明确问题指向,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再读全文,筛选出重要信息,作为需要的答案或判定选项正误的依据。
(1) 筛选的对象:重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重要语句等。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等词语,阅读时也要勾画圈点进行筛选,因为这些词语或是对文章的论断,或对事物的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等有限定强调的作用,一旦被改变,文章的论断就会被扩大或缩小。这也是命题者常设的考点之一。
(2) 常用的筛选方法:检索性筛选和理解性筛选。检索性筛选是根据试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出所需要的内容、观点,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锁定”筛选的对象;理解性筛选是对某种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有自己的语言概括阐释,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抽取特征,组织严密语言进行说明。
(3) 筛选的关键: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即将题目要求与筛选出来的原文有关信息联系起来,有时对应的原文可能找到好几处,因此要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第三步:题文对照,比较排除。
对材料中重要的信息要经过比较鉴别,才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1) 比较的方法:将各个选项同筛选出来的原文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从而提取出正确选项。
(2) 比较的主要内容: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高低,可能与必然、部分与整体、现象与本质、肯定与否定、设想与现实等。
(3) 揣摩命题陷阱,做到知己知彼。
科技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
②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③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或反之,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判断是“个别”、“部分”还是“全部”,不能以偏概全。
④是非颠倒。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⑤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⑥超前判断。超前判断在试卷中往往表现出为两种情况,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⑦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⑧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⑨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⑩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第四步:再读题干,确认是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最后作出判断。
文学作品阅读技法
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主要选用散文和小说来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求鉴赏形象、语言、艺术手法等。
阅读文学作品,一般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熟悉选材特点。
(1) 散文和小说是高考命题者的首选题材,尤其是散文,几乎成为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形式。
(2) 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立意含蓄深邃,结构灵活多变,语言灵动精粹,内容更趋向于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富有人文性和启迪性。
(3) 选文多以当代甚至近年发表的优秀作品为主,其作者多为近些年活跃在文坛的当代作家,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迟子建等名家的作品频频出现在高考卷中。
(4) 题型相对稳定,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主观性问答题。
2. 掌握阅读步骤。
(1)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通读时整体把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散文阅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出线索,明晰思路。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②领会文章中表露的情感或蕴涵的哲理。
面对一篇抒情散文,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露的情感和表明的态度。哲理散文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常运用象征手法。所以,我们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找出蕴涵哲理的关键语句仔细领会。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而意在言外。
③探究作者产生某种情感或阐述某个哲理的缘由。
作者写文章,表达对某人、某事、某物的爱憎、褒贬、扬抑不是无缘无故的。因此,当我们把握住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之后,就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即作者的“情缘”。而在哲理散文中,作者要阐述某个哲理,也可能有个触发点,它可能是某人、某物、某事等。
④明确文中作者寄托情感的“情物”或阐述哲理的“媒介”。
⑤品味传情达意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义和作用,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语言的风格(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方面思考。
⑥注重开头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⑦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
散文的写作,一般讲究各种手法的运用。文章的写作手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另外,谋篇布局方面的线索、过渡、照应、详略等也属于写作手法。
小说阅读的重点是三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小说阅读的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一般以微型小说为阅读文本。微型小说的情节常常以富有戏剧性见长,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梳理情节尤其要注意前后情节的差异性,注意推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微型小说的主人公常常只有一个,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侧面兼用,且一般以侧面刻画为主。因为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不太曲折,人物关系不太复杂,所以人物形象比较单一,易把握。所以小说的整体把握除了把握情节、人物外,更主要的是把握小说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即把握小说的主题。
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其阅读和整体把握的侧重点虽有不同差异,但那种沉溺于精妙的手法、精美的词句而忽略整体通篇把握的读法,是有悖于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阅读的理解策略的。
(2) 对照题目,精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