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例2:在老校友聚会的那天,张青和王捷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他”究指张青呢还是王捷呢?可将其改为“张青”)
6. 副词误用
例1: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例2: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偶尔”是副词,不能作渭语,此将其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偶然”)
7. 介词不当
例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例2:我关于美学很感兴趣。(“关于”,误用,应改为“对”或“对于”)
例3: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在”和“上”多余,并导致了语法错误。应删去)
8. 助词误用
例1: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例2: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前后不能重复,否则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将”和“了”矛盾。应删去“了”)
例3: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因多用“的”字,使本为主谓短语做主语变为名词性偏正短语做主语,与谓语部分不能匹配,应删掉“的”)
9. 连词误用
例1: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例2:大家主动地批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使本不为并列关系的词语变为了并列关系,应改为“等”)
例3: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及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第一个“及”误用,应改为“并”)
例4: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学历史或者学地理。(“或者”应改为”还是”)
(二) 词义不当
1. 词义误解
例: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可更改、不可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2. 词义轻重不当
例1: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例2:对于这种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我们必须很好批评。(“批评”,词义太轻。应改为“斗争”等)
3. 词义范围不当
例1: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例2:我们应很好控制改革开放的场面。(“场面”范围大小,应改为“局面”)
例3:我们班上今天发生了不好的事变。(“事变”一词范围太大。应改为“事件”或“事情”)
(三) 色彩不当
例1: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垮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例2: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应该做仔细的煽动工作。(“煽动”,是贬义词,此误为褒义词,应改为“鼓动”)
例3:老大娘虽然一字不识,但她一进屋便敏锐地感觉到:屋里弥漫着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专业术语,用于一字不识的老大娘是不恰当的,应改为“煤气”)
例4:我们在全世界再次郑重地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明”用于此不合庄重严肃语境,应改为“声明”)
(四) 关联词语误用
1. 错用关联词语
例1: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尽管”是转折联词,此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它不恰当,应改为“不管”)
例2:宁可千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宁可……也……”是选择中表取舍关系的关联词,此分句间应是让步假设关系,此用它不能正确地显现分句间的关系,应改为“即使……也……”)
2. 滥用关联词语
例1:这幅画我一直非常喜欢,可是对它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却”与“可是”重复,应删去“却”或“可是”)
例2: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数学很喜欢。(“由于……所以……”表因果关系,而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应去掉)
3. 缺少关联词语
例1: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等,应在“体形”前加“而且”)
例2: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此句两个分句明显是转折关系,应加上“虽然……但是……”这一对关联词)
4.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1: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不管”应移到句首)
例2:小玉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因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不但”应移至句首)
例3: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应将第一个“一方面”移至句首)
例4:不等大家到齐,就他一个人干起来了(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只不过第一个分句蒙后省主语,所以“就”应移到“他”与“一个”间)
5. 关联词语配套使用不当
例1: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是同套关联词,不能配搭使用,应将“就”改为“才”,不能将“只有”,改为“只要”,因为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例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属同套关联词语。不能配套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二、 语法错误
常见的语法错误有五种:成分残缺、成分多余、配搭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杂糅。
(一)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是指必须具备的句法成分残缺不全,影响了语意表达,不指根据语境省略了某一成分或某些成分而语意袤达不受影响的现象。
1. 缺主语
例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例2:《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由于句子较长,暗中更换主语也是造成缺主语的重要方面。此句前半部分的主语是“周文宾”,而后半部分转换为“王老虎”,应在末句加上“王老虎”这一主语)
例3: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省市教委的表彰。(因误把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理解为中心语而后面句子缺主语的情况也值得高度重视。此句的前一分句主语是“成绩”,而后分句误解为第一个分句主语的是“学校”,故错误地承前省略,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主语“学校”)
2. 缺谓语
例1: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瑛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却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例2:商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例3: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例4: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使“吃不饱、穿不暖”做谓语,或在“吃”前加“过着”)
3. 缺宾语
例1: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例2:《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应在其末加“的故事”,与“写”这一谓语呼应)
例3: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博”后,加“的精神”,与谓语“发扬”相呼应)
4. 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义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例2: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加“秋后”以限制时间)
(二) 成分多余
1. 主语多余
例1: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例2: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应去掉“风格”)
2. 谓语多余
例1: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多余,应去掉)
例2: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打”多余应删去)
3. 宾语多余
例1: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例2: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 附加成分多余
例1: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例2: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练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负责军训”多余,应删掉)
例3: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是否”多余,应删掉)
例4: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子、苹果、柿子……(“漫山遍野”与“到处”重复。最好删掉“到处”因“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例5: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三) 配搭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例2: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应去掉“沙沙的浪声”或另构成主谓关系)
例3: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应将“生产”删掉,将“水”作为主语)
例4: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教导”和“出现”构成主谓关系不当,可去掉“循循善诱的教导”。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边响起”,与之构成主谓关系)
2. 动宾搭配不当
例1:《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例2:战士们冒着滂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冒着”与“小路”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在“泥泞小路”其前后分别加上“在”和“上”)
例3: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联合谓语中“注视”不能和宾语“报告”相配,可予删去)
3. 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在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改为“人”)
例2: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做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例3: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可以补充说明扫的程度。而“整整齐齐”则不能与“打扫”配搭。可在其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
4. 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1:规规矩矩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搭配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搭配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例2: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语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
例3: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这是因为语序不当而造成主宾意义不当的,应将“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四) 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义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四种: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句子成分顺序不当、分句位置不当。
1. 词序不当
例1: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应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例2: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