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8400000014

第14章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1)

“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但近年来调查发现,“我国识字的人口中只有一半在看书,国民阅读率的走低令人担忧”。更有甚者,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读书”,这显然是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和“平庸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不少专家呼吁: 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与发展。

读书,除了要掌握有效方法,学会与文本对话,做到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学以致用外,还有一点必须强调: 读书是一项苦中有乐的工程,贵在及时,重在坚持。没有极大的毅力支撑,是很难将教师阅读进行到底的。

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曾经出过一本书,题目叫“读书这么好的事”(张新颖)。初看这个书名,心想读书的益处岂一个“好”字了得。然而你细想想,纵有千言万语,怕也抵不过这个“好”字,正所谓“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为何?因为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故宫等;二是书籍。

阅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虽说书籍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知识的人把所见所闻或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便成为书。有价值的书是历史的见证、知识的宝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标志。人们常说,岁月无情,然而阅读却是最有情义的。我们对于世界有所认识、对于人类的崇高理想有所了解,都得益于读书。通过读书,我们认识到,除了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高尚的精神生活。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自古以来许多志士仁人感人肺腑的光辉事迹。

因此,我非常赞同朱永新先生的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社会文化和历史就是通过阅读而代代相传、继往开来的。记得2009年“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中提到:“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在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深受启迪,也十分感动。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情,读书的确是一种幸福,能给人安全感,正如于丹在《读书就是滋养自己》一文中所说:“文化的力量,我们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来临,也不能改变金融危机。它能改变什么?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于丹: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即世界读书日,意在鼓励人们发掘读书的乐趣,并纪念那些为推动人类文明前进而做出不懈努力的先辈。为什么选择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呢?据说跟西班牙有点关系。这一天是西班牙大文豪、《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忌日。还有一个根据,就是这一天是西班牙一个地区的传统节日,叫作圣乔治节。其来历是,当地有一个英雄叫乔治,他从怪兽手中救出了一个公主。通常“英雄救美”的民间故事,一般公主得救以后会嫁给英雄,可这个故事不是这样,没有说公主为了感恩就嫁给英雄了。她怎么感谢的呢?她送给英雄一本书,这就不落俗套了。作为英雄,你光是能杀死怪兽还不够,你还得有文化,有品位。根据这个故事,西班牙这个地区就有了一个节日,到4月23日这一天,姑娘送自己爱的小伙子一本书,小伙子送姑娘一枝玫瑰花。我觉得这倒不错,姑娘要求自己的意中人是有文化的、爱读书的。其实,所谓的“世界读书日”,也只不过是提倡一下,或许有点推动作用,但“推是为了不推”,真正的读书行动要靠持之以恒,靠个人的“文化自觉”。我们这里说的“文化自觉”,强调的是一种“自主意识”,即把读书当做一种自觉行为。

据我所知,世界最早的书籍产生于五千多年前。1845年一位英国考古学家,经过长达六年的发掘,找到了传说中的亚述人的藏书室,里面堆满了刻有符号的大大小小的泥板,这些符号被证明是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这些泥板便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书。这些泥板每块重约1公斤,他们首先用半干的黏土制成方方正正的板块,然后把芦苇秆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作为书写的“笔”,在泥板上压出楔形字,用火烘干后就成了“书”。之后埃及发明了写在纸莎草上的象形文字,中国发明了甲骨文。当埃及古文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逐渐走向死亡之际,秦朝告示全国实行“书同文”,中国的文字才真正进入了规范统一的生长发育期。经过了“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早期阶段,公元150年左右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从而彻底改变了图书的形式,而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更是为图书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

《论衡》的作者王充,家贫买不起书,常游洛阳书肆,所阅之书过目即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宋太宗每天读《御览》三卷,宋琪认为皇帝这样做太辛苦了,太宗却说:“开卷有益,不为劳。”意即读书固然需要时间和体力的付出,但同时能够获得知识的回报和精神的滋养,而且每每因为醉心于书而将寂寞、空虚摒之于身外,何劳之有?

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满满一箱书。

《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此举颇有些《荷马史诗》中奥德赛把自己捆在桅杆上不受海妖歌声诱惑的风范。

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忽然不见了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时,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读书,有时吃饭也不出书房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将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无独有偶,据说当年陈望道独守柴屋翻译《共产党宣言》时,也有痴迷中误服墨汁之举。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更是不计其数。例如,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别林斯基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

一、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也许有人会问,今天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引用王蒙先生的一段话:“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王蒙: 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不间断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

如今,时代确实有些浮躁与功利,但读书能让人沉醉,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当年唐宋,曾肥马轻裘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传的,却是激扬精神的诗词歌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曾国藩家书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也说过:“人,要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应当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冯友兰先生曾说,他第一次见蔡元培先生,就感到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文化的涵养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其实,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都爱读书,像孔子、陆游、巴甫洛夫、萧伯纳、马寅初、巴金、冰心等,他们不仅把读书作为获得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把读书作为养生的方法之一,得到了健康长寿。宋代诗人陆游在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尚能活到85岁。他在诗中多处提到读书:“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需书卷作良医”等。欧阳修自述其读书感受时说:“每遇体之不康,则取六经、百氏,若古人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闲雅、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身体的不适感,竟然因为读书而荡然无存。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开设了图书馆,称之为“书籍疗法”,其道理就在于读书能转移不良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当然,这还不足以证明读书就能使人长寿,但读书有益身心,却是不争的事实。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人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由此看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不仅如此,作家曹文轩曾说过:“阅读是人类最优雅的行为,也是最优美的姿态。”他说,一位瑞典作家曾给他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家庭里有两个孩子,因经济原因,老大没有读书,也就是说没有阅读行为,而老二上了学,有了读书行为。几年后有家科研机构对他们的大脑作了科学测试,结果发现没有阅读行为的那个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不完善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阅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它让人的大脑得到了充分发展,能使他更完美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享受到足够多的东西。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则认为:“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著名作家贾平凹也说:“读书对一个人来讲特别重要,人生经验一部分从生活中来,一部分从书本中来,书读得多,对你的人生、心灵健康发展,肯定有好处的。”的确,读书有诸多益处: 读书,可以开阔人的视野,让我们拒绝平庸;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提升我们的教育境界;读书,可以优化人生层次,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读书,可以启发人的思维,点燃思想的火花,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读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滋养了底气和灵气,使我们睿智、深邃,站得高看得远,远离浮躁。

人是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里,书是精神世界中再现物质世界的载体,因而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都时常生活在书里,读书才能过更有趣的生活。书,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命运走向。人一辈子怎样生活,生活得怎样,就是从他与书的关联开始。苏轼有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可以使人气质高贵、气宇轩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大家知道,人类在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意思是说,一部经典著作,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经典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共同的大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生命和死亡、灵魂和肉体、信仰,等等,同时又各有独特的贡献和历史地位。用库切《何谓经典》中的话说,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中国的老子、庄子也好,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好,只要是真正进入世界文化宝库的作品,都是公认的经典著作。读这样的书,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如果碰到什么读什么,是永远走不到真正的阅读里面去的。

同类推荐
  • 和谐社会论纲

    和谐社会论纲

    本书为学术性专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亦成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如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深化和谐社会理论,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支撑,是我和我的学术朋友们近年来共同探讨的问题,这本《和谐社会论纲》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晶。和谐社会理论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实践意义重大深远,我们的思考还是表层的、初步的,是谓"论纲"。如果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能将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进入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可以看到的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多,欧美、日韩、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自然也包括我国几十家电视台的众多节目。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节目的论坛,会员数量惊人,帖子数量更加惊人,有些评论一针见血,有些观后感悟则令人不由得怦然心动。于是,传播学毕业的自己也渐渐萌生了写点儿什么的愿望。这一想法几经沉淀,到2009年底开设了“电视娱乐节目赏析”这门选修课后才终于动笔。
  • 美国期刊理论研究

    美国期刊理论研究

    本书共分五部分。“基础理论略述”讲述人们对于期刊的理解。“研究方法述评”综述了美国期刊研究的成果、趋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努力的方向。“论文选萃”汇编并评注了十篇美国专家、学者发表的论文,内容涵盖读者群体的构建、期刊的影响、广告、女性杂志等。“名家演讲”编译了美国期刊业内部分权威人士的重要讲话,便于读者准确了解美国期刊业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名刊精粹”解读美国名刊的成功之道。中国与美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期刊的定位和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学习、借鉴和吸纳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以促进我国期刊产业的发展。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热门推荐
  • 数码宝贝彼岸之花

    数码宝贝彼岸之花

    (请看过‘数码宝贝彼岸’后,再看本书不迟)阿武和太一,又吵架了?........数码宝贝,再现风波。被选召的孩子,又次出发!......巴达兽,亚古兽,数码组合!神圣暴龙兽!!!唉,太一。阿武只是不小心被工藤太纪压倒了。不必........
  • 圣雪学院之全能公主

    圣雪学院之全能公主

    她,冷漠无情。他,为爱她而不惜一切。她,毒舌女一个。他,花心男。她,乖乖女。他,热情。他们的学院之旅会是如何呢?敬请关注圣雪学院:公主等我
  • 木缘悲可

    木缘悲可

    《拾足》是写我20岁到23岁之间的故事,小说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构思,主要讲述青春时我们爱妻和感情的认识,还有从学生进入社会所面临的梦想打碎。小说风格淡化故事情节,用跳跃画面表现青春的骚动和暖心的句子增加共鸣。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总是从两个人的朦胧到习惯再分开,感情就是一直习惯到依赖,但是爱情就是爱情不会因为我们的感情就开始我们的爱情。如果你没有目的的接触一个人,那么第一眼你就爱上了她。
  • 每朵丁香都会盛开

    每朵丁香都会盛开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5月17日,一个是6月1日。前者是从一张塞在我襁褓里信纸上所获知的,上面还有诸如“无力抚养,恳请好心人收留”等字样。后者则是养父母给我定的,他们说,每个孩子的有生之年应该快乐似童年。
  • 魔尊归来:妖凤要逆天

    魔尊归来:妖凤要逆天

    魔尊归来,妖凤重生,天下要大乱,他轻笑,执她手“三界说你是妖也好,魔也罢,那又何防,我只知道,你是我的”看杀手之王如何逆了这大陆,翻了这三界!
  • 重生之喋血千金

    重生之喋血千金

    从小被训练出来的杀人机器……死神。杀人无数,冷血残忍,连那一头瑰丽的长发都是血色的。boos说她是天生的杀手,她笑,笑得狂放不羁。如果不是死在深海,她想,她这辈子都会在杀人中度过,然后,等着被别人杀。本以为她会死在黑暗中,下到十八层地狱,却不知道她竟然会重生!小片段:“哟~亲爱的这是吃醋了?”陈妖孽搂着千宸脖颈的手更紧了些,那脑袋更是挺了挺,凑近千宸的耳朵,哈着热气儿,声音带着些蛊惑,“亲爱的要抱的更紧些哟,不然本少被抢走了可有你哭的!”耳朵麻麻的酥酥的,她却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只是僵硬了下嘴唇,随即眼神有着些微的闪烁,“那我可就要放手了。”
  • 录鬼薄

    录鬼薄

    那年夏天,各种恐怖,惊奇,诡异的事件纷至沓来。世恶道险,人心若鬼。且看我一薄录之。
  •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世界篇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世界篇

    本书对世界文化艺术做了介绍,分为文学名著篇、美术雕塑篇、音乐歌剧篇、历史遗迹篇、节日风俗篇、饮食文化篇、饮食文化篇。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随机技能闯仙界

    随机技能闯仙界

    S6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RNG、EDG抗韩失败,止步八强。方小冬一气之下,怒砸电脑,竟意外穿越到了一个修真世界,并获得了一套LOL随机技能系统。没想到的是,这些技能居然还可以任意搭配。————————————打怪有惩戒,杀人上点燃,装逼用闪现,逃跑开传送。技能在手,天下我有。面对修真界绝世强者,方小冬淡然一笑,竖起中指。【叮!系统提示:获得寒冰射手——E鹰击长空技能!】(新书上传,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