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检查是学校教务常规管理工作,通过检查教师教案可以把握教师的教学态度,掌握教师的教学思路,考查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管理者往往以教师的教案是否规范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然而,规范的教案并不能与优质的课堂教学画上等号。教案作为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只能是课堂的教学预案,这个预案能否真正实施,怎样实施,还需要看教师课堂的实际表现。其实教师的每一节课堂并不一定需要规范的教案作为支撑,没有规范教案的课堂也不一定不精彩,规范教案或许在某一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发展,影响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第一,规范教案书写占用了教师的时间,从而造成有效教学准备的不足。规范教案书写势必占用大量的时间,消耗教师钻研教材、准备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案的精力。所谓的规范教案,其实是学校教务主管部门自行规定的教案书写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到教学流程,一应俱全,不能丢失任何项目,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的教学语言都要在教案上清晰注明。这样的规范教案书写需要大量的时间,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课前准备,而且还需要将这些具体繁琐的教学预想书写成文,然而教师备课时间相对来讲是有一定限度的,书写教案占用的时间增加势必会缩减用于钻研教材、思考教学的时间。所以说,这样的教案检查便造成了教师为写教案而写教案的状况,教师写教案的唯一目的不是为教学做准备,而是为了应付教务部门的业务检查,教案书写的目标性发生了偏移,教师对于教学的有效准备明显不足,以至于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二,规范教案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教学思维,从而造成课堂教学的僵化。规范教案因为详细、具体、直接、操作性强的特点,很容易让部分教师形成依赖心理,从而课堂上“照案宣科”,以教案为“本”,以教案为“纲”。然而,课堂教学是立体的思维空间,是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环境有机融合的统一体,教案虽然是教师的教学预案,却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变而不断调整,硬性地依据教案设计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呆板的,也是没有灵性的,更是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求,不能顺应课堂生成与变化的。教师照搬教案的教学行为不仅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而且还会养成自身的惰性心理,束缚教学思维,影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三,规范教案书写重于“教”轻于“研”,不能让教师的专业能力上升到全新层次。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而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只有深入到教学研究中去,才能跳出课堂看课堂,才能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课堂,以科学的教学规律规范课堂。规范教案书写仅仅侧重于教师教学技术操作层面,也就是如何教的问题。但是对于教师“这样教好不好?”“怎么教才能教好?”“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的问题却没有一定的思考与总结,而这样的问题则是直指教学深层次理念的大问题,只有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才能更深刻地思考课堂,更艺术地处理课堂,更理性地对待课堂。因此,教案的书写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规范齐整,但一定要引入“研”的意识,将教学研究引入到教案的书写之中,教师可以在教案书写过程中加入对于教材的理性思考,加入想象中的预设情境,加入课后的有效反思,加入课堂精彩片断的分析等等。这样具有思想内涵的文字才能增添教案的含金量,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对于教师的教案检查,应当以实为主,绝不能让规范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绊脚石,从而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学校教务管理者应当给教师教案松绑,还教师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