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烈祖明皇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蜀人所在求为诸葛亮立庙,汉主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步兵校尉习隆等上言:“请近其墓,立一庙于沔阳,断其私祀。”汉主从之。
汉主以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寻加琬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诸葛亮死后,蜀主刘禅不仅主祭,也开始主政了。他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职位仅次于军政一把抓的“大将军”),驻扎汉中。
吴懿在《三国志》中称为吴壹,刘备入川,孙夫人带着刘禅回娘家,赵云闻听,截下了刘禅,孙夫人回到江东做了活寡妇。刘备不能当剩男啊,于是有人把吴懿的妹妹介绍给了刘备。这位吴夫人颇有来头,小时候也曾被相面的说日后当大贵。当时,蜀主刘焉一听,和当年的魏王豹一样,心里打了个激灵,不过他没好意思娶这位将来要大贵的侄女,因为刘焉和吴懿兄妹的父亲是好朋友,于是将她嫁给自己的儿子刘瑁,所以这位吴夫人其实在嫁刘备之前已经是一位刘夫人了。相面的说得没错,这个女人和汉文帝的母亲薄姬一样,将来是要做皇后和皇太后的,只是第一个娶她的人做不了皇帝。
刘备娶这位吴夫人时,后主刘禅应该还未完全成年,如果她照顾过刘禅,那么即使不是亲母子,也比外人要亲近很多。吴懿从亲贵转为权贵,这不过是袭汉代外戚当政的老路。吴懿估计不是什么有作为好折腾的人,所以他遵照刘禅的意思,在汉中坚定地执行不骚扰魏国的新政策,自此以后,魏蜀之间大约有十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是诸葛亮以攻为守为蜀国带来了十年的和平,还是原本诸葛亮就是多此一举?
诸葛亮死后,蜀国撤销了“丞相”这个职务和相应的机构。原来诸葛亮的权力大部分给了蒋琬,蒋琬先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转一年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尚书令交由费祎(yī)接替。
蒋琬是诸葛亮的亲信,这么说吧,是诸葛亮亲近、信赖的人。诸葛亮推荐蒋琬而放弃了魏延,就识人而言,与刘备大大地不同。刘备喜欢并信任魏延,对蒋琬不感冒,蒋琬曾经因醉酒误事,刘备要杀掉他,是诸葛亮出面全力解救才留下一命。
诸葛亮临死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这个安排,对自视甚高的魏延和杨仪都是莫大的刺激。以将略论,魏延在蜀国可能无出其右者;以才干言,杨仪也不在蒋琬、费祎之下。诸葛亮一死,魏延被逼反,杨仪被逼死,其中是非曲折不必细述。魏、杨有不当之处,但总体而言,诸葛亮在用人格局上不够开阔,蒋、费之流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诸葛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其性格是那种追求完美型的,所以做事是事必躬亲,用人也难免苛刻。
诸葛亮死去不久,就被请上了神坛。当时蜀国的老百姓就要求为诸葛亮立庙,刘禅刚开始不同意,后来,因为不能和民意过于对立,最终还是同意了。要说起来,刘禅的心胸还是比较宽广的,对活着罩着自己、死了还压着自己的诸葛亮,没有像万历皇帝对张居正那样变态地报复。
诸葛亮忠于理想(坚持北伐)、忠于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自己的职业(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都构成了一代名臣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都是在一种景仰的语境下展开,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诸葛亮,于是就有了一个完美的诸葛亮。陈寿还有一句对诸葛亮的评论广为人知:“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该说陈寿讲的大致符合事实,但后来为这话替诸葛亮辩护的大有其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历史需要。《三国志》裴注引《袁子》(袁准,字孝尼,魏国人,入晋后,曾向嵇康学《广陵散》)曰:“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因为要批判司马懿一类篡党夺权野心家的罪行,所以,诸葛亮的事迹才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诸葛亮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周恩来。
周恩来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声望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郭兰英的一曲《绣金匾》,虽然前面一绣毛主席,二绣总司令,但基本上成了三绣周总理的铺垫。这种“国人歌思”的盛况,此后恐怕很难再见到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周恩来热,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文革”结束了,过去崇拜的变成了荒谬的,这种荒谬让人们不能适应。周总理是可以冲淡这种荒谬感的人物,他可以成为普通老百姓继续崇拜的对象,不论是华国锋还是邓小平,都没有压制民间对周的崇拜。他们都在争当周的继承人,继承他的职务,继承他的“四化大业”,周的光辉可以说非常恰当地,帮助执政党度过了“文革”后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