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后,金军第二次大举入侵,又是在黄河边,宋朝的十三万大军与金兵隔河对峙。金人不敢贸然进攻,在夜里猛擂战鼓,换着班擂到天明。第二天早上,十三万宋军全部逃散,只剩下一座空营。
徽宗退位后,继任的钦宗性格懦弱,优柔寡断,难以将国家带出深重的灾难。东京最终被金军攻破,惨遭掠夺和杀戮。
五 自家“神兵”助金人破城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一场大雪刚过,东京宣化门守军全部撤下城墙,宣化门轰隆隆地霍然洞开,一个叫郭京的人指挥一支7777人组成的部队出城作战。
这支部队按颜色分为六个方阵,第一方阵打着红色的旗,穿着红棉袄、红棉裤、红棉袜,脸上也涂成红色;第二方阵则整个是绿色,然后依次是白、紫、黑、黄四个方阵。不要认为这是道士作法,这可是一支出城“作战”的部队,号称“六甲神兵”,士兵都是郭京根据生辰八字精心挑选出来的!
据说这“六甲神兵”有隐形秘术,能把开封城外剽悍的女真骑兵杀得片甲不留,如果金人还不乖,就杀到他们老家去,夺了他们的会宁府。
看到这样一支军队,金军大笑。他们先用小部队边打边退,诱神兵远离城墙,然后纵马驰骋,砍瓜切菜般痛杀之。神兵这才发现自己并没有隐形,只好连忙逃命,相互践踏,尸体填塞护城河。宋将听得城外的喊杀声、哀号声,觉得不对劲,赶忙上城观看,金军已杀近城墙。宋将急命关了城门,但蜂拥而至的金兵乘势登上城墙,宋兵丧失斗志,纷纷下城逃命,开封城由是陷落!
八百多年前开封城下的厮杀声早已沉寂,回望那段陌生的历史,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常让记者一愣半天:怎么会这样?竟然是这样?!但历史的确如此。悲剧不是以悲壮而是以异常荒诞、虚妄,异常丑陋的方式降临。
宋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道君皇帝的徽宗极为相信方术,他“出任”皇帝前,就曾让人拿自己的八字到相国寺找人算命,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吃惊地说:“这怎么会是天子命呢?”徽宗即位后,那个算命先生青云直上,最后竟然官至节度使!兴建艮岳,据说也是为了让皇室多子多孙。这些东西说着玩可以,用来制造舆论、振作士气也可以,但真的依靠其护国救民、扫荡金兵,那就是脑子不够用了。
与花花太岁宋徽宗比起来,钦宗的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他不好色,不奢侈,但懦弱没主见,别人说什么他都信。他不只相信神兵,也很相信金人。
金人像一个老练的渔翁,钓到了大鱼,并不急着拽上来,而是将钓鱼线时紧时松。他们边打边谈和,打是目的,谈是手段,让宋廷心存幻想而不做困兽之斗,以和谈麻痹、分化北宋君臣,不让他们形成众志成城的斗志。钦宗总是对和谈抱有极大幻想,在主战、主和两派间摇摆不定,结果屡屡中招。最后被金人“钓”出城外,自投罗网进了金营,从此在屈辱中度过了后半生。
守城功臣远贬他乡
靖康元年正月,金东路军抵达开封,他们一路势如破竹,但在开封城下遇到了真正的抵抗。
在一个多月的守城之战中,开封城的主角和英雄是李纲。北宋的大臣留下太多的笑话,而李纲则是那个灰暗年代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宋钦宗信任他的时间太短暂了,使其没有得到多少展现才华的机会,这也使得北宋的灭亡变得不可逆转。
金兵分东西两路进攻北宋,目标是会师开封城。其西路军遭到太原守军的顽强抵抗,东路军则长驱直入,杀奔开封。
前线北宋军队的“脆崩”,让开封城的许多大臣坐不住了,很多人开始将家眷和财宝送往南方,一时汴河满是匆匆南下的船只。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劝宋钦宗也向南逃跑,钦宗犹豫不决。如果这时逃跑,可能后来就没赵构什么戏了。
此时李纲挺身而出。他告诉钦宗:“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况且这里是宗庙社稷、百官万民所在,放弃这里能到哪儿去?陛下一走,尽失天下人心,局面就不可收拾了。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凝聚人心,安下精兵强弩,哪有守不住的道理?”
经过力争,钦宗同意不走,并任命李纲负责京城防御。但第二天李纲上朝时,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也已经准备停当,原来钦宗在宦官劝说下变卦要走。李纲当机立断,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将士们齐声回答:“愿意保卫京城!”于是,李纲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不愿离开。如果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决定留下来。
李纲立刻出宫宣布:“皇上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士兵们听了,山呼万岁。开封守军士气由此振作。
三天后,金兵到达开封城下。他们先用几十条火船从汴河上游顺流而下,准备火攻宣泽门。李纲命令把蔡京家的太湖石砸了搬到城墙上,招募敢死队兵士两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金军火船一到,兵士们就用挠钩钩住敌船,使它没法接近城墙。李纲又派兵士从城墙上用大石块向火船投掷,把火船打沉,宋军敢死队乘机掩杀,斩金军数百。
经过几次战斗,攻城的金兵被宋军一一击退。进攻受阻,他们开始玩弄边打边谈的伎俩。宋钦宗求之不得,马上派人前去议和。金人索要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急于求和的宋钦宗竟然全部答应。
此时北宋各地勤王部队渐渐集结了二十多万,而到达开封城下的金军只有六万人。李纲和老帅种师道深知金兵悍勇,主张坚壁不战,等敌军粮尽力疲北撤时,中途邀击。但宋将姚平仲贪功夜袭金营,结果消息泄露,大败而回。金军派人责问,原本支持姚平仲、希望侥幸取胜的钦宗竟然撤了李纲的职务向金人谢罪。
这种荒谬举动让开封炸了锅。太学生陈东领头上书,开封百姓闻讯而来,几万人聚集御街,呼声震天。群起击碎登闻鼓,打死宦官二十多人。钦宗怕生变故,被迫宣布恢复李纲职务。
金军攻打一个多月,眼看形势不利,被迫撤退。李纲等人建议尾追金军,乘他们北渡黄河时进行攻击,但钦宗非但不同意,还下令说,任何人胆敢中途邀击金军,以叛逆论罪。
今天看来,钦宗忽左忽右的行为很难解释。我们只能认为这位年仅25岁、在强敌压境时仓促登基的皇帝还非常不成熟。他那位该负责任的老爹,并没有真的半身不遂(有研究者认为那是为了逃避责任装的),这时已经逃到千里之外的镇江,在那里拦下东南一带北上勤王的部队,退位之后的失落似乎使他有了新的想法。
金兵退去,北宋的一切又回复“故道”,“上下恬然,置边事于不问”。只有李纲,“独以为忧”,知道金人的威胁远没有解除。就在他试图有所作为的时候,大臣们开始排挤他。围城时,数万军民云集御街,迫使钦宗任用李纲的事件,让李纲既遭大臣妒忌,又遭皇帝猜疑,年轻的皇帝定了一个“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将李纲远贬南方了事。
“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这个当时在开封广为流传的“段子”,看似是嘲讽,实际上充满了对宋廷积重难返、无所作为的失望和无奈。
金兵再次攻打开封,钦宗这才明白与金人和谈无疑与虎谋皮。这时他又想起了李纲,下令召回他,任命其为资政殿大学士,兼开封知府。而这时李纲已经走到长沙,得到命令,他马上率领湖南勤王部队赶来,但没到开封,失守的消息就传到军中。
“救命稻草”卖了开封
李纲被排挤走了,而排挤他的宰相唐恪和耿南仲等人认为和议可以成功,开封没必要驻扎那么多军队,下令让二十多万奉调而来的勤王部队全部回去。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金军再度兵临开封时,庞大的京城只有7万军队,包括“治安民警”在内。朝廷仓促下令勤王,结果只有南道总管张叔夜率1万多人赶来,加上临时招募的士兵,拼凑了17万人。而此时太原已经失陷,金东西两路军会师开封,人数达到12万左右,形势比半年前更加严峻。
当时开封有一个“段子”叫《十不管》:“不管太原,却管太学(开除上书的学生);不管访秋(金人的秋季攻势),却管春秋;不管炮石,却管安石(取消已去世多年的王安石的封号);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东,却管陈东……不管(金人)二太子,却管立太子。”字字都在嘲讽朝廷麻木不仁,瞎忙一气,唯独对迫在眉睫的严重危机视而不见。25岁的钦宗,为了防止老爹重夺皇帝宝座,忙着把三四岁的儿子立为太子,他一心只想议和,根本不做战备。
既然朝廷麻木不仁,宋朝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两路金军杀到,开封再次陷入危机。
很多宋兵仍然畏敌如虎。开封城西六七百人扎寨防守,他们望见金人杀来,纷纷向城中跑,城上守将厉声大呼:“回过头打!我们支援你们!”但兵败如山倒,慌忙之中,数百人掉进为金人准备的陷马坑,追击的金兵勒马大笑。
为了鼓励将士,朝廷开出了“高薪”:中下级军官每天“工资”八百文到一贯不等。这么高的“工资”当然有吸引力,将领们纷纷给自己的亲戚、学生、老部下安排“工作岗位”。朝廷权贵和大内的宦官也纷纷“写条子”安排人。许多没有亲临火线的人得到了赏赐,而不少真正提着头作战的士兵反而得不到赏赐。军中混乱不堪,有的人受点轻伤就得到重赏,有的人战死反被说成“开小差”。最可笑的是,有些将领的子侄亲戚远在千里之外,却因战功在开封得到奖赏和立功证书,开封沦陷后,还有人拿着这样的证书炫耀乡里。
太学生丁特起亲历靖康之难,后来他“泣血谨书”写下《靖康纪闻》一书,在书中他悲愤地问道:守城的部队都这样,还期望开封城不陷落,这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