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试图构建一个仁爱的社会,也希望每个人通过修养能够达到仁爱的境界。仁爱的内涵就是宽厚、仁慈、关心、爱护、同情心、怜悯心,仁爱的外延就是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人人都有了仁爱思想,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仁爱思想植于人心。
时至今日,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要让其成为行为规范,需要通过一定形式,使其发扬光大。人们身上遗传的文化基因,毕竟不是通过身体与生俱来的,主要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一代一代地传承,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现在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学习了西方文化,合理运用西方市场经济管理方式,但是却忽视了自己的东西,有些人几乎达到了言必称市场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才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现在引进了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理论是与西方的个人价值观相联系的。而传统文化是集体价值观,如何将之与市场经济相融合,需要用理论去解决,否则也会走弯路。如果引进了市场经济,丢掉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没有了民族的东西,众志成城就成为空话,也会失去竞争力。
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是总结了历史教训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让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选择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理论来源于西方,社会环境不一样,照搬照抄肯定行不通,模仿计划经济模式已经有了教训,所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不区分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了根基。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偏离方向的发展,就会让我们走向歧途。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目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发出了这样的铮铮誓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的态度是一贯的,鲜明的。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鲜明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解决市场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冲突的根本途径,是在实践中回答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词是社会主义,目标是共同富裕,中国特色意味着吸收西方的和传统的合理内核,创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的民族的模式。认准了方向,就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上体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所讲的与实际的是一个样。因为文化虽然有着独立发展的轨迹,但归根到底,仍取决于政治经济基础。如果在路线、方针、政策上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点,然后还要推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们就不会相信,从而造成信仰缺失。
由此我们可以说:让人们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需要向全国人民指明一个令人信服的方向,使其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只有务实地去实现这个理想,才会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的信任。如果只为发展而发展,忘记了社会理想,当富人为所欲为,穷人满腔怒火的时候,我们的一切努力终将化为乌有。
病因之四
马列主义的手电筒照人不照己,让道德成为镜中花。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应该传承的东西很多。但是,仅就儒家文化而论,其精髓是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做人之要,首先是加强个人修养。我认为,加强自我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修身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做到慎独。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戒慎恐惧自己有什么状况没有看见与听见,内在的盲点常会在阴暗处更鲜活,细微处更显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不要怀着攀附心态而自毁自弃。“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现在的意思是,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看来,要改变社会主义道德成为镜中花的现状,需要重拾传统文化,强化自我修养。如果大家都提高了自我修养,做到了慎独,何愁道德不回归呢。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呢?在一次出国的路上,偶有心得。
我的烟瘾很大。每次到国外的时候,都会遇到抽烟不便的问题。在公共场合,再受不了也能忍住,因为有众人的眼光盯着,内心就会克制。可是,到了自己的房间会怎么样呢?
我在瑞典访问期间,每次在房间里都会看到这样的提示:Smoking in your room will incur a charge of SEK1500,意思是说,如果在你的房间里抽烟,将被罚1500克朗。可是,我老是想,在房间内肯定不会安摄像头,因为这是私人空间,我抽烟了,收拾干净,他们会发现?于是,忍不住的时候,就偷偷地抽了。当时想,要做到慎独真是困难,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是非标准在心中,是慎独的前提。年龄大的会记得,过去可以与表姐妹结婚,称为“亲上加亲”,现在五代之内的血亲不能结婚,法定禁止近亲结婚,这就给人们一个是非标准,如果与近亲发生了性关系,属于乱伦。我们试想,在这种绝对是非标准下,即使你有机会与表姐表妹深夜独处一室,甚至独睡在一张床上,内心也不会有非分之想,因为你觉得乱伦是非人所为。同样的环境,与其他异性在一起,你就有可能控制不住内心燃烧的欲望,因为你觉得虽非道德允许,但这个是非标准没有达到绝对不允许的程度,即使做了也无所谓,有时候会放纵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慎独是困难的。正如抽烟,在自己房间里抽了,对别人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别人又不知道,干吗不抽呢?
要想做到慎独,还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抽烟,你平常就没有这个不良嗜好,在自己的房间自然不会抽了。我到芬兰赫尔辛基城堡参观时,适逢当地居民举办上千人的音乐会。我惊奇地发现,每个人走时,都把自己吃过东西的包装袋、喝过的饮料瓶以及其他垃圾收拾得一干二净。上千人的音乐会结束后,草坪上竟是干干净净。人们这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保证了环境的整洁。让当代人解说柳下惠“坐怀不乱”:有人说他生理有了问题,他才能够坐怀不乱,因为本性的需求,正常人都难控制;当代年轻人说他是伪君子,内心里汹涌澎湃,却装好人;还有人说是古代人弄错了,是“坐槐不乱”,意指坐在槐树下不乱,而不是妇女坐在他怀里。我觉得这些解释,是为自己不遵守传统道德找借口。“坐怀不乱”是能够做到的,只要脑子里有传统道德这根弦,养成了从不拈花惹草的行为习惯,有什么可乱的呢?如果习惯了拈花惹草,就会为自己找借口,多做一次又何妨?
践行道德对自我的要求是:有强烈的是非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做到慎独,有了慎独人生就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文化变异:咋就不愿分清是非
潜规则是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人情是无奈接受社会交往的原则,这些排斥着威严的法律和刚性的制度。
中国人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搞好人际关系不讲原则是不是好人?不敢直言相谏的是不是好人?如果一个国家自上而下,都当了老好人,党纪国法谁去维护?人亡政息了,还有人说你是好人吗?都成了好人,意味着一个民族再也没有了是非观,行政过程中再也没有了原则,大家视党纪国法如儿戏。如果真的变成了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心中的是非标准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会出来指证他。孔子说:我的家乡不是这样的,父亲犯了罪,儿子会代他隐瞒;儿子犯了罪,父亲会代他隐瞒,(人)率真的本性就体现在这相互隐瞒之中。这就是著名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且不说叶公与孔子孰对孰错,二者结论不同,是因为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叶公从爱他人的角度,对儿子为了维护社会正义而举报父亲给予赞赏;孔子从爱亲人的角度,认为父子相互隐瞒是人性的表现,无可厚非。
儒家的仁爱思想,出发点是亲亲,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付出爱,然后拓展到爱亲朋好友、爱民众,最后到爱物,即爱自然。这实际上是为了构建宗法社会。由于儒家文化倡导首先爱自己的家人。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通常为了自己的家庭,特别是为自己的子女活着,心中很少想着自己,没有个体。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违法犯罪。
由于走不出狭隘的亲情,出现了很独特的现象:儒家文化很崇尚群体。《荀子·王制》云:“(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正是由于儒家文化重群体,所以才十分重视群体社会秩序的构建。民族的思维里基本上是以集体为中心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个体需求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这与西方个体主义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是,中国又出现了“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明了中国人缺乏合作意识。由于我们的群体以“熟人群体”为先,所以中国人缺乏与“外人”合作的意识。
受此影响,中国经营企业比较注重请家族成员、朋友来管理,有个小发明是祖传秘方,决不能让外人学会。这种狭隘性,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专利发明的转让普及。如公司上市了,本应属于包括买股票人在内的所有股东的公司,但在实际控制人心中,公司仍是他的,股东只是为他集资而已,什么股东大会,走走形式罢了,形同虚设,这是对《公司法》的挑战。
在封建社会,构建亲亲社会是合理的。生活在农耕时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成员既是自己的亲人,又是生产的合作伙伴。可是,在现代社会大生产时代,合作者变成了与己毫无亲情的人,再延续着这种观念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由于每个人还或多或少受儒家“小爱”思想的影响,缺乏大爱精神,衡量是非的标准局限于对“自己”的好坏,而不是着眼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毛泽东同志以博大的胸怀,把中国狭隘的族群“小爱”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大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个贡献是很大的。在延安的时候,一个西方记者反复追问,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种宗教。毛泽东同志答复这位记者: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宗教的话,它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教。他一生实践着如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号召学习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让人民群众知道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政党,坚定不移地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是共产党的信仰。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有地种;发展工业,让工人有活干,还成了主人;当走了弯路后,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实行了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民族和人民的兴旺发达。有了这样的视角,为人民谋福利就是正确的,所以倡导的是非标准是大公无私。
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事物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如“打土豪分田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看,这是正确的;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看,侵犯了别人私人财产。如果人们心中只装着“小爱”,没有对社会的“大爱”,心中自然没有是非标准。
摆脱“家文化”的束缚,走出狭隘的亲情,是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亲情凝聚的国家,正是由于你连我,我连你,才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可是,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农耕时代,宗法观念已经成为当代推进基层民主的阻碍力量,可仍在坚守,或在不自觉地坚守。亲情破坏了现代公平原则,就会动摇爱国爱社会的基础。留下亲情,抛弃俗情,是现代社会应该发出的呐喊。
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群体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现在每个人的血液里,集体主义精神是这个理念的传承。但是,如果集体仅局限于熟人群体,就会成为推进现代社会公平的阻碍。留住亲情,走出宗族,从小爱走向大爱,才能让民族的胸怀更宽广。
交往中的原则
儒家讲爱亲人之后,就是爱朋友、熟人。与人交往的感情有亲有疏,爱的程度有深有浅本是正常的。但是,把爱蔓延成庸俗的人情,并破坏着社会的公平,就不是真正的爱了。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