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猜忌与性格,往往是因为互不信任所引起,猜忌是因为生怕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安则是无法掌握不确知的状况。
人只有在共同的目标、目的之下,才有可能同心协力,其间的冲突、差异、争执,在大目标之下,成为次要问题,会自动退位。但是,当大目标完成或不存在时,团体成员间的个别差异性、利益需求,便会自然浮上台面,成为主要问题。
这种“可以共患难,无法共享福”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生历程的各个层面与角落,无论是国家、社会、团体、家庭或朋友之间,都经常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当冲突来临时,便是另一个战争的开始,要让结局呈现什么样的景况,在在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与手腕,底下便是一个故事。
汉高祖刘邦在天底定之后,在一片等待论功行赏的气氛当中,却只先分封了二十几名功劳最大的部将,其它在他眼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功劳者,如何分封都还在慢火炖烤、斟酌考量、伤透脑筋当中。
等待当然是一种煎熬的过程。这些自恃功劳不凡的豪杰、战将,个个无不拉长脖子,望眼欲穿,而且生怕论功不平、赏赐不公,大家天天红着眼珠,大眼瞪小眼,一个个显得焦虑难安,造成不仅同僚之间争功吃味,与刘邦之间也衍生相当紧张的气氛。
有一天,刘邦正在南宫悠闲地散步,忽然远远的看见很多将领聚集在一起比手画脚、交头接耳。刘邦看了,心中直觉地不安,难免开始疑神疑鬼,于是便传唤张良前来,想听听他的想法。
张良有些沉重地回答他说:“陛下来自民间,依靠这些人打得天下,过去大家都是平民百
姓,平起平坐。现在你成为天子之后,先分封的,大部分都是故交旧友,所诛杀的,不是关系较疏远的,不然就是得罪你、让你看不顺眼的人。因此,他们聚在一起,有可能是在讨论谋反的事情。”
刘邦听了之后,面色凝重,便问张良如果真是这么严重,该怎样办?
张良想了一下,便先反问刘邦说:“在这些一起打天下的将领当中,你最讨厌的人是谁?这个人不被陛下喜欢的情形,最好又是大家所熟知的事。”
刘邦回答说:“雍齿常常捉弄我,他是我最讨厌的人,我想这也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吧。”
张良马上提出建议:“那么,今天就先将雍齿封为王侯。这样一来,我看就可以解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安定大家的心了。”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立刻宣布将雍齿封为“什邡侯”。
这件事果然在众多还未被正式封官晋爵的将领之间,起了微妙的作用。在这些人的心里,或许认为,连皇帝最讨厌的人都有糖吃了,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君臣之间的紧张情绪,果然获得了暂时的纾解。
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猜忌与格,往往是因为互不信任所引起,为什么会互不信任,那是因为彼此没有给对方足够信心的关系,尤其是有关利益分配的问题。
猜忌是因为生怕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安则是无法掌握不确知的状况。张良这招“丑猫都能得道,忠狗何须担心升天”的手法,锚下了分配的标准,给足了诸将的信心,当然可以暂时缓和不安的气氛,维持和谐的局面。
刘邦的性情及后来对待群雄的做法,在历史上有相当多的看法与争议。事实上,有关人的性情及事情因果的种种,起伏转折都相当复杂,旁人及后人不易辨其真伪。但是,本篇故事却同时呈现了“可以共患难,无法共享福”的人生共相。
无论人处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要什么或不要什么,让什么或不让什么,有关尊严与欲求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个大学问,如何恰如其分,见好就收,全身而退或全身而进,无时无刻都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