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在轮廓都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之前,便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埋头蛮干,或是一阵乱枪打鸟,都不是好习惯。
解决问题,首先会面临从何着手的抉择,在在考验每个人的能耐。
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轻轻松松、事半功倍,那可能是下对了地方,搞对了顺序,所以顺水推舟,省力气得很。可是,有的人却是满头大汗、事倍功半,那可能是按错门铃,又送错信,搞错问题或毫无头绪的结果,到头来当然是做苦工,吃力又不讨好。
成功当然有快捷方式,那就是找对目标,用对力气,损耗小,累积多,内在的思维有条有理,外在的攻防节奏有序。
以下这个故事,或许就是一个精采典范。
东汉初期,民变首领张蓝聚众叛乱,他兵分两路,以精兵二万挺进西城,另外以万余人攻打临淄,没多久,两城相继失陷。
这时,汉光武帝刘秀派遣部将耿前往追剿,由于两城相距不远,大概只隔四十里,所以,耿率领兵马来到两城之间的时候,为了究竟先攻哪里,内部幕僚之间起了争执。为了解决争议,耿经过一番研判,发现西城虽然比较小,但是城池比较坚固;临淄虽然比较大,防备形势却较松散,应该不难攻取。
尽管耿内心决定先攻临淄,却故意当众做成决策,表示五天之后,将先打西城。
张蓝听到消息后,马上战战兢兢地加强西城的防备。
可是,到了第五天的午夜时分,耿紧急命令全军提早吃早餐,天还没亮,大军出动,不过不是前进西城,而是直奔临淄。当全军还在纳闷将军有没有搞错的时候,已经将临淄攻下,而且只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
坐镇西城的张蓝听到临淄兵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便马上弃城而逃。没两下子,耿已经夺回两座城市。
事后,左右僚属仍然搞不懂耿是怎么盘算的,居然用兵如此轻松神速,于是就纷纷问他说:“为什么将军下令进攻西城,却又直逼临淄,而且竟然能一举就取下两座城市,圆满达成任务?”
耿这才回答说:“我当时的盘算是,当西城的叛军听到我军将进攻他们的时候,一定会严加备战,而临淄的徒众,却会因此而暂时松了一口气,在戒备上一定会松懈下来。当他们在不意之中,发现遭到攻击时,必然会因为措手不及,而更加心慌意乱,所以一下子便被我们打败了。临淄垮了之后,西城会感到孤立无援,信心大受打击,所以难逃被我军一举攻下的命运。”
耿接着说:“以我们这边的形势来看,假设我们先攻西城,面对坚强守备,如果久攻不下的话,我军伤亡必然增多,即使后来占领了该城,恐怕业已元气大伤、兵疲马困,加上粮秣若来不及补给的话,那时想再攻临淄,变量一定增多,就难有胜算的把握!”
众人听了之后,无不击掌叫好,大大佩服耿的聪明才智。
声东击西再击东,攻其不备,先击弱再取强。这种战术运用,其实就是掌握人性弱点的心理战。
此外,这种先后顺序的抉择,一方面可以扰乱对手的“心理城池”,一方面则在提防一开战己方即耗损过多,拖累士气,崩坏自己的防线,导致不可测的后果。
先吃软再吃硬,省力气又不碍事;耿“庖丁解牛”的处事纹理,应该可以给我们无限的启示。
遇到问题,在轮廓都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之前,便一股热血充上脑门,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埋头蛮干,或是一阵乱枪打鸟,都不是好习惯。
至于舍近求远、舍本逐末,或者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就更等而下之了。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写的是就是这种情况,人人应该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