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有些不正当的事,并不是看不惯,就可以小题大作的。合理与恰当之间,如何高明拿捏,还有赖每个人自己以智慧去衡量。
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大义要灭亲”,至于“小义”,要不要“灭亲”呢?或者是只要碰到“义”就要“灭亲”?
这些话听起来十分凛然,却是人生的难题。
别以为一般人很少会碰到这种类“忠孝难两全”的问题,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常常会发生“小义”撞“公义”,“私德”与“公德”纠缠的问题,只是一般人恐怕都会以自家利益为考量出发点,除非“代志大条”,无法私了!
如果您正好是一位执法者,面对“灭亲”行为,您又将如何处理?
南宋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员叫做胡霆桂,上任以来,就严格禁止地方民众私自酿酒,虽然执行得非常彻底,但酒是民生必需品,总难免有人阳奉阴违,偷偷地私酿。
有一天,一位妇人来到官府,密告她的婆婆违反禁令,偷偷酿酒。
胡霆桂受理后,就质问该名妇人:“平常孝顺婆婆吗?”
妇人答称:“孝顺!”
胡霆桂听后,便说:“既然如此,应该愿意代替婆婆受罚吧!”
妇人听后,简直是五味杂陈,后悔莫及,但还是当庭被衙役拖出去,挨了一顿鞭子。
消息传出后,胡霆桂治下的县分,人人表现得更加地安分守己。
以现代的标准来看,胡霆桂的处理方式,没有让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虽然恰当却不合理,但法律与人伦、道德常常就是混淆重迭的,胡霆桂以父母官的身分,将人伦与法律一并解决,算是十分高明。
以妇人来说,或许平日与婆婆之间就有闲隙,想趁机挟怨报复,不过,她想以“小义”去踩“大义”的脚,当然难免会伤到自己!胡霆桂就是看穿了这一点,故意给她来点教训。
所以说,人世间有些不正当的事,并不是看不惯,就可以小题大作的。有些事情,如故事中的妇人基于“检举不法,人人有责”,密告婆婆违法,看起来合理,却有道德与法律的争议,并不恰当;有些则是不合理,却恰当,如胡霆桂判决媳妇代婆婆受罪。
可见,在合理与恰当之间,如何高明地拿捏,还有赖每个人自己以智慧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