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适当的时机,说上一句力道够又中听的话,让人能够真正在意,或者是有所受用,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说出去的话,没人理或者是没效果,常常是因为说话的人分量不够,再不然就是搔不到痒处,形成你说你的,我听我的,有如“马耳东风”。
话能让人听进去,通常是话的威胁性够,让人不得不听;再者是话具有某种吸引力,还让人听得进去。
所以说,语言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在人心的流动上,常扮演翘翘板的角色。有时候,一个睿智的牵动,就具有翻转他人念头的神奇效果。
尤其是,在适当的时候,由有分量的人,说上一段有力道的话,更有无比的妙用。
以下,便是孔子表演的示范例子。
春秋时期,陈侯下令修建凌阳台,不过,工程还没结束,因为进度及品质等等问题,一再不合陈侯的意思,相关官员已经被处死了好几个人,而且还有三位监工官吏被关进了监牢。
群臣虽然对陈侯的任性与暴戾很不以为然,却都噤若寒蝉,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提出异议。
这个时候,孔子刚好来到陈国,在晋见陈侯之后,受邀一起登上凌阳台参观一番。
孔子知道陈侯好大喜功、恣意杀人的行径后,便翘起大拇指,以反讽的口吻对着陈侯说:“这座高台真是了不起啊!简直是集雄伟、美观于一体,这和大王的贤德、功业,实在是相得益彰,真是令人敬佩!”
这番话,听得陈侯心花怒放,一阵飘飘然。接着,孔子又意有所指地说:“自古以来,要修建一座像这样宏伟的建筑,我看,不杀几个人,恐怕不容易完成。”
陈侯听了之后,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尴尬得很,等送走孔子后,便立刻派人悄悄地将被关在监牢里的官员给释放了。
人大抵都是需要掌声的,尤其是对好大喜功、特重面子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孔子抓住了陈侯想成就大功德的意图,口含蜜剑,刺向陈侯要“成德”,却又败德杀人的念头,让陈侯心中不相称的德性破功,暂时终止了他继续杀人的举动。可见,好话够力道,像陈侯这种暴虐无道的君王也会有变上道的时候。
不过,人心如水流,在时空的轨道中流转,观念与情绪的生成与演变,又受种种力量宰制,不易厘清。因此,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想法相当困难,何况,瞬间要改变一个人的念头,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所以说,如何在适当的时机,说上一句力道够又中听的话,让人能够真正在意,或者是有所受用,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此,与其唠唠叨叨、废话连篇,还不如多发一些时间,培养说话的功力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