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00900000015

第15章 宋代风俗写真绝品——《清明上河图》

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有一幅画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在它的身上都有着哪些吸引人们眼球和思绪的故事和秘密呢?

解读《清明上河图》的机关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发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北宋末年的一个清明节。这一天,开封城内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人们各行其事,一派平和景象。但是,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个人显得格外扎眼,他肩没挑担、手没提篮,不像买卖人;他行路悠闲,左顾右盼,又不像赶路人,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他叫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张择端出行的目的不是休闲游玩,而是深入街巷观察了解民俗民情,为绘画创作作准备。

张择端心中有一个构想,那就是用手中的笔画下都城的繁华。为此,他朝着这个目标辛勤工作,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努力,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画被送进皇宫里,摆放在宋徽宗的龙书案上。画被慢慢展开了,在场的人发出一阵阵由衷的赞叹。

这些人为什么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声呢?这副画中都画了哪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场景呢?

原来这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光。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该船过桥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一切都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宋徽宗对《清明上河图》也爱不释手,大加赞扬,他提起笔,用他那刚劲有力的“瘦金体”,在画的卷首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盖上他那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而使这幅画身价倍增,宋徽宗也就成为这幅传世杰作的第一位收藏者。

张择端的身世之谜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专家,主要是根据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记载:“《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观点的专家,是根据《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代人之手,并且两宋画院均不见张择端著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中注明了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且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的记载。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经无法考证,向氏所著《评论图画记》一书也不曾见于著录,这给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考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根据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开封的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殿阁雄伟、花木葱茏,因此被誉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是他提出请求不能将自己关在皇宫里面作画,而是要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赵佶同意了张择端的请求,命宰相蔡京为张择端在北宋东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

当宰相蔡京将张择端绘画的长卷呈给宋徽宗赵佶看时,宋徽宗赵佶见了张择端的绘画大喜过望。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六千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宋高宗赵构杭州称帝。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他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与父亲宋徽宗赵佶不同,他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他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沉痛的打击下,不久张择端忧郁而死。张择端两次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是传说中,张择端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画家。

“清明”与“上河”是何意思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此巨制一定是有寓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它是“清明节之意”;第二种认为它是“清明坊之意”;第三种则认为它是“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买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为取悦宋徽宗赵佶,曾倡导“丰享豫大”。旨在蛊惑人心,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乐的景象。《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也有学者提出疑义,虽然《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磅礴气势的繁盛景象,但是,《清明上河图》中也描绘了乞讨的乞丐,街上跑着的猪,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这些与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该如何解释?

《清明上河图》的“四进四出”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一路上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清明上河图》被金兵掠走,流落到了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后,《清明上河图》第一次离开了皇宫,流落到民间。它流落到了谁的手里?此后又有怎样的遭遇呢?它还能完好无损吗?

北宋灭亡后,《清明上河图》在民间颠沛流离了一个多世纪,后来它又一次进入了皇宫。它是怎么进入皇宫的呢?

公元12世纪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部落。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攻占金朝和南宋的大片土地,元朝人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字画收入皇宫,《清明上河图》当然也包括在内。《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了皇宫。

《清明上河图》虽然被收入了皇宫,但是元朝的皇室人员并没有认识到《清明上河图》的宝贵价值,它被长时间遗弃在库房里,无人问津。

有一天,元朝内务府的一名装裱匠在书库里发现了《清明上河图》,装裱匠欣喜若狂,他早就听说过这幅宝画,没想到在书画堆里意外地发现了它。从见到宝画的那一刻起,装裱匠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画偷出去。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掉包计,装裱匠用一个仿本偷偷地把原作换了出来,然后把原作《清明上河图》以高价卖掉了,发了一笔大财。

就这样,《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被弄出了皇宫,流落到了民间。

那么这次流落到民间后,该画辗转到了哪些人的手里呢?这些人又是如何对待这副名画的?

原来,《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后,曾经被元朝人杨准、明朝人李东阳等人收藏。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这时有一位奸臣名叫严嵩,他想把天下的珍奇财宝都搜刮到自己府里,《清明上河图》自然就成了他追寻的目标。他派出爪牙四处打探《清明上河图》的下落。最终打探到了,并利用权势把宝画弄到了手。

严嵩把真迹《清明上河图》弄到手后不久,就被御史邹应龙等人弹劾,官场失势,被罢官为民,严府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由此进入了明朝内府,这是它第三次进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进入明朝皇宫以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到了太监冯保的手里。

《清明上河图》是怎样从皇帝那里到太监冯保手中的呢?是赏赐吗?如果画真是皇帝赏赐给冯保的,他一定会在题跋中大书特书,大做文章的,可是他在题跋中却只字未提赏赐的事,那就有可能是偷来的。

冯保是如何偷盗《清明上河图》的呢?正史自然是没有记载,好在詹景凤编写了一本《东图玄览编》,这本书中略微提到了冯保是如何偷盗这幅名画的。

该书记载说:《清明上河图》进入了明皇宫后的一天,太监冯保看到了这幅名画,不由得心动,他苦思冥想了许多天,终于想到了一个狸猫换太子的诡计,他事先找人临摹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趁着自己值夜班的机会,将真的《清明上河图》换了,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出了皇宫。为了掩人耳目,他又散布一个小太监因为偷盗《清明上河图》不成,而将画弄污损的故事,来栽赃于人,以隐瞒自己的偷盗行为,由此,宝画第三次流落到了民间。

清朝建立后,不知什么原因,《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被收藏进了皇宫大内,这一待就是200多年,1945年,溥仪伪满政权垮台,由于溥仪急于逃亡,致使该画第四次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一度流落民间。

忽隐忽现的《清明上河图》

自从太监冯保把《清明上河图》偷出了皇宫后,这副国宝级的图便如同蒸发了一般,再也没有出现过,就在人们即将淡忘的时候,它却如幽灵般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是什么原因让这幅国宝销声匿迹达数百年之久?在流落民间的过程,国宝是否被损坏?又是谁让国宝重见天日的呢?

要揭开这些谜团,就得从一个人说起,那就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顷刻间土崩瓦解。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再次神秘失踪,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版”《清明上河图》等。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对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重新发现《清明上河图》真本的第一人

自从溥仪被俘后,他所携带的《清明上河图》便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它随后又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就再也没有人看到过它吗?如果有,那么他为何秘而不宣呢?其中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呢?

原来,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后,他随身携带的书画和一批珠宝玉翠,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并上缴给了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

就是在这个博物馆组建的过程,有一个人独具慧眼地发现了真本《清明上河图》,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是怎样发现这个真本《清明上河图》的呢?

这个人就是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他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

1950年冬天,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出乎杨仁恺先生意料之外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到《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来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张择端能将北宋京城开封的复杂纷繁景象绘入画图,要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叙述得更为概括、更为形象,难怪《清明上河图》历代以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杨仁恺发现真本《清明上河图》后,此画随即被调入北京,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北宋时开始,历经元、明、清三朝,《清明上河图》四次进入皇宫,又四次被偷盗出皇宫。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上河图》又一次回到北京,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此,这卷稀世名画结束了它曲折的厄运,找到了它最终的归宿。

是春景还是秋景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号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那么提出秋景说的人都有什么理由呢?他们的理由是否能够成立?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关于秋景之说,目前仅限于小范围内的争论,还没有成为主流的声音,但是未来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是秋景,那就不得而知了。

《清明上河图》需要怎样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此,这卷稀世名画永远结束了它曲折的厄运,找到了最终的归宿。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装裱,学者们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人员在装裱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学者们取得了那些研究成果?

《清明上河图》问世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经历了人间沧桑,中间虽然多次装裱,但是最后一次装裱可能在明朝末年,距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了。最后一次装裱比较粗糙,再加上年代久远,《清明上河图》的磨损和伤残十分严重。

为了使这件珍贵文物能够永远保存下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73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装裱。为了保证装裱质量,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揭裱的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反复研究,制定出周密计划,保证万无一失。

实施中,经过技术人员精心的揭、裱、补全和画师们一丝不苟的接笔,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清明上河图》又重新展现出了它的绝世风采。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仿本和临摹本,版本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国内外现存的各种版本多达60余种。那哪个版本才是真迹?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场争论。

学术界对《清明上河图》有过不同的看法,中心问题是哪个版本是真迹。最终认定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明上河图》才是真迹。因为从金代的张著的题跋到明代李东阳的题跋都有,并且在清宫中珍藏,整个历史是清楚的,所以说故宫博物院的藏本是真迹。

为妥善保存《清明上河图》这件国宝,同时又能让世人观赏到它的秀美雄姿,著名女画家冯忠莲临摹了《清明上河图》。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冯忠莲女士按照真迹临摹的。而真迹《清明上河图》一直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同类推荐
  • 刺客信条:印

    刺客信条:印

    鲜血,标志着他们的到来。死亡,成为了他们的使者。刺客家族的兴亡,中世纪欧洲诸国的征战,皇家的勾心斗角..
  • 明策

    明策

    一场空难,一场穿越;梦回皇明,东江裂变;辽海波诡,峥嵘初显;鞑虏叩关,力挽狂澜;登州危局,借势而起;流寇肆虐,大义天下;四国鼎立,谍谋暗涌;神州陆沉,一木擎扶;逐鹿中原,复我正统;天堑决战,华夏定鼎。他一介亲卫小兵,崛起于辽海,占岛、赚钱、武装、种田只为自保,奈何被时代裹挟,被利益驱使,被权利迷惑,最终被卷入到了天下的争夺之中…穿越如戏,全靠策略,且看《明策》为您展现大明王朝末世烽火的史诗画卷。
  • 江南文史钩沉

    江南文史钩沉

    本书内容丰富充实,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展示了江南名人的巍巍形象。二是揭示了江南经济改革发展深处的文史渊源。三是探究了江南地方文化的特色。四是选编了一部分纪念《江南论坛》创刊和复刊的文论。
  • 大三国志

    大三国志

    从后汉衰落前夜到孕育发展成三国到西晋建立前后。作品创作以史实为基础,时间线为轴,包含主要事件为主线及支线等,在事件成因、发展等情节推动的同时,妄图通过创作较为饱满、立体地刻画人物并呈现。包含英雄们及其他各色人物在一个混乱又生机勃勃的大时代下的心路历程、成长、蜕变等。
  • 吟咏初唐

    吟咏初唐

    唐朝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武将坚毅果敢,努力的扩展着自己生存的土壤,士子风流傲世,留下篇篇华丽的诗篇,大唐,有怎样的胸怀才能够在经历五胡乱华,隋末征战的创伤之后,迅速的使中国重新立于世界大国之林,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之骄傲的一个时代,倘若置身其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热门推荐
  • 谜匙

    谜匙

    净白如丝的青春岁月里,演绎的该是怎样纯粹的美丽故事?璀璨如织的阳光下,滋生的又会是怎样迷离的爱恨情仇?她是谜样的尘世精灵,亦是坚忍的智慧女神,在充满爱与疑惑的尘世中纠结翻滚,在命运的主宰下一场以拯救为名的绮丽演出因运而生……十年来,思念与疑惑犹如毒蛇般几欲将她狠狠吞噬,蠢蠢欲动的黑暗之敌更是伺机摧毁着她本就困顿的异域生活。她最终能否在这狭缝中求得一线生机?生命之重又有谁能与她一同承载?她要活着!她定要寻找到那把解开所有秘密的……谜之匙!
  • 那一年,我们毕业了!

    那一年,我们毕业了!

    这是一部属于学生时代的书,时光匆匆,却是最美好的回忆。你可能会忘记你的同学、老师的名字,但你会记得你们曾经在一起疯过、笑过、哭过。
  • TFB0YS之穿越时空爱你如初

    TFB0YS之穿越时空爱你如初

    2021年,当红偶像组合tfboys受国际邀请作为“时光机”实验的体验者,体验过程中因“时光机”出现故障被传送到了陌生的架空国度;三人分散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兄弟三人能否相遇?又是否能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一生所爱呢?温雅皇子王俊凯(欧阳浚凯)vs御姐夏丹神医少年王源(封源)vs知心姐姐郁灵冰山少主易烊千玺(易千晨)vs火爆少女慕涟
  • 高冷掌管者:七十年之后

    高冷掌管者:七十年之后

    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花林,那里的人都是极其美丽的和英俊的,这里有个掌管者,她是人如其名想冰山似得,从不与人深交,她只对她的妹妹一人笑,她和慕容弃远有着神秘的关系......
  • 那些年擦肩而过的他

    那些年擦肩而过的他

    静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在班上,学习不好,也是存在感很低的女孩,遇到孤凡,也许就是她整个初中阶段最美好的事,这个男孩让她知道喜欢,是一件美好而又遥远的事…
  • 妖孽夫君:腹黑毒舌楚曦月

    妖孽夫君:腹黑毒舌楚曦月

    她是神王一族的翘楚——曦月王,腹黑如她,毒舌如她。而他是仅次于她的听羽王。曦月王紫泪曦月与他同结连理,却不料婚礼当天一个神秘人将他的魂魄封印于无魂萧和月魄琴中。而紫泪曦月将一切事务交予哥哥管理,独自一人去寻找破解封印的方法,直到她的母亲紫烟王将关于他的记忆删除,才开始管理事务。一千年后,她去人界寻找失踪多年的同父异母姐姐玛雅和紫无双。却不料一切都只是阴谋……异瞳现世,妖艳于肩;她可救世,亦可毁世!
  • 海贼王之笑看风云起

    海贼王之笑看风云起

    重生于路飞出海前35年,那年,海军本部路瑟中将喜得麟儿。我曾见证了罗杰称霸了伟大航路,被世人称为“海贼王”。我也曾在那终焉与起始之地看那盛极一时的罗杰用他最后的生命开启了“大海贼”时代。15岁那年,我跟随库赞先生一起参与了对奥哈拉的屠魔令,那年我亲眼见证历史学家的圣地化为飞灰,我也亲手将罗宾送入那茫茫无际的大海。这年,我端起茶杯,吹了吹茶沫,看了看那风车村的方向,轻叹一句:“起风了。”
  • 谁动了我的爱情(上):爱情公式

    谁动了我的爱情(上):爱情公式

    城市中有一群人,他们平凡,屡屡无为,却也渴望爱情,婚姻。只是,在这纸醉金迷的世界中,却发现爱情太难。于是,有了剩女,剩男。不是他们不要爱情,只是在渐渐的寻找过程中,有些早已忘记爱情究竟是什么?有些慢慢的开始失望,所以,有人结婚,有人离婚,有人独身。夜未央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女孩,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是当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结婚生子,自己的独立慢慢成为一种孤寂,她动心了。只是她所期盼的简单爱情怎么就那么的难?爱情的公式究竟是什么?所谓的成本究竟该如何算?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爱情????
  • 路尽无她

    路尽无她

    开始,看到她会笑;后来,想到她会哭;长大后,她是我心中的影子;结了婚,她是我曾经的执着。
  • 上古百神传承

    上古百神传承

    上古百神的记忆,造就佟天无敌的一生。能炼丹,会炼器,制造傀儡,豢养百兽,懂得音律,扶的琴萧·········································。无敌之外,全职业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