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00900000011

第11章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后世关于《兰亭集序》的诸多争论,将这本千古名作一会儿推向深渊,一会儿又拥向浪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兰亭集序》中还有多少秘密我们无法解开呢?

《兰亭集序》鉴赏与下落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二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会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也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该书贴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作为王氏传家宝代代相传。唐代以后,其真迹失传,一说在唐太宗墓中,一说在武则天的墓中,但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现存《兰亭集序》有唐冯承素摹本、唐虞世南、褚遂良临写本和定武刻石本三种,原作面目如何,只能借助这三种传本想象。其中最为著名、保存完好的且为目前通行的是唐代虞世南摹本。

《虞摹兰亭集序》,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也被称作“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是明人题跋、观款。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建国后,一直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集序》作者疑案

要肯定《兰亭集序》,首先要肯定《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文章。传统看法是,《晋书》本传明载《兰亭集序》系王羲之代表作品,且曰“作序以申其志”。不同看法是,《兰亭集序》出于后人伪托,是在《临河序》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

清代顺德人李文田在汪中旧藏《定武兰亭》跋文中率先提出这一见解。汪中藏本后归端方收藏,李的跋文就是应端方之请而写的。理由如下:一是《世说》注引王羲之文,题作《临河序》,无传世《兰亭集序》述怀大段文字,“则唐以后《兰亭》,非梁以前《兰亭》也”。二是兰亭之会乃仿金谷之会,序文亦拟石崇《金谷序》。《临河序》、《金谷序》内容篇幅“相应”,而《兰亭集序》、《金谷序》文次结构“不相合”,故所增文字“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三是《临河序》文末40字,为《兰亭集序》所无,“注家有删节右军文集之理,无增添右军文集之理”。据此,李文田断然否定《兰亭集序》出自王羲之之手。

有人则认为相传的《兰亭集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郭沫若针对“夫人之相与”一段文字提出了自己的论据:一方面,《兰亭集序》兴怀太悲,与兰亭会情境不合。王羲之等42人“寄畅在所因”,“俯瞰绿水滨”,而“《兰亭集序》却悲得太没有道理”。另一方面,《兰亭集序》悲悯情感,与王羲之性格不合。兰亭修禊,王羲之47岁,“以忧国忧民的志土自居”,本传亦记其人“以骨鲠称”,王羲之“决不至于像传世《兰亭集序》所说的那样,为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悲夫’‘痛哉’起来”。

《兰亭集序》依托何时?

梁代是不会有,郭认为文章必依托于唐代以前,梁与唐之间相距六十余年。郭沫若进一步考证,《兰亭集序》之依托者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郭沫若的观点遭到高二适、章士钊等人的猛力反驳,高二适认为:第一,王羲之写此文时并无标目,其标目乃是同时人及历代录此文者以己意加上去的”,故又有《兰亭诗序》《修禊序》《曲水序》等名称。《临河序》其实是注家作了删削的《兰亭集序》。第二,《世说》注文“有移动及增减处”。文末40字,“是记述禊诗事”,“此或是禊饮中人写的,刘既删节右军文,遂不妨给他添上,这也是注家之能事”。第三,关于思想。本传称王羲之“作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思想有许多矛盾的地方”,“这些矛盾反映在《兰亭集序》以及诗句的情感变化上”,“则‘人之相与’一大段,确可说是右军的本文”。章土钊引兰亭与会者谢安诗“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以印证《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证明《兰亭集序》正反映出与会者之心态。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奥秘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他派人把传世的王羲之真、草书帖几乎都收购到手经常临习,但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弄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集序》真迹在越州永欣寺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

《兰亭集序》何以会在辩才手里呢?这要从他的师父智永和尚说起。原来,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一代书法大家,尤擅草书。智永年近百岁才去世,书帖之类都传给了辩才,其中就包括《兰亭集序》。辩才也是个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的高手,他在方丈梁上凿了一个槽,把《兰亭集序》藏在里面,秘不示人。

唐太宗下敕书请辩才到宫内,问起《兰亭集序》,开出许多优越条件来引诱辩才,可老和尚说,师父死后屡经战乱,早已不知下落。百般套问,都是这样回答,没办法,唐太宗只好把辩才放归越中。但他仍不死心,又多次找借口把辩才召进宫廷,反复追问,无奈老和尚的口风很紧,唐太宗也拿他没办法。

唐太宗跟左右念叨这事:“我想《兰亭》想得觉都睡不好,可是老和尚太可恨了,就是不肯献出来——又不是白拿,朕开出的价码可不低!你们说,该怎么办?”有人献计说:“既然‘强攻’不行,那就只能‘智取’啦。”唐太宗一听来了精神:“那派谁去智取呢?”当时两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号称“房谋杜断”,说到出谋划策,大家都看着房玄龄,房宰相奏道:“我推荐监察御史萧翼,此人乃南朝梁元帝曾孙,多才多艺,善用权谋,让他去办此事,准能得手。”

唐太宗召见萧翼,萧翼说:“假如公开前往,那肯定还是拿不到。依我看,只能微服私访。不过要办成这事,须向陛下借几样东西。”唐太宗说:“要用什么你尽管讲。”萧翼答:“我想借用几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帖。”唐太宗有点儿舍不得,但还是让人拿给了萧翼,并再三叮嘱:“千万要小心保管啊,可别《兰亭集序》没取回来,还把这几件宝贝也搭进去了。”萧翼换掉官服,打扮成行商模样来到越州。

萧翼本来生得高大有形,却故意做出潦倒的样子,怕人家看出他是从首都长安来的,还特意装扮成山东(函谷关以东)书生。这天黄昏时分,萧翼来到永欣寺,假装观赏壁画,经过辩才所住的院落时,有意停留下来。辩才看见萧翼像个落拓才人,不禁起了怜惜之念,就问道:“檀越来自什么地方?”萧翼赶紧上前施礼:“弟子是北人,带了一点点蚕种到南边来卖。久闻南方多寺观,想到处走走看看,有幸得遇老禅师。”

辩才把萧翼请进方丈房内。萧翼有备而来,所以毫不奇怪,他提议的那些风雅游戏,什么围棋啦、弹琴啦、投壶啦、握槊啦,还有他挑起的话头,恰恰都是辩才喜欢的,于是两人很快就无话不谈。辩才说:“‘白头如新,倾盖若旧’,我们不正是这样吗?今后就不用拘泥那些世俗之礼,随便些吧。”

他留萧翼在寺里过夜,拿出新酿的酒、茶果之类招待萧翼。酒兴既酣,两人诗兴大发,比赛起做诗来。辩才拿到“来”字韵,做诗称:“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意思是,要不是萧檀越你不远万里而来,展示种种绝妙技艺,我这颗犹如死灰的心,又有谁能使它温暖起来呢?萧翼回了一首“招”字韵的诗,感谢辩才对他这个孤苦潦倒的异乡客的热情接待。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只是双方的欣喜,并非来自同一个方向。

两人畅谈通宵,第二天萧翼离开,辩才还依依不舍地说:“萧檀越有空的时候就来坐坐啊。”萧翼一口答应,很快又带着酒赶来,如此这般没几天,已熟到“你”、“我”相称的地步。

过了十来天,萧翼把祖上梁元帝的书法拿给辩才看,辩才看了称赏不已,萧翼说:“我学的是二王之法,就是出门在外,也还带着几本字帖呢。”辨才请他拿来看看。

第二天,萧翼如约前来,辩才仔细看过他手中那几件二王书帖,说:“是真迹,但算不得佳品。我也藏有一本真迹,那可真的不一般。”萧翼问:“是哪一本?”辩才微笑着吐露了那个保守了半生的秘密:“《兰亭集序》。”萧翼假装不以为然道:“怎么可能,经过这么多年的乱离,真迹哪可能还在?肯定是伪作!”辩才笑笑说:“你明天来看看就知道是不是这样了。”

又过了一天萧翼来到辩才屋里,辩才小心翼翼从屋梁上把《兰亭集序》取出,说:“我师父在世时很珍爱它,临终之时亲手交给我收藏的,哪能有错?——我师父就是王右军的后代,你要知道这一点,就不会怀疑了。”

萧翼看过,故意强词夺理挑了几个瑕疵,说:“这分明就是用双钩法摹写伪造的嘛。”辩才跟他争论,到底也没得到萧翼认同。可是打这开始,辩才就不再把书帖放回梁上,他提出把萧翼那几本二王书帖借来对比,萧翼慨然应允。老和尚这时已年过八旬,仍然每日坚持临帖数遍。

两人如此亲密,萧翼出入辩才住处直如自家一样自在。这一天终来等来了机会,辩才出门赴斋,萧翼便跑到他房前对守门的小和尚说:“我把手帕落在桌子上了。”小和尚毫不防范,替他开门。

萧翼把《兰亭集序》和那几本二王书帖都偷拿出来,以最快速度跑到附近的永安驿,告诉驿长:“我是御史萧翼,奉命来此办事,快报告你们都督。”越州中都督齐善行闻讯赶来拜谒,萧翼把来龙去脉一讲,齐善行立刻派人去找辩才。可怜辩才斋没吃完,就被十万火急地带到都督府,当他看到“潦倒书生”萧翼忽然变成了高踞上座的御史大人时,心中的惊骇可想而知。

萧翼换了一副神情,公事公办地宣布:“萧某奉皇帝之命来取《兰亭集序》,现在已然到手,所以把禅师请来道个别。”辩才听到这话,当即昏死过去,很久才苏醒。这个时候,萧翼早已骑着快马赶往长安交差去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心花怒放,赏给房玄龄锦彩千段,把萧翼提拔为员外郎,赐给他金珠宝贝、良马、庄宅等。对辩才,唐太宗仍怀有余怒,因为辩才太老了,才不忍加刑。几天之后,他冷静下来,下令赐辩才布帛三千段、谷三千石。辩才用这笔财物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宝塔。但因为受惊吓过度,而且失去《兰亭集序》后心情不免郁郁,他不再练书法,饭也咽不下,只能喝点儿粥,过了一年多就饮恨而逝。

唐太宗对《兰亭集序》自然珍爱异常,又令御用拓书人赵模、韩道政等各自拓写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健康状况恶化,临终前对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说:“我想向你要求一件东西,你是个孝子,怎么会违背我的心愿呢?你说是不是?”李治闻言哽咽流涕,表示什么要求都坚决照办,太宗这才郑重地说:“我实在舍不得《兰亭集序》,你就让它随我而去吧。”

太宗死后,高宗依言办理,《兰亭集序》真迹就此人间蒸发。后来人们所见到的只是赵模等人的拓本,而且就连这些拓本也极难见到。爱一件东西爱到只希望它跟自己一起长埋地下,虽是圣明天子事,到底不能使人心服。

辩才弟子玄素,活到九十二岁仍然耳不聋眼不花,这段《兰亭集序》奇事,就是从他这里传出的。

萧翼此后似乎就没有什么动静了。按说他似乎不太可能对辩才的死和《兰亭集序》的结局完全无动于衷。

公元555年1月,梁首都江陵城被西魏大军围困,覆亡之前,梁元帝萧绎令人将宫中收藏14万卷图书全部烧掉,许多历代所积累的文化精华就此失传。带着如此一段历史记忆上路的萧翼,大概早就猜到《兰亭集序》最终会是什么结局了。他谨慎地强调自己只是“奉敕”行事,至于他本人的真实心态,跟许多历史细节一样,早已完全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兰亭集序》书帖真伪之谜

当我们查阅相关文献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难以解释的疑点,那就是唐太宗亲撰的《晋书·王羲之传》只载《兰亭集序》文字,没有提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次梁武帝所收王羲之书帖二百七十余轴,也没有《兰亭集序》在内。

那么《兰亭集序》是否是王羲之所书,遭到了历代学者的质疑,南宋姜夔率先发难,他说:“梁武帝收到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可当时只记载有《黄庭》《乐毅》《告誓》等名帖,却唯独没有提及《兰亭集序》?”清朝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兰亭》为王羲之笔迹:“东晋前书,与汉魏隶书相似。时代为之,不得作梁陈以后体也。”认为晋人书法,应不脱汉魏隶书面貌,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兰亭集序》这一书帖了。

那么事实是否就如上述学者说的那样呢?

1965年,郭沫若根据南京出土《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1972年,又根据新疆出土写本《三国志》残卷,认为墓石上的字体,与神龙《兰亭》、定武《兰亭》笔迹完全不同,于是他斩钉截铁地断定:文章根本就是伪托的,墨迹就不用说也是假的。他分析说:“其一,天下的晋书都必然是隶书体,《兰亭集序》的笔法和唐以后的楷书是一致的。其二,王羲之书笔势雄强,《兰亭》法帖,字迹相当妩媚,与王谢墓石字迹完全不同。其三,晋人草书,须有隶书笔意,《兰亭》法帖被称为行书的最高峰,已脱隶书笔意,王羲之是隶书时代的人,怎么能把隶书笔意丢尽呢?”

郭沫若深入考证说:“陈代知名大书法家智永,用笔结构和《兰亭集序》书法完全是一个体系。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今存神龙本墨迹就是《兰亭集序》的真本了。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智永是陈代永兴寺的僧人。据说他临书三十年,能兼诸体,尤善草书,他的真草书《千字文》就写了八百多本,石刻至今还保存在西安碑林中。隋炀帝曾经称赞他的书法是得‘右军之肉’。向他求书的人太多,连门坎都被踏穿了,故不得不用铁皮来保护着。像他这样一位大书家是能够写出来的,而且他也会做文章。不仅文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语句很合乎禅师的口吻,就其时代来说也正相适应。因此肯定《兰亭集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说《兰亭集序》依托于智永,并不是否定书法的价值,认为《兰亭集序》是佳书,是行书的楷模。”

郭沫若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又是书法界巨擘,当时地位显赫,此论一出,破石惊天,引起轩然大波。赞同郭说有启功、宗白华等人,反对者有章士钊、高二适等人。章士钊惊呼:“夫如是,吾诚不知中国书史,经此一大破坏,史纲将如何写法而可!”高二适认为,此论“惊心动魂”,“此乃不啻在帖学作了一大翻身”。

高二适等人著文驳议,认为郭氏以两块碑石而断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隶书用于碑板,行书用于笔札,不可苛求王羲之书《兰亭》亦用隶体。王羲之以“书圣”得名,“定以当时永字变体而来,他人未能变,或变而不克,右军正以变而作圣焉”。“东晋时代的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确已大备,比较而言,后两者是年轻的书体,到了王羲之,把它向前推进变化,因而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在当时字体演变时期,《兰亭》法帖部分字迹仍未脱离隶书笔意,说明《兰亭》法帖正是王羲之真作的摹本。

商承祚在《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集序》一文中认为,从东汉起,隶书一方面向草书发展,另一方面也走向楷化,到东晋则己成熟。商又说郭沫若所谓《兰亭集序》的文章和墨迹都是智永所托,但未举出神龙本与智永书法相同的特点,是缺乏事实根据“想当然”的说法。智永所书《千字文》的刻本与手写本有几本传世,风格还是一致的,今将神龙本与《兰亭集序帖》比对探索,同一作者的个性就会使人失望,即神龙本与《千字文》在风格笔势有出入,前者骨多于肉,后者肉胜于骨,特别是两者的风格笔势不能谓其一致,故非出自一人之手。

《光明日报》1998年12月4日《史林版》,发表了王元军的《从六朝士人不屑碑志看“兰亭论辩”的失误》一文,从新的角度对老问题作出质疑。他认为六朝尤其是东晋士人视尺牍为展现风流的艺术,而对于技艺性的碑志书法不屑一顾。由于对于这一点认识不充分,导致把出自平民之手的碑志书法与士人尺牍书法相提并论,从而使兰亭集序为伪的论争失去了根基。郭沫若从当时出土的几方墓志以及砖刻文字书法与《兰亭集序》有明显的不同就断言《兰亭集序》不是当时社会的产物,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兰亭集序》的疑案,涉及对王羲之思想,《兰亭集序》内容的评价,涉及文学史、书法史、考古学诸多方面,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兰亭集序》本身。随着岁月流逝,更多人肯定王之羲之《兰亭集序》。今日书坛,颇有不以《兰亭集序》为意者,谓《兰亭集序》已被“神化”,此浅人妄言,也无损于王羲之“书圣”地位。

同类推荐
  • 左宗棠家训

    左宗棠家训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注重家庭的道德教诲。晚清名臣家训系列丛书,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关于“家训”的内容摘录出来,并运用他们本人修身、齐家、求学、处世、交友等具体事例,将他们教导兄弟子侄成长的高妙策略,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从而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家教传统,使之有益于现代家庭。
  • 胡大记事

    胡大记事

    主角穿越到五代十国后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的故事。
  • 古代地理与农学

    古代地理与农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丰臣往事

    丰臣往事

    庆长四年(1599)丰臣政权黯淡了下来庆长八年(1603)丰臣的天下摇摇欲坠庆长十五年(1610)丰臣家逐渐进入了生死存亡的一念之间大坂那宽大雄伟的城墙,深暗无比七颗耀眼的将星,守护着它的仅存光芒...露と落ち露と消へえにし我が身かな浪速のことは梦の又梦丰臣秀吉(1532~1598)
  • 凤龙庄

    凤龙庄

    追忆历史,记录乡愁,探究先辈们在清末民国年间的真实生存状态,一轴斑斓多彩、气息浓郁的西北农村画卷就此铺开。清末民国年间,在西北一个叫平襄的偏僻地方,有一个叫凤龙庄的小村庄,聚集着董、汤、王三姓人家。主人公少年艰辛,偶遇神鸟,神秘的序曲预示着兴旺。数个家庭三代子孙,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为了繁衍生息,他们分裂、团结、分裂、团结,周而复始。…清帝退位、复清会复辟、军阀更替、三年内战,凤龙庄翻云覆雨,王旗变幻…我们从何而来,又到何处而去?
热门推荐
  • 傲世学圣

    傲世学圣

    他拥有一张俊俏的脸庞,他有世上许多男子嫉妒的才华,可以说他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如果说他是才华的巨人,那么他也是爱情的矬子。他的爱情道路,一路曲折,处处是山峦,步步是河川。他在自己最爱的人面前总是保持着一颗童真的心,用最真诚的爱去感化自己的女神,结果他处处碰壁。机缘巧合之下,他救了一名少林高僧,学会了飞刀绝技,从此笑傲江湖,赢得佳人共结良缘。
  • 优秀员工不可不知的12个人

    优秀员工不可不知的12个人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种,实力、机遇、人脉、背景……但是,成功的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不仅战胜了自己,更感染了他人。李开复、唐骏、李彦宏、陈永正……他们并非占尽天时地利的幸运儿,亦非天赋异禀的神童。他们今天的成就同样经历了种种考验、艰难取舍和痛苦挣扎。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成功对所有正在风雨中前行的人们而言,更具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仔细阅读《优秀员工不可不知的12个人》,它将带给你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 寒叶石楠

    寒叶石楠

    欧石楠,孤独的花。她,是不幸运的人,失去了记忆,失去了母亲,只留下了她自己一个人在这个世上……或许,天命注定她最终不会是一个人。因为她有最爱他和她……
  • 上清七圣玄纪经

    上清七圣玄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快穿之男神约不约

    快穿之男神约不约

    最有意思的穿越,最特别的穿越,最搞笑的穿越,爆笑√中二√分分钟笑成表情帝。你尽管看,不笑算我输。第一次写文,文笔难免会渣,喜欢的就加入书架,不喜欢的我也不强求,陪我走过这漫长的填坑之路!
  • 天界助我做明星

    天界助我做明星

    太白金星请求帮助天界收集信仰之力?人前显圣?装神弄鬼展示超能力?nonono~新时代当然要用新时代的方法了,还有什么比当大明星更能收集人气的呢?请帮助我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巨星吧!
  • 倾城诀:美人祸天下(免费全本)

    倾城诀:美人祸天下(免费全本)

    推荐红尘的新文:《湮花笑:暴君的独宠妖后》http://novel.hongxiu.com/a/403070/————————————————————————————妍兮——本是个洒脱寻求自由的女子,只因身受师命,没有理由没有目的的接近玄翼国的王池墨,只是这一步,她的命轮便开始扭转。倾城容颜,万千宠爱于一身,潇洒俊逸的池墨,邪佞妖魅的少冥王,可爱帅气的北落,鹤发出尘的师傅,可是皆因爱之名,将她步步推入阿鼻地狱……负之,逼之,不得以饮凤之血,延其之命。只是凤凰坐骑,翱翔九天的她,眼中早已无半点暖意……----------------------------“那我是不是该高兴呢,在我和他之间,你还是选择了我。”池墨眼底一抹欣喜泛上,但这份喜悦转瞬即逝,妖异的双瞳再次撞上妍兮清澈如水的眼眸,“但是,为什么?”“因为,你是池墨。”妍兮肯定的回答,就是因为你是池墨,我会帮你拿到你想要的东西,不仅是师傅的命令,也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妍兮:“你真是个魔鬼。”少冥王:“魔鬼又如何,只要能得到你,天下苍生,我都可以杀,都可以舍。”----------------------------北落:“知道我为什么爱穿白衣吗?”“为什么?”妍兮凝结在眼角的泪始终未滴下,“你说白衣易脏,可是你依旧这么穿着。”“因为我想配的上你。”北落黯然,长而微卷的睫毛在眼底投射了一片阴影。
  • 萌妃嫁到,傲娇王爷等等我

    萌妃嫁到,傲娇王爷等等我

    一天死神来到赖小北的梦里,告诉她,她的阳寿已尽,但是正好遇上撒旦大人心血来潮,决定找点事情来打发一下漫漫鬼生。于是辛运的赖小北同学被抽中了,然后华丽丽的穿越了!可为什么会是这样??!!撒旦大人!你是不是耍我!!!别人创越都是才貌双全,天姿国色!!!为什么我就是傻了吧唧,相貌连个丫鬟都不如!!!这也就算了!居然还是爹不疼,娘不在,人人都欺的豆芽菜!!!!呜呜呜呜。。。。。。。。我不干!!!撒旦大人我们来谈谈!!!
  • 哆啦A梦会修仙

    哆啦A梦会修仙

    一个过着平凡生活的上班族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包裹,没想到里面竟然放着一个哆啦A梦,而且还是一只会修仙的哆啦A梦。更神奇的是,这只会修仙的哆啦A梦,还告诉我们的主角一个惊天大秘密,那就是我们的主角竟然是当年给压在五行山下的孙大圣摘果子的那个牧童转世。惊讶之余,我们的主角便跟着这只会修仙的哆啦A梦踏上了修仙之旅。【本书QQ群:511324997。欢迎大家加入】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肆意青春爱殇》

    《肆意青春爱殇》

    传说,凤凰涅磐,浴火重生。500年一次,当凤凰的生命快结束时,便会集齐梧桐枝燃烧,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不要再哀悼那段过去了的感情,不要再悲伤,让我们在这里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