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究竟是一匹什么样的马,两千年前的这个完美的造型为什么不是出现在文化昌盛的中原,而偏偏出现在了偏远的凉州古城——武威呢?
铜奔马鉴赏与去向
铜奔马,又名“天马”、“马踏飞燕”、“马超龙雀”,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是中国旅游标志。
雷台是一处高8.5米,南北长l06米,东西宽60米的长方形夯筑土台。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筑的雷祖观,故名。台上现存建筑有三星殿、雷祖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过殿、东西陪殿、廊房等。
1969年,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铜奔马,该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飞鸟。马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慧星一般的尾部。既表达了奔马风驰电掣的速度超过飞鸟,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它体型矫健,神势若飞,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且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
铜奔马出土后一直珍藏在甘肃武威博物馆内,自1973年以来,我国先后在美、英、法、日本、瑞典、墨西哥、奥地利、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展出的出土文物,都以铜奔马为代表,一时出现了“四海盛赞铜奔马”的盛况。
现在。铜奔马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甘肃武威市城标。
发现纯属巧合吗
铜奔马的发现纯属偶然。1969年9月20日,甘肃省原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的农民们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挖地道。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地道一定要从一个叫“雷台”的古迹下面通过,于是,当地道真的挖到雷台下面的时候,让所有在场农民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原来,他们发现了一座马形的东西,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铜奔马。
安放铜奔马的是一座砖结构的古墓,墓道很深,空间很大。一阵阵寒气从古墓的深处透出,当时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听到对方的心跳。但是,他们终于看清了,古墓中摆放着很多一尺多高的车马,于是,有人颤颤地伸出手去,把一匹假马拿了起来……
这些农民发现的这个铜奔马是什么形状的呢?其中又有怎样惊人的特征呢?让我们细细说来吧!铜奔马一足踏鸟背,另外三条腿都腾跃在空中。令人吃惊的是它同一侧的两条腿同时向一个方向腾起,通俗地说就是“顺拐”,这在一般马的奔跑中是看不到的。这种姿态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对侧步”。据说,在现代赛马场上,仍然有一些马能跑出对侧步,可惜我们没有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野生动物那里,欣赏到对侧步的风采。
铜奔马一经出土,就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俨然将它当做国宝级的文物看待。从1973年到2002年,我国已先后发行了四枚以铜奔马为图案的邮票。另外,1983年,国家旅游局把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0年,铜奔马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全国人民见面;2000年,铜奔马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2001年,在全国高考中,铜奔马作为高考作文题与几百万莘莘学子见面。
铜奔马主人之谜
在铜奔马出土的20年间,人们对其设计制造者,莫衷一是,一直不能认定。直到1989年,甘肃武威的两位青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董洪、白明,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终于找到了铜奔马的主人。那么铜奔马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他为何如此神秘?
董洪、白明首先实地考察,发现出土的铜奔马上有铭文记载着墓主人姓“张”,曾任太守之职。然后考查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证据:东汉时,太守为二千石官爵。据《后汉书》记载:“中二千石殁后,赐墓葬铺地钱二万。”而墓主人张某的铺地钱却有28000枚。再加上刚出土时混乱中流失的,就有二万枚以上。显然墓主人的官爵大于太守,应为侯王之爵。他们进一步查阅清人张澍所著《凉州府志备考》,其中所记东汉时期在凉州任职的唯一“候”兼太守就是张江。他被封为南阳析候——“析”即析县,今西峡县的古代名称。他们另据铜奔马铭文及《通志》所载,知道张江当时为“左骑千人”兼张掖长。凉州自古为军事要塞,西羌人攻打凉州,须经张江戊守的张掖峡口。他因奋勇抗敌,保疆有功,被封为“破羌将军”——这与墓穴出土的银印“破羌将军”相吻合。
张江原籍不在析县,仅凭他被封为南阳析侯,就断定其为南阳析县人,证据尚不充分,也难自圆其说。他们又查阅大量资料,从《后汉书》中发现一段记载:“析象,字伯式,广汉人也,其先张江者,封析侯。”该文末,对张江有一条注释是:“张江为武威太守,因军功,封南阳析侯,因氏焉。”这两处记载,不仅证明了两位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完全准确;而且“因氏焉”三字,确凿无误地说明:张江因为被封为析侯,于是把析县作为他的家乡里籍,子孙后代在此繁衍不绝。他的后人——析象,字伯式,干脆以“析”为姓,连其先的“张”也不带,更为准确地说明,张江——马踏飞燕的创制者是今南阳市西峡人。
前文说,国宝铜奔马是从张江墓中出土的,而墓主的随葬品,未必就可以说是他制作的。关于这一层,两位青年考古者有比较明确的论述。
公元60年左右,在青海一带的羌族人大肆虏掠河西郡县,汉明帝刘庄害怕了,迅速起用大名鼎鼎的“南阳析侯”张江,于更始元年(公元23年)领兵数千守备武关外围。汉明帝对张江寄予很高的期望,拜“破羌将军”和武威郡太守,并兼“右骑千人官”及张掖(今武威市张义堡一带)长。果然,他不负众望,一举将侵略者赶回了青海老家。汉明帝闻报大喜,诏令嘉奖赏赐,武威郡治所内大宴庆贺。
席间,太守张江取出一件镏金错银樽让宾客们观赏,这制作精美的樽为折唇,碗身平底三蹄足,腹两侧镶嵌有红、绿宝石,朱红涂口的兽面衔环铺首。盖顶有握环,以四灵纹装饰的四蒂做烘托,盖表装饰瑞兽、云纹,盖内中为盘龙,四周装饰奇禽异兽,间隔处饰有流云的花纹。樽表镏金施以线刻,腹上为流云,下为水波,流云中有四兽之纹饰。樽内也镏金,线刻为纹,间隔中错银,内腹底为盘龙,内壁也有奇禽兽七组,间隔中用忍冬、缠枝、流云等构成图案。
众人都称颂说,侯爷的这件镏金错银樽造型纹饰均很精致,为当世所罕见!“张掖县”是武威郡和青海门源必经之路的咽喉,石壁上刻有“山川屹险”四个斗大的字。张江屯兵要塞,使羌胡插翅难逾,从此后天下太平,每年五谷丰登,牛羊星罗棋布在四野,出现了被史学界所忽略的“孝明盛世”;此外开采了祁连山腹地“双龙沟金矿”中所含的优质青铜,发展了官营铸造业。
大约从公元60年起,张江在武威灵渊池中用高大结实的树木做成巨型木筏奠基,开始筑建陵墓。为了表露对朝廷的赤胆忠心,他摸准汉明帝将“独抒庙策”效法武帝刘彻建功立业的心理,就想模仿南阳同乡暴利长“贡天马”的壮举,于是便琢磨起如何才能博得汉明帝喜爱的法子……打天下之初,起义军中不是称刘秀为“铜马帝”吗?应该用铜铸一匹“天马”以示刘秀做皇帝乃天意!遗憾的是,刘庄的国丈马援已在建武20年(公元44年)给刘秀进献过“相马式——铜奔马”,单纯的铜马造型已无法充当神秘的图腾了。张江又想起太子少傅张兴大师,此公是明帝欣赏的“周易大家”,弟子不计其数,有著述者就有一万余名,由此可见“易理”早成了统治思想。做为“奉朝请”的列侯,张江同开国元勋邓禹诸公一样,弃武就文,深得“京房易派”的精粹。前汉帛书《相马经》和马援的《铜马相法》中有“马袭乌鸦”的夸张想象,但转化为一个立体造型是不美和非常棘手的。“乾坤定位”这句《周易》中的法则像闪电划过了他的脑海,太极图中衔尾旋转的“白鱼”和“黑鱼”,渐渐在他的眼前演化成了“天马”与“乌鸦”,他心头一阵狂喜。“天马”只能以汉武帝钦定的“汗血马”为原型,姿势采用凉州一带“走马”的遗传性状——对侧步,定能使中原吏民叹为观止。
铜奔马造好后,马上被送到京城洛阳,汉明帝十分喜爱,特迎置于平乐观,史称“凉州贡马”。不幸的是,此铜马后为董卓所乱,攻陷京城时所毁。后人惋惜不及。不想昔日张江铸两套铜奔马。一套进奉,一套自留欣赏。死后私置墓穴中。今日出土,成为光照古今中外的国宝。
“天马逮乌”还是“马踏飞燕”
奔马铜雕出土之后的定名始终是一件悬案,这是因为人们很难辨别马蹄下到底是一只什么鸟。最早的说法是在铜奔马出土之初产生的,学者根据其形状定名为“马踏飞燕”。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可是后来很多学者却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只好折中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尽如人意。
除了上述三种说法以外,还有其他几种非主流的说法,我们依次来介绍一下。
“飞燕骝”说。为铜奔马正名。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件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天马”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马神——天驷”说。与前几种说法一样,“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德。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职和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指出,此“鸟”应该是马王堆帛书《相马经》中“逮乌鸦”之“鸦”。此说相对于前面三种说法,是最好的,但奔马为什么会踏在“乌”背上?
要解决奔马铜雕之定名,关键是要弄清铜奔马所踏之“鸟”是一种什么“鸟”?否则,奔马铜雕之定名便无从谈起。通过近年的思考,很多学者认为铜奔马所踏之“鸟”实为“乌”,即“乌鸦”,但它代表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乌鸦”,而是神话传说中的“乌鸦”,即“太阳”。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用“乌”表示太阳可谓屡见不鲜。《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海内经》说:“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乌,皆死,堕羽翼。”《淮南子·精神训》也有这样的记载:“日中有骏乌”。以上神话传说证明:“乌”是太阳的载体,故“乌”也就成了太阳的代称。“乌”为什么会成为太阳的代称呢?这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有密切关系。汉代张衡在《论宪》里这样说:“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象乌而有三趾。”这里所说的“乌”,又称“三趾乌”,实际是指太阳中的黑子。由此可见,汉代人已经观察到太阳中的黑子,但又做不出进一步的科学解释,故而将黑子称为“乌”,由此引出一系列的神话和传说。
“乌”可表示太阳,但武威雷台铜奔马足下之“鸟”是否就是“乌”呢?这还须考证。1992年6月,被称为“千古之谜”的浙江龙游石窟被发现,并轰动中外。在龙游石窟1号洞的西壁上,有一长约1500厘米、宽约50厘米的石刻浮雕。浮雕正中上方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左下方是一只鸟;右上方是一个半圆,半圆内有“月”字,说明此“半圆”代表的是“月亮”;以“月亮”为基点,与之相对应的左下方之“鸟”应是“乌”,代表的是“太阳”。日月相对,与神话传说吻合;骏马在日、月间奔驰,自然是“天马”;右下方有一条鱼,鱼生活于水中,地上有水,所以鱼代表大地。由此推断,此浮雕中的四物分别代表天地日月,这幅浮雕图也就是地地道道的“天马行空”图。
在龙游石窟“天马行空”图中,“天马”前蹄正好在“乌”背上方,好像在追赶着“乌鸦”。而武威雷台之铜奔马,马之右后蹄正好踏在“乌”背上,表示已经超越或者逮住了“乌鸦”。两者之间的构思和寓意基本相同。由龙游石窟“天马行空”图可证,武威雷台奔马铜雕应是“天马逮乌”,而非“马踏飞燕”、“马踏飞鸟”或“神马蹄踏龙雀”。
“天马逮乌”之“逮”有两种涵义:一为“及、到”,如《左传·哀公六年》有“逮夜至于齐”,其意为“到夜至于齐”。二为“逮捕”,如《汉书·王莽传下》有“逮治党羽”,其意为“逮捕惩治党羽”。根据武威雷台“天马”之雕像,此“逮”无论作哪种解释都可以。若为前者,则表示“天马”赶上了“乌”;若为后者,则表示“天马”逮住了“乌”。不管作哪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天马”的速度必须超过“乌鸦”的速度;否则,无论是赶上或是逮住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天马”必然是奔跑速度极快的神马。马王堆帛书《相马经》中有“逮乌鸦”,此“逮乌鸦”就是奔跑速度极快的“千里马”,此马名之产生,实源于天上的“天马”,是用天上的“天马”比喻人间的“千里马”,天上人间所指同一件事。因此,将武威雷台奔马铜雕定名为“天马逮乌”,与古人的传说记载就非常吻合了。
拿什么来平衡铜奔马
“铜奔马”造型奇特绝妙,古代世界的艺术大师是如何让它保持平衡呢?原来制造者有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再加上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使这匹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造型更加优美。从这匹铜奔马的身上,足见我国古代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超群的创造才能,也足见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铸造水平。强健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后腿却轻盈地踏在一只正在飞奔着的龙雀身上,因而获得了“飞马奔雀”的美称。
铜奔马不仅造型优美,而且独具匠心地使支撑马身全部重量的后腿放在一只飞鸟身上,其它三腿腾空,既表达了“风驰电掣”的速度超过飞鸟,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的面积,保证了奔马的平衡,表现了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赋予作品深刻、神奇的意义。略读《周易》的人都知道,太极八卦有“乾坤定位”之理!译成现代物理术语即“重心平衡”,无数个太极图(圆)集合成一个太极球(原始集合概念),所以张江用黄胶泥制成一个标准的球体,而后用西汉武帝时期《周髀算经》中出现的“勾股定理”,经过精密计算进行雕刻,晒干后套出模型大功告成!古代艺术家的这一杰作,不仅神态生动,制作精美,想象丰富,而且艺术造型合乎力学平衡原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使它凭借着非凡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驰名中外!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冶铁的“水力鼓风机”,这项来自张江封地的先进技术在冶炼中大显身手,提高炉内温度,增加了铜的纯度。当时盐铁业国营,张江在青铜铸造作坊中只监造了两尊“飞马奔雀”的艺术精品,他深知“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中国古代思想史大致可分为“秦汉儒学”、“谶纬神论”、“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几个阶段,而张江所处的东汉初期正是“图纬时代”,《周易》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源泉,离开它就不能解开中国古代辉煌科技成果的奥秘!张江的铜奔马上承伏波将军马援的“相马式——铜马法”,下启杰出科学家张衡创造“地动仪”和“浑天仪”,在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